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色”、“空”的对话

2016-07-30

关于“色”、“空”的对话

 

编者按:自古以来,佛教修行圈与印度的交流(其实主要是印度的实修方法、理论等流传到中华文化圈)一直都有;佛教修行圈内部实修派与理论派的博弈也一直存在。理论见地终究是要以实修做支撑的,毕竟,修行是要实修的。另外,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更多资讯,请咨询度娘(至少5个页面),可以得到更接近真相的了解。

 

    东晋僧人佛陀跋陀罗(359--429),原本是印度迎毗罗卫国人,东晋义熙四年(408)左右来中国弘传禅学。他有一次与门徒摩罗什(344 -413 )的对话,就其参究的方式而言,可以说是一大公案。

 

    佛陀跋陀罗问摩罗什:“你讲什么经论?”摩罗什回答:“我讲《大般若经》。”佛陀跋陀罗又问:“对色空的意义作何理解?”摩罗什回答:“一切微小的物质聚集起来这就叫色,这些物质无自性叫做空。”佛陀跋陀罗说:“一切微小的物质没有聚集起来的叫作什么?”摩罗什惘然不知所措。

 

    佛陀跋陀罗又问:“此外还讲什么经论?”摩罗什回答说:“讲《大涅经》。”佛陀跋陀罗问:“涅的意思是什么?”摩罗什回答说:“涅而不生,架而不灭,不生不灭,因此叫涅。”佛陀跋陀罗又问:“这是释迎牟尼涅,那法师涅呢?”摩罗什回答说:“涅之义哪有二种呢?我只知有一种,不知师父如何说涅?’’于是,佛陀跋陀罗拿起如意说:“不见么?”摩罗什回答说:“见!”佛陀跋陀罗问:“见个什么?”摩罗什回答说:“见师父手中的如意。”佛陀跋陀罗立即把手中的如意扔在地上,又问:“见么?”摩罗什回答说:“见!”佛陀跋陀罗问:“见个什么?”摩罗什回答说:“见师父手中的如意落地。”佛陀跋陀罗呵斥道:“我看你的见解尚未脱出世俗之见,其名声又怎能震惊宇宙呢?”说罢拂袖而去。


 

    摩罗什的徒弟深感困惑,急忙追上前去质问佛陀跋陀罗:“我的老师说色空、涅的义理未能契合,不知师祖如何说色空义?”佛陀跋陀罗回答说:“且不说你的老师说得不是,你的老师只是说出了色空的结果,而未说出色空的原因。”徒弟又问:“那色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佛陀跋陀罗回答说:“一种微小的物质如果空则诸多微小的物质皆空,诸多微小的物质皆空则一种微小的物质也空,因此,一空中无众空,众空中无一空。”

 

在这里,虽然摩罗什能讲解几部经论,甚至名噪一时,但执于文字,便涉理路,落言诊,尚未开悟。本源心性,须得自证自悟,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纵使把一部大藏经读完,也未必能自悟本性,文字智慧毕竟是他家珍宝,不是自家宝藏。

 

    佛教认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物质现象(即“色”)或精神现象(受、想、行、识)本质是“空”,因为两者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如果认为实有自性,就是虚妄分别。这种把世俗世界的一切都看成是人们认识上的虚幻产物,无疑是主观唯心主义。

 

一种用竹、玉等材料制成的器物,两头微翘,供指划或赏玩之用。


本文摘自 《禅说》--- 刘久长


更多资讯:

http://www.aiweibang.com/m/u/33090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