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万.辛格 书信录 25 上 (灵性珍宝)
巴巴.萨万.辛格(Baba Sawan Singh)
二十五 上
你的“兄长”就在你里面,占据着安达(Anda)灵境中八瓣莲花明亮的右半边。(黑暗的左半边被卡尔占据着。)他就在那里接待你,等待你到达那里后带领你继续前进。只要虔诚者还未到达那里,还未看见「祂」,那么他对于这位兄长(或称他为朋友、向导、上师、古鲁,无论你以什么来称呼他)的信仰是容易动摇的。只有在看见上师在这里的光明体后,信仰才会成熟。当虔诚者抵达了这个阶等时,他已令心智摆脱了物质绑缚的增长及感官的低等欲望了。
这同一个心智,过去借着肉体的感官为了世间的目的而运作,现在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不同的世界(安达)中。这世界远比物质世界更美丽和更稳定,看着这个世界,心智开始抛弃曾经视为珍爱的东西。当他抓住了里面的上师的「形体」,发现了上师是里面诸王国的主,并且面对面地看见上师为弟子所做的事情,他的信仰便变得坚定。无论他创作怎样的颂赞和虔诚的赞美诗和歌曲来表达他对那个形体的爱和渴望,他都无法完全表达自己。在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与此形体比拟。就像那个从丈夫那里回来的新娘,当她被她的姐妹同伴们问及会见心爱的人的快乐时,那位弟子只以沉默和微笑来表达自己。那就是他最好的口才了。
上师的里面的「形体」,具有一种磁性的影响力,将弟子的心智和灵魂保持在那里。在这之前,专注的过程是一种挣扎。你将注意力带进来时,心智又跑出去了。有时你成功,但有时,而且更多时候却是心智成功了。因此有耐性和有决心地每日进入那个竞技场并固守在眼中心吧。当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在眼中心时,心智缩小了奔跑的范围,平静下来并开始从身体的四肢被撤回。随着修习的进步,我们的四肢---脚、小腿、大腿及以上的部位会变得没有知觉。停止修习后,我们便感觉到注意力慢慢地回到四肢。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整个注意力应该被带进眼中心里。当注意力在眼中心时,我们便对身体失去知觉,但对眼中心和在眼中心里面的东西则有知觉。
当挣扎着[打坐]一段时间,并感觉到有必要从持名转为[听音]时,那么便采用聆听音流的姿势,但仍然要专注于眼中心,而不要去追随声音。我们从耳朵听到这个声音,是因为我们有用耳朵来听的习惯。(然而,我们追求的声音并不来自耳朵,我们的耳朵也不是聆听这个声音的器官。)这个声音来自眼中心的上面。聆听这个声音的是注意力(苏勒)。
在这里有十种不同的声音。我们应捉住钟声。如果听不见钟声,便捉住尖锐的哨声;若那也听不见,便捉住像火车过桥时的那种噪音。当注意力进入眼中心时,那些不同的声音会变得清晰并且钟声也可被听见。
不要追求声音。如果我们追求声音,那么注意力便会因试图捉住那个声音而分散。在这里,你会发现这也是一种挣扎。一部分注意力正在聆听声音,而仍在身体中的那部分注意力则有时会朝向眼中心集中,造成小腿中或脊椎中某个(注意力被保持在那里的)部位的紧张或疼痛,又有时由于外在的感觉而引起扰动。
上述的紧张和疼痛是我们应该忍受的。这是心智向外的和向内的倾向的平衡点。这种紧张和疼痛一点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效果。成功达至这种平衡状态的最好方法是注视眼中心和不让注意力往下滑。正是注意力感觉到紧张或疼痛;如果我们不去注意身体的那个部位,不去管它,而且将注意力集中于眼中心,那么紧张或疼痛便会消失,那剩余的注意力便会被向上拉了一步。如果你不专注于眼中心,而让注意力滑下来,那紧张和疼痛也会消失,但这时注意力却是在外面的,这场赛局便输了。
然而,借着每天的修习,我们应可提高这个平衡点。这个点决定了我们已成功地将注意力从身体撤回的程度。只要全部的注意力还没有入内,注意力便不会待在里面。当注意力己经与里面的上师建立了联系时,它便完全在里面了。低于此状态时,注意力听得见声音,但这些声音不会将它向上拉---换言之,注意力分散的倾向不允许它完完全全地捉住那「声音」。
像磁石那样能拉引或吸引的钟声是从八瓣莲花[灵境]开始的,现在情况逆转了。过去注意力感觉到入内是那么困难,现在却发觉很难停留在外面。谈论〔注意力〕待在里面的那种喜悦是一群与众不同的人的特权。只有己经进入里面(眼中心)的人才能理解这种状态。上师的这个形体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与之相比。
在上一封信中,我描述了平德(Pind)、安达(Anda),婆罗曼( Brahmand)和纯灵境(即萨其·坎,Sach Khand)之间的关系,并陈述了婆罗曼的六个中心反射为平德的六个中心。在印启时透露的五个灵境是灵性旅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或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