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钧:关于“无位真人”的讨论

2021-04-16





吴汝钧关于“无位真人”的讨论

 

编者按:禅宗对根器的要求比较高,其修习者多已完成回撤(圆满欲界定)或接近完成回撤。所以,无位真人真的存在吗?其实是需要我们在实修中去证实的。不是靠逻辑推理等。


标题为编者所加。


 

 无位真人

 

无位真人是临济禅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代表着临济禅的理想人格。在大乘佛教,所谓理想人格,指人通过各种学习和实践,最终所达到的理想人格境界。传统上大乘佛教都以菩萨(bodhisattva) 作为理想人格,但临济却不言菩萨,而提出“无位真人”,他的目的是要使这种理想人格与我们日常的 生活有一更加密切的关系。因为菩萨一向予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印象,没有什么亲切感,很多人更把菩萨当作神灵或偶像来崇拜,这都是一知半解的做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临济重新提出一种理想人格的观念,即是无位真人。所谓无位真人,直接的意思是指人最纯真的状态。当人在最纯朴、最直截了当的时候,便是真人。“无位”即是无一切世俗的名利、权位之类的相对性格的东西,从一切名利、地位、权势这些世俗事物与观念中剥落开来,透 显出人的本来面目。这当然是以佛性作为其内在的基础,不论是对世俗事物的超越,或是本来面目的透显,都是从佛性处讲,是直下从佛性处开显出来。这是在行动上无任何的拘枣、来去自在的一种人格。这或可说是最能直截了言体现人的最高主体性(highest subjectivity)的一种人格。这便是无位真人。我们要注意临济这种说法的特别涵义,他不依着大乘佛教的传统说菩萨,却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他是要将无位真人这种理想人格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他认为人能将佛性这宝藏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便是理想人格,是无位真人。这本来是非常简朴的事,我们不应把理想人格看成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由临济开始,公案发展得非常兴盛。临济很喜欢透过具体的、激烈的动作来开示弟子,他的“喝”十分有名,至于如何地“喝”,具体情况已不可知,只能从文献记载中窥其大略。他会向弟子突然大喝一声,在一刹那间震破那人的迷梦,使人从执着中惊醒,猛然觉悟。“喝”是要对机的,即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这种动作。除了“喝” 之外,还有“棒气 两者即我们常说的所谓“棒喝”。这都是禅门最常用的诱导人觉悟的方法。此外还有其他不同的动作,如用拂去撩人、用脚踢人一下或打人一拳等。现在我们徵引一段文字,看看临济如何描画无位真人的性格,及他如何运用一些较为激烈的方法去开示弟子。

 

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 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械!便归方丈。

 

这是《临济录》中一段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字,展 示一种活生生的开示方式文字,非常浅白,也很简 短。所谓“赤肉团”即是指人的生命躯体。临济说

 

就在我们这肉团躯体之中,便有一无位真人,不时在面门上出入,不断地在运作。他叫那些未有体会的人快自行体会,体会这存在于自己身上的无位真人,即生命的最高主体性。这些话其实已说得十分 明白,当时有一个根器很浅的和尚走出来问道:如何才是无位真人呢?对大师提这样的问题,当然会遭殃了。临济听了,便立即从禅床上扑下来,扯着那和尚,喝着他道:快些说,快些说。喝他,迫他在这迅速的动作、时间之内掌握个中道理,了悟何为无位真人。这种做法很能体现临济禅的特色。若换作马祖,面对这种情况,或许不会如此,马祖会用一种对机的方法,但态度较温和,他或许会对弟子说:现在问我何为无位真人的这个人便是无位真人。临济则较猛烈,动手动脚的,大声喝他,可惜这个和尚还是不知所以,只是在思议构想,大抵想着这个无位真人是谁?在哪里可以找到他?临济知道他不对机,便很失望地撇开他,说这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撅!

 

所谓“干屎撅”大抵是晒干了的动物粪便,这是十分下贱的东西。他的意思是:无位真人乃内在于人自身生命之内,所谓“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它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出入入,无时无刻不在作用、表现着。我们不应那他看作是一外在的、超越的东西,恍似远离现实号命之外的。无位真人并非这样,它是非常平凡的一样东西,是自己的主体性。临济叫人不要“拟议”,即不要以一种思维构作或文字言说去测度这无位真人是什么东西,在哪处寻求。他把无位真人说成一下贱的东西,是就着人们心中的拟设而说的。外边并没有一个无位真人,一般人总爱拟设一外在的理想人格,高高在上的、远离自己的。临济使用“干屎概”这种下贱的东西去说这种拟设下的无位真人。他要打 破一般人把理想人格看作一超越的、外在的对象这种构作。

 

 理想人格的体现

 

临济有时亦称无位真人为“无依道人”、“真正道人”、“无事人”。所谓道人,即是修道者,意指学道的人。所谓“无事人”,即是原始的存在,没有后 天刻意加上的种种造作,不需要什么拟议、思辩,而且很自然地依顺着自身所表现的作用去体会自己的主体性。下面我们再看几段文字,看他如何说无位真人及有关佛教宗旨的问题,特别是无位真人的体现问题。

 

1.现今目前听法无依道人,历历地分明,未曾欠少。尔若欲得与祖佛不别,但如是见。

 

2.真正道人……能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

 

3.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见解,向天下横行,免被这一般精魅惑乱,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

 

这三段文字都非常重要,显示临济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性格,同时提出如何能体现这理想人格。

 

在首段文字,他把理想的人格透过”道人”来说,这便与“佛”和“菩萨”不同。他不言佛和菩萨,而言道人,就是要显出一份“人”的味道。他是就“XX人”去说理想人格,而不是如一般的讲法,要人由人的境界提升到一超越的层面,成佛成菩萨,他认为人本身便有其内在的素质,你能将这内在的素质很朴实地、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更是“历历地分明,未曾欠少”。这是非常自足的,当你自觉到那份本有的人格时,更圆足无缺。我们不需要到外面寻找很多的知识或世间事物来补足,没有这种需要,我们本来便是自足的。“尔若欲得与佛祖不别,但如是见。”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认自己的本性,如此便与祖佛无别。不须多作经论的研究或冗长的打坐。

 

至于能体会无位真人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看临济第二段文字,“随缘消旧业”,缘即其所经验的东西,亦即所面对的环境或遭遇。他要人随顺所遇及周遭的环境去抵消自己无量世前的行为所积下的宿业。所谓“任运着衣裳”, 表示他的生活是非常的随便,与一般人的生活、服装没有分别。“要行即行,要坐即坐”,这表示其状态非常的自由。所谓“无一念心希求佛果”,这不是说无心求佛,而是不要刻意的把佛果看作为一对象去索求。把佛果置定到一超越、遥远的地方,把它看作是很幽深的,要到处去搜索。这样做是错的, 佛果就内在于自己的赤肉团中,内在于自身的生命存在之中,当下即得,不须到处寻访,在外界索求。

 

我们以前已提过,要取得真正见解,就要挺立自己的主体性,不要让它隐蔽着,或受到外在种种事物所诱惑,以至摇荡不定。要使它坚立不倒,然后“向天下横行”,则到处皆可无往而不利。人若能体现自身的主体性,则无论在任何环境,遇上什么问题,都是信心十足。所谓“横行”,可表示一种来去自在的姿态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能如此则可“免被这一般精魅惑乱”。所谓精魅即是一些异端邪说、扭曲的思想或理论。临济说人若能有真正见解,便可保持清醒,不会被这种种流俗的异端邪说 所惑乱。至于“无事是贵人”,临济很强调“无事”。前面提过,他把无位真人称作“无事人”。这“无事”是很重要的修行。所谓无事,不是叫人什么也不做,而是要人在无所造作的情况下体现自己的主体性,当下成就无位真人的人格。无需刻意地对之增添什么,索求什么,也无需在外求取种种知识技术来成就自己的人格。这理想的人格的实现,基本上是意志的问题,即你是否愿意去做、去提升你自己的问题,不是要到外边到处捜求,找很多事物回来 陪衬,然后才能达到这无位真人的人格状态。这本来是一很单纯的意志问题,你只要发心去做,在日常生活中随处觉察着,保持一清醒的状态,就是如此而已。所以说:“但莫造作,只是平常。”这里说平 常,是受了马祖“平常心”思想的影响。

 

我们要留意-点,临济很喜欢透过否定的方式或遮诠的方式去表示无位真人、最高的主体性。遮诠即是negativeexpression,所谓“无位"、"无事”、"无依”,全都是遮诠的方式。这些“位”“依”、“事”,全都是依于世俗的见解或执着而成立的东西。“位”即是一种位置,人总爱以一种有差等的位置去看人,喜欢高的、显赫的位置。“依”就是有所倚傍,不能特立独行地去做人,总要依待或依附种种条件去 做事和生活。“事”指一些刻意求取的、无必要的东西。临济认为我们一定要从这些由世俗的执着而来的东西中解放开来,一切依着本性,顺其自然地表现,才能达到无位真人的境界。

 

本文摘录自《禅》杂志1996年度第一期《临济禅》作者:吴汝钧

 



维摩禅祖师——傅大士的故事


佛学典故:十八地狱


佛学典故:头上安头|附:洛浦元安禅师悟道因缘


佛学典故:清规戒律


佛学典故:唯我独尊

 

佛学典故:借花献佛(香花供养)


佛学典故:狮子吼(狮子身虫、河东狮吼)


佛学典故: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佛学典故:龙华三会[兜率内院]


佛学典故:一门深入


佛学典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佛学典故:一心不乱


佛学典故:“马鸣菩萨”称谓的来历


佛学典故:一尘不染


佛学典故:心心相印(印可、传灯)


盘点去过弥勒内院的几位高僧的故事


┅┅


唐太宗与佛教


话说禅宗历史一大公案——读《神会和尚遗集》志感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禅意的新继续:日本当代茶具探访 (多图)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花出青嶂·导读》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