锡克教:一个没有种姓的社会 (上)

2017-05-04


印度阿姆利则的哈曼迪尔寺


编者按:在印度,虽然有很多音流瑜伽(Sant Mat的修习者是锡克族人,但是,音流瑜伽(Sant Mat)只是一种冥想方式,跟宗教无关。转载此文只是为了帮助大家对锡克的风俗历史有些微了解。

 

作者简介:张占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种姓是印度教社会传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种姓划分而形成的种姓制度在印度教中根深蒂固。种姓制度的长期存在,造成了印度教社会的阶层隔离和社会分化,形成了印度教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

 

锡克教是印度的一个年轻宗教,是在反对印度教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宗教,为建立新型的社会提出了平等的教义,建立一个平等、没有种姓的社会是锡克教教义的主旨所在,也是锡克教教义与印度教教义的主要不同点之一。

 

锡克教的创始人古鲁那纳克的年代,印度社会王朝变更、民不聊生、动荡不安,印度教社会的种姓不平等制度更是使社会陷入严重的分裂状态。古鲁[1]那纳克首先拿起“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的武器攻击印度教社会的种姓分离制度。古鲁那纳克著名的圣言表达了他反对种姓制度的态度:“在内心寻找神的光芒,不要向神要求种姓,因为种姓本不存在。”[2]“帝国、财富和青春都是稍纵即逝的云彩。躯体、名声和种姓都不会与灵魂同在。”[3]后继古鲁们把反对种姓的思想传承下来,向人们传播这一神圣的教义。古鲁那纳克及后继古鲁在生活中采取实际行动来反对种姓,实践人人平等的原则。为建立平等的、无种姓的社会,古鲁们创立了一系列公共机构和制度,主要有桑格特(Sangat,公共圣会)[4]、旁格特(Pangat,共餐或免费公共餐堂)[5]和入教仪式(洗礼)。

 

桑格特(公共圣会)

 

桑格特是由古鲁那纳克创立的。古鲁那纳克创立锡克教早期,四处云游,传播他的学说和教义。每到一处,当地的人们便都集聚到他的周围来听他布道,后来不同地区的古鲁那纳克的信徒们便组成了许多不同的桑格特来诵唱古鲁的圣曲,因此桑格特也就流传下来成为了锡克教徒的一种习俗[6]。锡克教圣典《什礼·古鲁·格兰特·萨荷伯》中是这样对桑格特进行描述的:“神就居于桑格特之中,冥思古鲁的圣言,就会认识真理。”[7]“如果没有桑格特,内心的自我将无法消除。”[8]

 

桑格特的建立是与印度教传统相脱离的一个标志,是反抗印度教种姓制度的一个实际行动。在印度教社会中,种姓是一个自我封闭的集团,种姓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隔离,低种姓不得同其他高种姓接触和交往,不得进入庙宇、广场和其他公共场所,不得进入高种姓院子[9]。锡克教创立了桑格特,使锡克教成为了一个公共集会的宗教,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人都可以集聚到一起,聆听古鲁的圣曲和教义。锡克教的圣地中心--金庙,四门敞开,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来金庙参加桑格特。对于锡克教徒来讲,每天早晨和傍晚到锡克教寺庙加入集会,聆听教义是每一个锡克教徒的义务[10]。进入寺庙参加桑格特的人与大家坐在一起,地板上不能摆放任何坐垫,要席地而坐,表明大家没有种姓高低之分,即使是政治地位高的人也必须遵守这个规定。祈祷圣曲完毕后,要从一个容器里拿出卡拉荷·玻拉萨德(Karah prashad)[11],进行分发,这是神的命令,任何来参加桑格特的人都必须接受这种神赐的甜食。这就消除了印度教中的不可接触、不可共餐的种姓隔离制度。所有的参与者不分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和种姓区别都坐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公共事务,一起聆听圣曲、冥思的习俗,在印度教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在锡克教社会中,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并成为锡克教中的一个传统习俗和现代锡克教中的一项制度。


 

旁格特(共餐或免费公共餐堂)

 

旁格特是和桑格特一起由古鲁那纳克创立的。古鲁那纳克在拉维河(Ravi)岸边建立了一个宗教寓所(Dharamsala)[12],传播他的教义。在信徒们每次祈祷完毕之后,大家要坐在一起共餐。第二位古鲁安戈德继续沿用这种共餐的习俗,并和妻子一起亲自准备好食物让信徒们共餐。即使这样,信徒中一些传统的高种姓印度教徒仍然不肯与低种姓的信徒共餐,惟恐被玷污。第三位古鲁阿马尔达斯(Amardas)严格规定,任何人在参加公共集会、面见古鲁之前都必须与其他信徒共餐,之后,方可面见古鲁,聆听圣曲。自此,旁格特便与免费公共食堂成了同义语,免费公共食堂同桑格特一样,成为了锡克教的一项基本的习俗和制度。阿克巴大帝来面见古鲁阿马尔达斯时,也与其他信徒一样,席地而坐,在古鲁的免费公共食堂里用餐[13]。免费公共食堂在锡克教古鲁的开办下,成为反对印度教种姓制度、建立锡克教新型平等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

 

直到今天,免费公共食堂仍是锡克教寺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了免费公共食堂,也就没有了锡克教寺庙,没有了锡克教。从某种意义上讲,免费公共食堂已成为锡克教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今天的旁遮普,金庙里的免费公共食堂发展得愈来愈大,每天来食堂吃饭的人成千上万,特别每逢重要节日,虔诚的信徒来自四面八方,人山人海,有时金庙外面也都成为免费公共食堂。笔者曾去安南德普尔(Anandpur)[14]参加锡克人的霍拉·莫哈拉节(Hola Mohalla)[15],沿途不断出现免费公共食堂,锡克教徒们邀请过往行人停下用餐,大家都像兄弟一样坐在一起,吃在一起,彼此照应。

 

更多资讯:

http://www.aiweibang.com/m/u/33090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