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精解:关于 知行的三重境界

2021-07-02



心学精解:关于 知行的三重境界


按语:在中国传统文化道释儒三家里,儒家与道释的最大不同在于,儒家更强调“入世修行”。王阳明先生是大儒,有“龙场顿悟”,也是儒家少有的有实证功夫的大家,其传世佳作《传习录》值得推荐。华杉先生大抵应该是古文专业的专家,是否修行专业的专家待考。转载此文,谨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意见。

 


知行的三重境界: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原文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华杉详解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就是生知安行的人做的事呢?”

 

这里我们先回顾一下“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这三个概念。

 

生知安行,就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之前我们说过“人心惟 危”,人心很容易偏颇,但自己却感觉不到,有时伤害了别人还觉得自己有理。而“生知安行”的人,他的心处在毫不犯错的正中间,没有一个地方不恰当的,稍微偏一点点,他就会心不安,马上自己调整过来。孔子也是70岁才达到这个境界,就是他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斗胆再加一句:“乐之者不如安之者。”就算你这样做很快乐,也不一定会去追求这快乐;但是,如果你不这样做就心不安,那你就一定会去做。这样的人,非做圣人不可!

 

我经常用“不怕吃亏,怕占人便宜”来说明这个“安”。一般人怕吃 亏,一旦吃了人家一点亏,就好像吃了一只苍蝇,不吐不快,非要找回来不可;而另一些人怕占人便宜,一旦占了别人一点便宜,就好像吃了一只苍蝇,不吐不快,非要加倍还回去不可。所以怕占人便宜的人,他到哪儿都先找亏吃,吃点亏垫垫底,以降低不小心占人便宜的风险。

 

这就是居仁行义。仁是一间大屋子,生知安行的人,住在这间屋子里面,一走出这间屋子,他马上不舒服,不得劲儿,必须回来;而学知利行的人,住在这间屋子外面,但他们“学而知之,利而行之”,通过学习,也知道仁这间屋子好,所以努力想住进来。

 

我们很多人都是学知利行的。还是拿“吃亏”来举例,学知利行的人也能吃亏,但他是通过学习,知道了“吃小亏,占大便宜”或者“吃亏是福”这些道理,然后为了占大便宜的可能性,为了得福的可能性而去吃亏,其实还是为了好处,为了有利。

 

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很多所谓“大智慧”,比如“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舍得舍得,不舍不得”等,其实都是“学知利行”,只能算有点明白,不能算真正的智慧。

 

而困知勉行的人则更低一档,是吃一堑长一智。因为被困住过,知道不做好人不行,所以才勉励自己去做。

 

不过《中庸》也鼓励我们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意思是,不论你在哪个档次,是生知安行,还是学知利行,还是困知勉行,只要去做了,结果都一样。

 

理解了这个概念,就能理解王阳明所说的:“尽心、知性、知天, 是生知安行的人做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人做的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做的事。”生知安行的人,一切本来就在他的心里,所以他就能尽心知性知天,达到天人合一,从心所欲不逾矩;学知利行的人,要时刻提醒自己存着这心,修养这性,侍奉这天;困知勉行的人,要讲究夭寿不二、修身以俟,鼓励自己将生死置之度外,不论能否长寿,都只管修养自己,等待天命。

 

你看,“夭寿不二”已经是极高的境界了,因为死亡是人最大的恐 惧,能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就已经是圣人了。而王阳明却说那不过是困知勉行的事,属于第三等好同志。王阳明自己是做到了“夭寿不二,修身以俟”的。他未得长寿,只活了57岁,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成了“夭寿不二,修身以俟”的千古名言!

 


从困知勉行,走向学知利行,最后走向生知安行


原文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 别;至于‘夭寿不二’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  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 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 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华杉详解 王阳明说:“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本原,尽心就是尽性。”对这句话的理解,又要结合《中庸》开篇的这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 道,修道之谓教”。尽心尽性,就是《中庸》说的“率性”。生知安行者,能率性而为,合乎天理人心;而学知利行者,就要去“修”,去“教”。率性而为,不是任性而为。率性,可以理解为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性能”。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这句话又是《中庸》里的,意思是,只有至诚之人,才能尽其性,才能通晓天地造化繁育万物之道。因为天地本身,就是至诚无息的。而至诚的人,他只有一片至诚,不患得患失,不投人所好,他就能充分地发挥自己,能率性,能尽性。

 

接下来王阳明又说,“知天”的“知”不是简单的“知道”,而是和“知县”“知州”的“知”一个意思。所谓知县,就是整个县的事都是他的职责;所谓知州,就是整个州的事都是他的职责。同样,一个“知天”的人,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与天合二为一。所以“知天”就是“天人合一”。而“事天”呢?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大臣侍奉君王,必须恭敬奉承,才能没有过失。然而,这终究是和天分离为二的。“知天”与“事天”,就是圣人与贤者的区别。

 

这里,王阳明先是引用了《中庸》里的话,而后面“天人合一”的说法又别有发明。我们有必要学习一下《中庸》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三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至诚之人,才能自己尽心尽性,率性而为,然后也能让别人、让万事万物都发挥出来。尽己之性,尽人之性,首先是充分发挥出自己,然后是让别人能得到充分发挥。总经理的职责就是让全公司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挥,国家领导人的职责是让全国人民都得到充分发挥。尽物之性,对于一个车床的操作工人而言,就是要维护好机器,让机器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一个国家领导人而言,就是要让山川河流、一草一木、泥土空气,都处在最好的状态,得到最好的发挥,都尽性,这样他就是参与赞助天地的工作了。天地的工作他都能做,那他就与天地并列为“三”了。这里的“三”,指的是“天、地、人”。天人合一,也可以说是天人并列,也可以说是“天地人”三合一。

 

王阳明接着说:“夭寿不二,就是叫人一心一意,不要因为处境的顺逆,寿命的长短,就改变自己的志向、心意、计划和功课,而要时刻修养自身,以待天命。只要理解了处境顺逆、寿命长短都是命中注定, 我也就能不为此动心了。”

 

很多人不能理解“修身俟命”,总想要改变命运。实际上,“改变命运”是个伪命题。因为命运是最终的结果,如果改变了,就不是命运了。就像“算命”也是个伪命题,算命算到灾,千方百计想办法避开,能避开那还叫命吗?就算你要改变命运,也得先理解“接受命运,才能改变命运”这个道理,接受就能不动心,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不改变自己向善的心,然后去接受命运给我安排的下一站,就算下一站是死亡,我也接受,这就是“夭寿不二”。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教我们分别用因果观和命运观来看问题。我们用因果观来要求自己的行为,修身,是一个过程;但是,我们没有“结果导向”的观念,结果是命运,命运来之,我则安之,来什么我都接着。

 

王阳明接着说:“‘事天’者,虽然和天分离为二,但是,他已经看见天道在前面,他去侍奉他。‘俟命’呢,等待命运安排,还没有看见天道,好像在等待自己与天道相见——这便是初学者立心的开始,有困知勉行,勉励自己去做的意思。如果要把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的次序倒过来,要初学者就去生知安行,他做不来。”

 

就像读者读到上面这两段,如果理解了,去做了,就是学知利行; 如果不理解,但是不因为自己的不理解而怀疑,而尽力照老师说的去 做,就是困知勉行。从困知勉行,走向学知利行,最后走向生知安行。

 

本文摘录自《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心学精解:“精”的目的在于“一”,“博”的目的在于“约”


心学精解:“心即理也,你自己心里都明白”


心学精解:凡事能“走心”,自然左右逢源


心学精解:“格物致知”


心学精解:“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如果一个人说他打通了儒道释,那就是说他儒道释都没入门


实修理论严选2:“即使你想知道上帝,都需要非常,非常,非常好的业力!”


尤迦南达:关于外星生命


尤迦南达最后的秘密教导:渴望上帝这件事情只能靠人类自己


尤迦南达最后的秘密教导(续):修行进步的12法则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1)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2)


辨喜箴言


瑜伽箴言


《阿迪.格兰斯》灵性箴言 (7)


《阿迪.格兰斯》灵性箴言 (6)


《阿迪.格兰斯》灵性箴言 (5)


《阿迪.格兰斯》灵性箴言 (4)


《阿迪.格兰斯》灵性箴言 (3)


《阿迪.格兰斯》灵性箴言 (2)


《阿迪.格兰斯》灵性箴言 (1)


印度修行精义:瑜伽慢跑法 附:WHO为促进健康推荐的的体力活动量


印度修行精义:瑜伽饮食观(瑜伽食物观与断食)


印度修行精义:《曼都卡奥义书》与《依沙奥义书》


印度修行精义:关于《奥义书》


印度修行精义:个体与宇宙本体的联结


印度修行精义:何谓瑜伽?


印度修行精义:唵(OM)与意识的四种状态 (下)


印度修行精义:唵(OM)与意识的四种状态  (上)


关于无记:“禅修时什么都没有想、头脑一片空白”


判断一个上师的真假,修行证量是硬道理


“不是骑白马的就是白马王子,唐僧也骑白马”——如何识别境界里的真假菩萨?


实修理论严选1:为什么巴巴吉会肉身不死?


“谈论宗教很容易,但要把它活出来却很困难”——罗摩克里希纳简传及教导(上)


“谈论宗教很容易,但要把它活出来却很困难”——罗摩克里希纳简传及教导(下)


“这些年被误解的上帝”  ——上帝是谁?


解密修行的本质  ——修行是逆创造过程返回源头的过程


没有最伟大,只有更伟大~这个世界没有100%的“道成肉身”


尤迦南达对不杀生(非暴力主义)的精微教导 附:南泉斩猫 公案一则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