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收官之20 实修原理篇:略论心智(下)
6 心智如何运作?
心智的活动被限制在物质世界、星光境(第一境域、欲界)和因果境(第二境域、色界),即在梵天的统治下。个体修行者几乎无法凭自力突破因果境(第二境域、色界)抵达超梵天,所以,这是这个娑婆世界实修的“天花板”,只有借助证悟真师或“新鲜热乎”的证悟真师传承的力量,行人才有可能突破这个修行的“天花板”或“瓶颈”获得解脱。
Sant Mat指出,即使偶尔有天赋异禀者,再加上机缘巧合,碰巧突破了梵天,也只会永远停留在第三境域(无色界),因为第三境域(无色界)之上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虚空(Maha-sunn,玛哈·讯),个体灵魂完全无法凭自力更进一步,即无法溶入灵魂的源头萨其·坎(Sach Khand,第五境域),获得究竟证悟。一般的实修系统缺乏相关的精微教导,换言之,现在的那些实修系统(们)并没有人真正达至这个层面的证悟。
就像一块强力磁铁,随着离磁铁距离的越来越远,磁力逐渐减弱,心智的力量也是一样,离心智的故乡“垂库提”越远,心智的力量越来越粗糙、越来越迟钝。
站在弟子的等级,哈祖尔说“心智是愚蠢的”,当心智“裹挟”着个体灵魂,沿身体→感官→外在(世界)并习惯(执着)于这样进行活动时,于是轮回产生了。
心智的活动被限制于三个境域——物质世界、星光境和因果境。垂库提以上便没有心智的活动了。只有灵魂才上升至萨其·坎,离开心智而独立运作。在上述三个境域中,灵魂通过心智和肉体来运作——心智变成活跃的代理者。在婆罗曼,灵魂载上最微细的心智和物质的覆盖物;在安达,它载上另一层比较粗糙的覆盖物;而在平德,它又载上第三层覆盖物。灵魂的光随着每一层覆盖物的增加而变得更暗淡,灵魂也相应地与“道”隔离得更远。
心智的情形也一样。心智被灵魂活化后,运作在这三个境域中,而且随着它从垂库提的顶部下降到物质世界,也逐渐变得更为迟钝。(《灵性珍宝》106)
心智是愚蠢的,因为它离开了垂库提,和下降进入人体,因而堕落。它甚至也不待在身体里,而通过感官与外面的物件连接。(《灵性珍宝》143)
7 心智为什么不安?心智为什么要回到它的源头?
为什么个体灵魂要回到源头萨其.坎(第五境域)?为什么个体心智要回到源头垂库提(Trikuti)?——因为这是公理啊,佛教术语称之为“法尔如是”。
正如平德、安达和婆罗曼不是灵魂的住所那样(萨其.坎才是LH的住所),平德和安达也不是心智的住所。心智起源自垂库提。灵魂和心智二者都不适合在此物质层面。它们永远不会安心。一个待在别人家的人怎能得到平安呢?灵魂和心智都在寻找它们各自的家,这样的寻找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自从它们离开了各自的家[便开始了]。(《灵性珍宝》25)
8 心智与灵魂
Sant Mat认为,如果是非音流的修习者,从禅定的角度来说:如果行人只达至了欲界定、色界定,就绝对无法究竟解脱;从境域(虚空)的角度来说,行人只达至第一境域(欲界、星光境)、第二境域(色界、因果境)绝对无法获得解脱。行人的修行等级跟究竟解脱关系不大,这个原理如同“这个世界满大街都是才华横溢的穷人”一样——才华横溢跟家财万贯关系不大。
同时,Sant Mat还认为,获得证悟真师或“新鲜热乎”的证悟真师传承印启的萨桑义(印启弟子),在完成回撤(也称“入内”,大约相当于达至完美欲界定)之后,行人会获得解脱——文中,哈祖尔用了“只要它(指LH)抓住音流,它便是自由的”来形容。在完成回撤之前,行人在内在也会听到声音,但是,那并非真正音流的声音。
至于在今生尚未完成回撤的萨桑义,哈祖尔也给出了承诺:“或迟或早——会早些,如果他们遵循圣人们的教训——都会超越垂库提去到萨其·坎。”Sant Mat通行的说法是,萨桑义最多还来娑婆世界三次就一定会获得解脱。当然,这个说法并不罕见,很多秘密的实修系统都有类似的说法。
只要灵魂还在这些身体和心智的范围内,它便要经受生死轮回。虽然灵魂本身是不灭的,但每次死亡它都变换身体。这身体死亡、改变,但灵魂是不死亡,不改变的。形体的改变由我们过去的行动(即我们的业)的果报所决定。没有行动便没有“身体”,而没有“身体”也没有行动。已作的每一个行动都在心智上留下一个印记。暂时也许不在我们记忆中,但它随时都可能闪现。重点是这个印记会被保留下来,时间到了,便会显示出来。
于是,只要所有的印记(自从灵魂进入心智和身体的领域以来所接受到的印记)还没有被除去,灵魂就是不自由的,在那以前,它便一直被业所支配。只有当它使心智活动时它才作出行动,而这只有当它离开了音流并与心智联合时才能发生。只要它抓住音流,它便是自由的(不被心智支配)。
心智的范围向上伸展到垂库提的顶部,因此只要灵魂在垂库提之中或在垂库提之下,它便须遭受生死轮回。那些皈依了圣人们的灵魂,或迟或早——会早些,如果他们遵循圣人们的教训——都会超越垂库提去到萨其·坎。(《灵性珍宝》147)
9 心智的回家之路
Sant Mat认为,实修的本质是“逆创造的过程返回源头”,即心智和灵魂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其中,行人将注意力(个体心智+个体灵魂)从物质身体(肉体)撤离的过程最为困难,即欲界定的达成是最困难的——一般人死亡时肉体有多痛苦,行人禅修时的撤离就有多痛苦。
Sant Mat把梵天(第二境域)之上的境域称之为“超梵天”,“纯灵境域”一般指的是第五境域,比较接近佛教的“如来藏”的概念。
在物质世界中运作的受限制的心智当进入星光境时,便脱掉了一层覆盖物而溶入心智的较精微的状态,它摆脱了个别的存在,而变成一个精微的心智。它拥有这两个境域的知识,并能在这两个境域中运作。
当心智脱掉了星光境的覆盖物而进入了因果境时,它的范围延伸到第三境域,它虽更高级但依然是心智。那些认心智为遍布一切或无限的人们所称的宇宙,可延伸到因果境——而常常只延伸到星光境。他们未曾进入过更高的[境域]。他们的“无限”在圣人们的经验和术语中是“有限”。他们的“上帝”是Sant Mat中的“心智”。(《灵性珍宝》106)
这是将灵魂从灵魂、心智和肉体的[三]结合中分开,然后灵魂与其源头(即至高无上的创世主)结合的一个实际的修行方法,目的在于灵魂与其源头的结合。我们的目的不是某些其他系统所宣称的:使身体免于疾病,或延长寿命,或影响别人的心智,或行神迹、这些力量是[我们的]心智的定力的结果。(《灵性珍宝》135)
当心智和灵魂逐渐变得沉醉于“圣音”时,“圣音”会烧光所有杂质并使心智和灵魂变得纯洁。灵魂和心智变得纯洁之后,便会被圣音吸引和开始在里面上升。最后,当此二者达致“垂库提”时,心智便与梵天合而为一。心智原是从梵天产生的,又将会溶入于此灵境。然后,灵魂与心智分开后便会去到达斯温·德瓦(即超梵天,Par Brahm)的灵境,并发现自己已摆脱了一切疾病和脱离了卡尔的领域。然后,真上师会逐渐将他带到萨其·坎。因此,逃出这个世界并离开卡尔的领域的唯一方法是借着聆听“圣音”和对真上师的爱。(《灵性珍宝》140)
当注意力达致眼中心时,它便脱掉肉体,暂时变得自由了,因为已脱离了肉体——就像我们脱掉外衣一样。在千瓣莲花的顶部,注意力[即灵魂]脱掉了星光体。在垂库提的顶部,它脱掉了因果体。这三个身体被相应的心智所控制或驱动。(《灵性珍宝》147)
在人的里面还有其他的世界,这些世界不是由这粗糙的物质所组成,而是由(可以称为)非物质的东西组成的。只要心智在动摇,这些世界是无法被我们看见的。我们经由感官与外部世界连接,借着眼睛我们看见,借着耳朵我们听见,等等。假若我们的心智不经由这些感官向外跑,那么我们的身体就像其他的物体一样,仅是一个物体而已,我们在此时便与这个世界完全切断,换言之,跟死亡没有不同。当我们让心智经由感官下降,对这个世界而言,我们又活[在这个世上]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就是说,使心智与感官分离后,将心智引导入内,那么里面的世界便会变得可以看见了。当这个与外在的感官分离,而与里面的世界相连接的修习成为习惯时,那时我们便能随意在这个物质世界中运作,或在里面的非物质世界中运作。
目前,就里面的世界而言我们是死的,但我们在此世间是活的。所以,[将来]当我们在里面的世界运作时,我们在那里是活的,而当我们在这里[此世间]运作时,我们在这里[此世间]是活的。[那时]我们的活动范围已拓宽了。我们已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就像哥伦布发现美洲一样。只要心智还没发展那随意丢掉这个世间的印象的能力,它就无法待在里面,与这个世界分离,也无法进入里面的世界。心智有这样的能力,但它必须接受训练。这是缓慢的事,需要耐心、毅力和信仰。(《灵性珍宝》150)
自从创世之始,心智一直在上述的三种状态中奔跑,未曾进入里面,也未曾找到平安和休息。所以这工作是困难的,然而是可以成功地完成的,这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如果人是创造物中的最高等,那么他的责任也是巨大的。人的出生是为了能将他的灵魂溶入它的源头,而不再(在这个世界上)有第二次的出生。一个人能够提供的最大的服务,就是借着使灵魂从与心智和物质的系缚中释放出来,溶入它就是其中一滴的那个平安和喜悦的海洋。(《灵性珍宝》150)
一个人是灵魂、心智、身体及财产的组合。只要心智、身体和财产还没有被奉献牺牲,灵魂便不自由,只要灵魂还不自由,它便不能进入纯灵境域。
当一个人放弃了对财产的贪恋,那么使他的注意力离开感官的对象回到体内的感官中心就不困难了。当一个人放弃了对身体的贪执,他的注意力便在眼中心了,而当他已将他个人的心智溶入垂库提——普遍或宇宙心智时(Universal Mind)——他便摆脱了对心智的依恋。这时,他就是灵魂了,在所有方面都摆脱了心智和物质。灵魂现在才能进入纯灵境域。(《灵性珍宝》159)
公众号收官之21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我的“长生不老”认知之路
公众号收官之19 实修原理篇:从两个故事谈Sant Mat的印启
公众号收官之18 实修原理篇:Sant Mat的第一阶段修法 素描
公众号收官之17 实修原理篇:九扇门 与 众所周知却又隐秘的第十扇门
公众号收官之16:观世音菩萨不是单指某个人——纪念观世音菩萨诞辰!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