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河上公 ▎22 刘根 《神仙传》

2021-08-25



21 河上公 ▎22 刘根 《神仙传》

 

21 河上公

 

【题解】

 

据今人考证,河上公可能为东汉中后期人,其注解的老子《道德 经》,又名《河上公章句》,或《道德经章句》,为最早的《道德经》流行注本。河上公的主要贡献是将《道德经》分成八十一章,并用极简单的语言从养生之道的角度阐说《道德经》义理,同时阐发治国之道, 主张通过自身修炼而长生不老,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他的注本通行于道教中,被道士所广泛使用,与通行于文人系统的王弼注《道德经》齐名。

 

另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传》中曾记载的一个“河上丈人”,相传为仙人安期生的老师,曾被很多人误认作是河上公,但如果按照史书所述,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年代相差约有三百年,所以应该不是同一个 人。

 

本篇主要讲述汉文帝向河上公请教老子《道德经》义理的故事,因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黄老之学兴起,老子《道德经》在社会上十分流行。文帝、景帝遵照老子思想,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国策,从而产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这是本篇的历史背景。

 

原文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 。汉文帝时 ,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

 

帝读《老子经》 ,颇好之,敕诸王及大臣皆诵之  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 

 

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帝即幸其庵 ,躬问之。

 

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域中四大,王居其一 。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 何乃高乎?

 

公即抚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中 ,去地数丈,俯仰而答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帝乃下车稽首曰 “朕以不德,忝统先业 。才小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直以暗昧 ,多所不了,唯愿道君有以教之。

 

公乃授素书二卷 ,与帝曰:“熟研之,此经所疑皆了, 不事多言也。余注此经以来,一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言毕,失其所在。须臾,云雾晦冥,天地泯合 。帝甚贵之。

 

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之言,世不能尽通,故神人特下教之,而恐汉文心未至信,故示神变,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耶 

 

【注释】

 

 姓字:姓氏和名字,犹姓名。古代有身份的人,除名之外,一般在成年后会取字,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汉文帝:即刘恒(前202—前157),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他性好节俭,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 治”的政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与其子汉景帝刘启 所统治的时期一起在历史上被合称为“文景之治”。他深具孝心,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是民间传说《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死后谥曰孝文皇帝。

 庵:圆形草屋。河之滨: 历史上,包括葛洪等人都认为河上公即《史记》中记载的河上丈人,而传说中河上丈人修仙得道之处在琅邪(今山东日照)天台山,故“河之滨”可能指此处。

《老子经》:即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汉景帝尊为《道德经》,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其中包含深刻的辩证思想和养生、治国等内容,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过深刻影响。

敕(chì):指帝王的诏书或命令。

 赍(jī):怀抱着,带着。

 幸:指帝王到达某地。

 “普天之下”几句:出自《诗经·小雅·北山》。

 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出自《老子·二十五章》,原文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也有版本作“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冉冉:慢慢升起。

 稽(qǐ)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为恭敬的。

 忝(tiǎn):有愧于,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暗昧(mèi):愚昧。

 素书:泛指道书。

 晦冥(mínɡ):光线昏暗。

 泯(mǐn)合:指天地被黑暗笼罩成一片的状态。泯, 消灭,丧失。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出自《老子·四十九章》,这里的“圣人”指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

 

【译文】

 

河上公这个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在汉文帝时,他在河边用茅草盖了座小屋居住。

 

汉文帝经常诵读《老子经》,十分喜欢这本书,就下令王孙和大臣们都要诵读,但是他对书中有几处不理解,当时的人也说不明白。文帝听到当时社会都在传言,说河上公能解释《老子经》的意义和要旨,就派使者带着他不明白的问题去询问。

 

河上公说:“道德是最尊贵的东西,是不能够隔着遥远的距离询问的。”文帝就来到他的茅草屋,亲自向他请教。

 

文帝说:“全天下都是帝王的领土;凡是在水土上生活的人,都是帝王的臣民。世界上有四样东西最为尊贵,帝王即是其中之一。你虽然是有道之人,但依然属于我的臣民,你怎么就不能委屈一下自己,反而显得比我还要高贵呢?”

 

河上公拍了下手掌,坐在那里腾空而起,慢慢升到虚空中,离地几丈高,低头看看又抬头答到:“我上不触天,中不连及别人,下不居住地面,有哪个可以让我做臣民呢?”文帝于是下车来跪拜道:“我没有什么德行,勉强统领着先祖们的大业。才能不足却责任重大,一直忧虑自己不堪重任。我虽然治理着国事,但是心里敬道,只是因为生性愚钝,很多事都不明白,十分希望有道的您能教导我。”

 

河上公于是传授给汉文帝两卷书,对他说:“深入去研读它,《老子经》的疑问就都会明白的,不需要多说什么。我注解这本经书以来,有一千七百多年了,只传授过三个人,加上你就四个了,不要把它拿给不适合的人看。”说完,就不见了。过了一会儿,云雾把天地变得一片昏暗,天地都被笼罩在了一起。汉文帝十分珍重那本书。

 

评议此事的人认为汉文帝喜欢老子的书,但他那个年代的人还不能都弄通其中的意思,所以神人才特意下凡来教授他,又担心汉文帝内心不能完全相信,所以才对他演示神通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圣人没有自己一贯的想法,他始终把老百姓的所思所念当成他的想法”吧。

 

 

22 刘根

 

【题解】

 

刘根在魏晋时影响较大,除本篇外,其事迹也见于葛洪同时代的东晋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刘根原为汉代方士,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方术传下》引述了《搜神记》的内容,说他是颍川人,在嵩山隐居,有召鬼之术。本篇对刘根事迹描述较为详细,应该是葛洪根据当时的有关传说加工而成。

 

魏晋时嵇康作《答难养生论》,曾提到“刘根遐寝不食,或谓偶能忍饥”。约为东晋前后有《刘根列传》一篇流传,未题撰人。唐高适诗

 

《同熊少府题卢主簿茅斋》中有“江山归谢客,神鬼下刘根”句,可见其在魏晋之后依然有一定影响。

 

原文

 

刘根者,字君安 (1) ,京兆长安人也 (2) 

 

少明五经 (3) ,以汉孝成皇帝绥和二年举孝廉 (4) ,除郎中(5)

 

后弃世学道,入嵩高山石室 (6) 。峥嵘峻绝之上 (7) ,直下五千余丈。冬夏不衣,身毛长一二尺。其颜色如四、五十岁人,深目多须,鬓皆黄 (8) ,长三四寸。每与坐,或时忽然变著高冠玄衣,人不觉换之时。

 

衡府君自说 (9) ,先祖与根同岁者,至王莽时 (10) ,频使使者请根,根不肯往。衡府君使府掾王珍问起居 (11) ,根不答,再令功曹赵公往山达敬 (12) ,根唯言谢府君,更无他言。

 

后颍川太守高府君到官 (13) ,郡民大疫 (14) ,死者过半。太守家大小悉得病,高府君复遣珍往求根,请消除疫气之术。珍叩头述府君之言,根教言,于太岁宫气上 (15) ,掘地深三尺,以沙著其中,及酒沃之 (16) 。君依言,病者悉愈,疫气寻绝,每用有效。

 

后太守张府君 (17) ,以根为妖,遣吏召根,拟戮之 (18) 。一府共谏府君,府君不解。如是诸吏达根,欲令根去,根不听。

 

府君使至,请根。根曰:“张府君欲吾何为耶?间当至耳,若不去,恐诸君招咎,谓卿等不敢来呼我也。”根是日至府时,宾客满座,府君使五十余人持刀杖绳索而立,根颜色不变。

 

府君烈声问根曰:“若有何道术也?”答曰:“唯唯(19)”府君曰:“能召鬼乎?”曰:“能。”府君曰:“既能,即可促鬼至厅前,不尔当大戮。”根曰:“召鬼至,易见耳。”

 

借笔砚及奏案 (20)  然作铜铁之声 (21) ,闻于外。又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22) 。须臾,

 

厅上南壁忽开数丈,见兵甲四五百人,传呼赤衣兵数十人,赍刀剑,将一车,直从坏壁中入来。又坏壁复如故,根敕下车上鬼,其赤衣便乃发车上被。

 

见下有一老翁老姥,大绳反缚。囚之,悬头厅前。府君熟视之,乃其亡父母也。府君惊愕流涕,不知所措。鬼乃责府君曰:“我生之时,汝官未达,不得汝禄养 (23) 。我死,汝何为犯神仙尊官,使我被收,困辱如此,汝何面目,以立人间!”府 君下阶叩头,向根伏罪受死,请求放赦先人 (24) 。根敕五百兵将囚出,散遣之。

 

车出去,南壁开,后车过,壁复如故。既失车所在,根亦隐去,府君惆怅恍惚 (25)  ,状若发狂。妻登时死,良久,乃苏。云见府君家先捉者,大怒,言汝何故犯神仙尊官,使我见收,今当来杀汝。其后一月,府君夫妇男女皆卒。

 

府掾王珍,数得见,数承颜色欢然时,伏地叩头,请问根学仙时本末。

 

根曰:“吾昔入山精思 (26) ,无所不到,后如华阴山 (27)  见一人,乘白鹿车,从者十余人,左右玉女四人 (28) ,执采旄之节 (29) ,皆年十五六。余载拜稽首,求乞一言。神人乃告余曰:‘尔闻有韩众否 (30) ’答曰:‘实闻有之。’神人曰:‘我是也。’余乃自陈曰:‘珍少好道而不遇明师,颇习方书,按而为之,多不验,岂根命相不应度世也 (31) ?有幸今日得遇大神, 是根宿昔梦想之愿。愿见哀怜,赐其要诀。’神未肯告余,余 乃流涕自搏 (32) ,重请。神人曰:‘坐,吾将告汝。汝有仙骨, 故得见吾耳。汝今髓不满,血不暖,气少,脑减,筋息肉沮(33),故服药行气,不得其力。必欲长生,且先治病十二年, 乃可服仙药耳。夫仙道有升天蹑云者 (34) ;有游行五岳者;有服食不死者;有尸解而仙者 (35) 。凡修仙道,要在服药。药有上下,仙有数品。不知房中之事 (36) ,及行气导引 (37) ,并神药者,亦不能仙也。药之上者,有九转还丹、太乙金液 (38)  服之,皆立登天,不积日月矣。其次有云母、雄黄之属 (39)  虽不即乘云驾龙,亦可役使鬼神,变化长生。次乃草木诸药, 能治百病,补虚驻颜,断谷益气 (40) ,不能使人不死也。上可数百岁,下即全其所禀而已,不足久赖也。’余顿首曰:‘今日蒙教,乃天也。’神人曰:‘必欲长生,先去三尸(41),三尸去,即志意定,嗜欲除也。’乃以神方五篇见授云:‘伏尸常以月望晦朔 (42) ,上天白人罪过,司命夺人算 (43) ,使人不寿。人身中神,欲得人生,而尸欲得人死。人死,则神散无形之中,而成鬼。祭祀之,则得歆飨 (44) ,故欲人死也。梦与恶人斗争,此乃尸与神相战也。’余乃从其言,合服之,遂以得仙。”

 

珍又每见根书符了,有所呼召,似人来取。或数闻推问, 有人答对,及闻鞭挞之声 (45) ,而悉不见其形,及地上时时有血,莫测其端也。

 

根乃教珍守一行气 (46) ,存神坐 (47) ,三纲六纪 (48) ,谢过上名之法 (49) 

 

根后入鸡头山仙去 (50) 

 

【注释】

 

1字:古代有身份的人,除名之外,一般在成年后会取字。详见《河上公》篇注。

2京兆:又称京兆尹。汉武帝时,京兆为长安的一个辖区,相当于郡级行政单位,与右扶风、左冯  翊并称三辅,共治长安。长安:长安地名始于秦朝,是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3) 五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原为六经,《乐》因亡于秦末战火,所以到汉朝时,只剩五经。

4汉孝成皇帝:即汉成帝刘骜(前51—前7),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元帝刘奭与孝元皇后王政君所生的嫡子。在位时荒于酒色,使得外戚擅政,农民起义爆发,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绥和:汉成帝的第七个年号(前8—前7),汉哀 帝即位沿用至年末,次年改元建平。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汉代以孝治国,认为 任用官员“德”比“才”重要,所以地方官都有向中央举荐地方孝子以供任用的职责。详见《王远》篇注。 

(5) 除:此处指任命官职。郎中:古代官职名称,始于战国,秦汉沿置,主要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隋唐至清,各部皆设  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清末始废。  

(6) 嵩高山:即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天室山。是道教五岳圣地的中岳,属伏牛山系,地处河南登封西北。嵩山  历史文化深厚,其太室山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朝,是嵩山道家的象征。太室山南麓的嵩阳书  院,是嵩山儒家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少室山中以武术闻名于天下的少林寺,是嵩山佛教的象征。

(7) 峥嵘: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

(8) 鬓(bìn):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9) 府君:汉代对一郡最高行政长官的称谓。由周代至秦,郡比县大,周时一郡含四县。

(10) 王莽(前45—23):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属于西汉外戚。他早先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因社会  动乱,王莽篡汉成立新朝,为新太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至23年在位。他在位时宣布推 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但终未成功,后在长安死于乱军之中。 

(11) 掾(yuàn):佐助,后为副官佐吏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12) 功曹:汉代郡守有功曹史、县有主吏,功曹史简称功曹, 主吏即为功曹。功曹除掌人事外,还参与一郡或县的政务。北齐后称功曹参军。唐时,在府的  称为功曹参军,在州的称为司功。

(13) 颍(yǐnɡ)川:郡名,秦王嬴政17年(前230)置。以邻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最大时管辖至今驻马店地区,隋初废,唐肃宗至德年间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14) 大疫(yì):流行瘟疫,是跟年时有关的比较严重的传染病。古代中医用五运六气解释流行病的发生,叫作“运气学说”,主要内容是  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会对地球产生周期性的影响,从而对地球上物候产生周期性改变,同时也  影响人体相关脏腑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病的产生,在某些年份,运气运行到某个点产生叠加效应  时,就会有大的流行病。

(15) 太岁宫气:指木星当年所在的方位所属的宫中。大约自秦、汉时起,人们把太岁所在方位视为凶方,无论是谁都不敢与太岁所在的凶方相对立,如建屋造房,或迁徙、婚嫁等,否则就算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将可能招致祸殃,而古代的方士则认为只要用相应方法压制太岁的影响,就可解除相关灾祸。太岁,又称太岁星君,简称“岁君”,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祇。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便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并以每年太岁所在的部分来计年。这十  二等分后来又发展成根据天上星座确定的十二宫,每宫中都有对应的宫神,并对应陆地上的分  野,如“磨蝎宫丑次,星纪神君,宰吴越扬州分野,统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五将”。

(16) 沃(wò):灌溉,浇。

(17) 张府君:东晋干宝《搜神记》中作“史祈”。

(18) 戮(lù):杀。

(19) 唯唯:答应的声音。

(20) 奏案:放奏章的几案。案,古时狭长的桌子。

(21) qiānɡ):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等响亮﹑清脆之声。

(22) 悚(sǒnɡ):害怕,恐惧。

(23) 禄(lù):古代官吏的俸给。

(24) 赦(shè):免除或减轻刑罚。

(25) 惆(chóu)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26) 精思:属于道家内修方法,指精诚存思,修身炼性。详见《伯山甫》篇注。  

(27) 华阴山:即五岳的西岳华山,位于陕西渭南华阴,在陕西西安以东一百二十公里处。华山历史悠久,公元前3世纪就有“华山”之名,山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和《禹贡》中。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 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所以中华之“华”,源于华山,因此,华山有“华夏之根”之称。相传黄帝曾在此召集部落联盟的会议,历史上也多有君王来此祭拜。华山也是道教主流全  真派圣地。截至2013年,华山有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二十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龙庙、东  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28) 玉女:指仙女或美女。

(29) 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30) 韩众:也有版本作“韩终”,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具体事迹不详。历代文献中对他的记述也不统一。战国楚屈原《楚辞·远游》中有:“奇傅说之托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王逸注:“众,一作‘终’。”洪兴祖补注引《列仙传》:“齐人韩终,为王采药,王不肯服, 终自服之,遂得仙也。”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则记载其为秦始皇采药的使者:“因使 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明代曹学佺撰《蜀中广记》引晋王隐《蜀记》记载韩众在 德阳炼丹,遇到刘根,传授给他五道神方。后世以“韩众”泛指神仙,如唐李白《古风》之四:“惟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  

(31) 度世:度脱人世苦难,得道成仙。

(32) 自搏(bó):自己捶打自己。

(33) 沮(jǔ):坏,败坏。

(34) 蹑(niè):踩,踏。

(35) 尸解:道家指修道者元神离开肉体而成仙,表现形式多种。详见《王远》篇注。

(36) 房中之事:即房中术。详见《彭祖》篇注。

(37) 行气导引:呼吸配合肢体运动,有时配合意念活动的一种导引养生术。详见《老子》篇注。

(38) 九转还丹:外丹名词,是用矾石、空青、白石英、丹砂、雄黄、雌黄、水银等药物烧炼而成的丹药,炼制方法见《太极真人九转还丹经要诀》。后世也用作内丹术语,指内  丹修炼时的火候调节尺度。太乙金液:道家的外丹,具体成分和炼制法不详。

(39) 云母:硅酸盐类矿物,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中说其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等,道教认为按法服食可以长生。雄黄:别名石黄、黄石,为含硫化砷的  矿石,也是一种中药,道教认为炼制后服用可以成仙。《神农本草经》认为其主寒热,鼠瘘恶  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等等。炼食之,轻食神仙。

(40) 断谷:又称辟谷,即不食五谷,是道教一种修炼神仙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不吃五谷,但是往往要配合服用药物及锻炼导引、服气等。

(41) 三尸: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称三尸在人身中,“虽无形而实魂灵鬼神之属”,并说三尸希望人早死,人死则他们就能做鬼,享受人们祭祀  的物品了。还说三尸在每年的庚申之日,上天庭报告,诉说人在世间的罪过,所以魏晋道教视  灭“三尸”为修道所必需阶段,求仙者必须先要去除三尸,然后才能修炼得道成仙。后世道教又  把三尸叫做三虫、三彭、三尸神、三毒,并发展出上中下“三尸九虫”等说法。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中有《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发落、口臭、面皱、齿落。“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气多忘,令人好作恶事,噉食物  命,或作梦寐倒乱。“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令人下关搔扰,五情涌动,淫邪不能自禁。《中山玉柜服气经》、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则称“上尸”名青姑,“中尸”名白姑,“下尸”名血  姑,所述作为大同小异。从内涵来看,“三尸”实是人体的生理衰老及种种欲望等,道教将其概  念化并赋予人格。

(42) 望:每月十五月圆之日。晦:每月最后一日。朔:每月月初,又指新月。

(43) 司命:指天上掌管人寿命长短的神仙。

(44) 歆飨(xīn xiǎnɡ):祭祀鬼神时所用的祭品、香火。

45挞(tà):用鞭棍等打人。

46守一行气:道家修养之术,即用入静的方式,把精神意念置于一处,以培养身中真气,该方法可使人体身心和谐,促进健康长寿,具体修炼方法须人  指导。  

47存神:道家静坐修养的方法,又名思神、存思、存想、冥想等等,主要内容为存思人体之中、天地之间各种“神灵”。《太平经》中说:“万神……皆随人盛衰。”“静身存神,即病 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太平经》中同时提到的存思“五脏神”的方法,认为可使外游 人体的五脏神复归人身,起到“万疾皆愈”的作用。存神法后与道教仪式等结合,变得比较繁琐。该法起于汉代,盛行于东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修行方法,该派的存神练法也多达几十种,《黄庭经》为其代表著作。

48三纲六纪:道教帮助飞升成仙的修炼方法,是按照星宿设计的一种步法,练习时须配合呼吸及咒语。《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太上飞行九神  玉经》中“反行法”篇有介绍,并说:春步七星名曰“步三纲”,夏步七星名曰“蹑六纪”。

49谢过上名:即向上天报告姓名,忏悔罪过,是道家斋戒仪式。道教认为不能持斋戒及有罪之人,不  能升天成仙。《云笈七签·斋戒·特斋》引《无上秘要》说,有一修仙人,因未能持斋,死后被  派遣做千年树精,不能升天成仙,后家人为其建斋,请道士烧香念经,为他谢过三日,才得以  升天。 

50鸡头山:位于甘肃庆阳镇原开边镇政府东约一公里处,因形似鸡头而得名,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黄帝和秦始皇都曾登临此山。

 

 

【译文】

 

刘根,字君安,是京兆长安人。

 

他年轻时就通晓儒家五经,在汉孝成皇帝绥和二年被举荐为孝廉, 并被授予郎中一职。

 

刘根后来放弃世俗生活去学道,进入嵩山的石洞中。那石洞在陡峭的绝壁之上,下临地面有五千多丈高。他四季都不穿衣服,身上的毛长有一两尺,容貌看起来像四五十岁的人,他眼窝深陷,胡须浓密,鬓角发黄,有三四寸长。当有人陪他一起坐谈时,他有时忽然变成戴着高帽穿着黑色衣服的样子,别人都觉察不出他什么时候换的衣服。

 

衡府君亲自说过,他的先祖跟刘根同龄,到王莽在位的时候,他不断派遣使者来邀请刘根,刘根却不肯去。衡府君让府吏王珍去问候刘根的生活起居,刘根也不答话,又派功曹赵公到山里去向他表达敬意,刘根只说了句感谢府君,就再也没别的话了。

 

后来颍川太守高府君为官上任,遇到本郡发生严重的疫病,死了一多半人。太守家里大大小小都得了病,高府君又派王珍去向刘根求助, 请教他消除疫病的办法。王珍向刘根磕着头转述府君的话,刘根告诉他说,在太岁宫所在方位之上,在地上挖个三尺深的坑,用沙子填满,再用酒来浇满它。高府君按他的话做了,得病的人就都好了,疫病也很快消失了,以后每次这样做都有效。

 

后来的太守张府君,认为刘根属于妖妄之人,就派遣捕吏去召他过来,准备杀了他。整个郡府的官吏都来劝说府君不要那样做,府君不答应。这样官吏们都来告诉刘根,想叫刘根逃走,刘根没有听从。

 

张府君的使者来了,请刘根过去。刘根说:“张府君找我有什么事呢?我一会儿就过去,要是不去,怕给你们招来麻烦,说你们不敢来喊我过去。”刘根当天到府上时,宾客把郡府都坐满了,府君安排了五十多个人拿着大刀、木棍、绳索等站立两旁,刘根面不改色。

 

府君大声喝问刘根:“你有什么道术?”刘根回答说:“不敢不 敢。”府君说:“你能召来鬼吗?”刘根说:“能。”府君说:“既然能,就马上把鬼召到厅前来,做不到就杀了你。”刘根说:“召鬼来, 很容易就看到。”

 

刘根跟府君借了毛笔和砚台,还有放奏章的长桌子,弄得锵锵作响,像铜铁撞击的声音,屋外都能听到。刘根又长啸一声,啸音非常清脆响亮,听到的人都不自觉的恭敬起来,所有的客人都十分震惊害怕。过了一会儿,大厅上南边的墙壁忽然分开几丈远,看到有穿着盔甲的士兵四五百人,相传招呼着穿红衣服的士兵几十人,拿着刀剑,押着一辆车,径直从崩开的墙壁里出来。很快崩坏的墙壁恢复原样,刘根喝令车上的鬼下来,穿红衣服的士兵就把覆盖在车上的被子拿开。

 

众人看到从车上下来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婆,被很粗的绳子反绑着。士兵们押着他们,在大厅前低着头。张府君仔细看了看,竟然是他已经去世的父母。府君吃惊地流下泪,呆立不知所措。两个鬼开口责怪府君说:“我们在世的时候,你还没做大官,没有享受过你的俸禄供养。我们死了,你怎么得罪尊贵的仙官,连累我们被收押,这样被捆住受辱,你还有什么脸面,在人间立足啊!”张府君走下台阶向刘根磕头,承认自己有罪愿意受死,求刘根先把自己的父母赦免放走。刘根命令五百个士兵将囚犯带出去,把他们遣散走了。

 

囚车出去时,南边的墙壁又打开了,等囚车过去,墙壁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车子消失不见,刘根也隐身不见了,府君心情抑郁,志意恍惚,像要发疯的样子。他的妻子随即就昏死过去,过了好一会儿,才苏醒过来。说是看到府君家之前被捉拿的家人,他们都很愤怒,说你们为什么要得罪神仙,让我们被收监,马上就会来杀死你们。其后一月之内,府君夫妇和他们家子女都死了。

 

府吏王珍,好几次见到刘根,每次见他心情愉悦时,就跪地磕头, 请问他学仙求道的本末经过。

 

刘根说:“我以前到山里练习精思,没有哪里没去过,后来到华山,看到一个人,坐着白鹿拉的车,随从有十几个,左右各有四名少女,拿着牦牛尾做的旗子,年龄都在十五六岁。我一再向他跪拜磕头,求他对我说句话。那个神人于是对我说:‘你听说过韩众吗?’我说:‘听说确实有这个人。’神人说:‘我就是。’我于是自我介绍 说:‘我年轻时就向往学道但一直没遇到高明的老师,自学过很多方书,按照书上说的去做,很多却没有效验,难道是我命中注定不能得道成仙吗?今天有幸遇到大神,是我长久以来梦中都在期待的愿望,万望您可怜我,把修仙的要诀赐给我。’神人还是不肯告诉我,我于是捶胸痛哭,再次恳请。神人说:‘你坐吧,我跟你讲。你有成仙的骨相,所以才有机会见到我。你现在骨髓不满,血不温暖,少气,脑力不够,筋肉松弛衰败,所以虽然你服药和练习行气法,但是却没有收获。一定想要长生不死,你必须先用十二年来治病,然后才能服用仙药。神仙的道术有在天空踏着祥云飞行的;有在五岳山川之间自由穿行的;有通过服食而变得长生不死的;还有通过尸解的方式成仙而去的。凡是想修炼成仙得道,要诀都是必须服食丹药。药也分上品和下品,仙也分好几品。不知晓房中术,还有行气、导引法,以及神药的炼制法,也不能成仙。上品的丹药有九转还丹、太乙金液,服用了它们,就可以立即登天成 仙,不需要积累时间去修炼。其次有云母、雄黄之类,虽然服用了它们不能立即乘云驾龙飞升,但也可以获得驱使鬼神的能力,得到变化之术并长生不死。再次一等就是用草木之类的药,它们能治疗各种疾病,补益人体虚损,延缓衰老,帮助人辟谷和增长气力,但不能让人长生不 死。最多能让人活到几百岁,一般也就是保全人的健康而已,不能长久的依赖它们。’我磕头下拜说道:‘今天承蒙您的指教,真是天意啊。’神人说:‘一定想要长生,得先除去身体内的三尸,三尸去除 后,人的志意才能安定,各种欲望也就没有了。’神人于是传授我五篇神方,并说道:‘人体内潜伏的三尸经常在望、晦、朔这几天上天报告人所犯的罪过,司命就会根据人的罪过来减损人的岁数,让人不能长寿。人身中的神,希望人能长生,但三尸却希望人早死。人一死,则人的神就离散消失于无形之中,变成了鬼。人们祭祀鬼,三尸就得到祭祀品享用,所以三尸希望人早死。人有时做梦梦到跟坏人打斗,那就是体内的伏尸和身中的神在打架。’我依照他说的去做,炼成神药服用,就得道成仙了。”

 

王珍又看见刘根每次画完符,就对着什么人招呼了一下,然后就好像有人来取走了。有几次听到他在审问,有人回话,还能听到鞭子抽打的声音,但都看不到人形,有时地上会经常看到血迹,都猜不出是怎么回事。

 

刘根教给王珍守一行气,存神静坐,三纲六纪,谢过上名斋戒的方法。

 

刘根后来进入鸡头山中成仙走了。

 


19、李八百 ▏20、李阿《神仙传》


17 伯山甫 ▏18 马鸣生《神仙传》


16 魏伯阳《神仙传》


15 沈羲《神仙传》


14 王远《神仙传》


11 华子期 ▍12 乐子长 ▍13 卫叔卿《神仙传》


9 吕恭 ▎10 沈建《神仙传》


6 黄山君 ▎7 凤纲 ▎8 皇初平《神仙传》


4 彭祖《神仙传》


3 沈文泰 ▎5 白石生《神仙传》


2、若士 《神仙传》


1 广成子 《神仙传》附:葛洪生平


认识“道家健康术”(下)


认识“道家健康术”(中)


认识“道家健康术”(上)


不死药——长生的诱惑


道家饮食思想:养生为尚


道家故事:道士陈抟与赵匡胤真的赌过华山吗?


道家故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二则


湖州刺史颜真卿 与 茶


道家知识简介1:道家意涵新说


道家故事:“此山彼山,哪座山头柴好烧”


中国道家龙门派内丹功(原名《明一子内丹功经验谈》)


道家故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二则


修道的人,是怎么样的存在?道家修今生的思想如何理解?


道家的一元初始是什么意思?


道家修炼故事:公孙璞忏悔得救


著名道家修炼者王力平老师谈“盘腿”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