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非派简介:二、苏非派发展的简单过程 (上)

2021-03-18



苏非派简介:二、苏非派发展的简单过程 (上)

 

编者按:严格说来,实修、实修系统与宗教系统是两回事情,(按:其实,宗教与宗教系统也是两回事情)但是,因为最开始,那些真正的实修和实修系统几乎都存在于所有的宗教内部,当然后来就不一定了。所以,实修、实修系统与宗教系统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非派即是发源于伊斯兰教的实修系统。在Sant Mat看来,大乘佛教、密宗、苏非派等有着几乎一样的实修理论框架。

 

转载此文谨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意见。

 

伊斯兰教从兴起到宗教体制的形成,大概经历了约三个世纪。在这段时间内,伊斯兰教无论从它的外部表现和内在思想,也无论从它的广度上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发展和完善。随着伊斯兰教传播地区的扩大,穆斯林人数日益增加,他们所到的地方普遍地建立起清真寺,各地都显现出活跃的宗教生活。

 

与此同时,伊斯兰教法得到了发展。随之,教法学派出现了。应教法发展的需要,作为教法渊源和基础的《古兰经》的注释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作为教法第二渊源和基础的圣训,也经过汇集和辨伪,出现了圣训集的范本。对《古兰经》的注释,也从个别章节经文的注释发展到整本经文的注释。比较权威的经注本应运而生。在各地《古兰经》诵读法的基础上,最终由halifa政府确认七大名家的诵读法为合法和权威读法。伊斯兰教的教义也开始系统化和形而上学化。10世纪时,教法学、古兰学、圣训学、法理学等宗教学科终于确立起来。一度引起穆斯林公社发生分裂的种种争论的问题(如halifa的合法性和品性问题,内战的责任问题,犯大罪者在公社中的地位问题等),在公议的基础上,至少在逊尼派内部得到了大体一致的意见;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内部两大对立的派别——逊尼派和什叶派(包括它的几个主要支派:宰德派、伊斯玛仪派、十二伊玛目派)各自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政治—宗教教义。约到10世纪时,伊斯兰教已不再是早年的那种只有简朴的原旨教义的宗教了。

 

伊斯兰教的上述发展,总的来说,仍然是它的外在方面的发展。它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发展,往往不为人们重视,这就是它的内在方面的神秘主义的发展。

 

1.早期的苦行主义和禁欲主义

 

伊斯兰教兴起的最初的一个半世纪,是苏非派形成和它的发展初期。这一时期苏非派的主要特征是苦行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发展。

 

伊斯兰教的胜利,虽然在政治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但是在经济上并不能改变半岛社会普遍贫困的状况。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早期halifa国家对半岛以外的地域进行了征服战争。征服地的扩大,战利品源源不断地流入,使得麦地那的财富剧增。halifa欧麦尔(634—644)采用年金制的做法,使宗教上层的收入比一般穆斯林要多。关心世俗享受,贪图钱财和权势,开始在一些宗教上层中滋长。halifa奥斯曼(644—656)任用亲信,专横独断,引起埃及、伊拉克等地的穆斯林的愤慨。不满的穆斯林聚集麦地那并刺杀了halifa。奥斯曼的被杀,又导致伊斯兰教内部分宗立派, 各行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与阴谋、暗杀与争权,并未因倭马亚王朝(661—750)的建立而中止。相反的,新政权对异教徒的宽容,对教胞的迫害和杀戮,统治者的贪婪腐化,宫廷生活的穷奢极侈,这一切被那些虔信者看作是亵渎神灵的世俗化倾向,引起他们的不满。与同时代人热衷于荣华富贵,追求声色享受不同,他们则留恋早年的俭朴生活、满足于自身的贫困境遇和低下的社会地位,而不祈求任何物质的享受。他们“既不占有财产,又不迷恋财产”,“视黄金和泥土是同样的秽物”;他们实行严酷的隐居生活,弃绝尘世物欲的干扰,“洁净身心,全力沉思,为真主而断念人情”,不愿做欲望的奴隶。他们严守《古兰经》的训戒,长时间地连祷和夜祷、守夜和坐静、叩头和跪拜、斋戒和赞主,专注于个人心灵的纯洁清净,力求仿效MHMD早年在希拉山洞潜修的做法,敬畏、坚忍、虔诚、克己、沉思、隐居和忏悔,有的甚至过独身的生活。

 

早年,门弟子和再传弟子中的苦行和禁欲的生活,完全是穆斯林个人的虔敬行为。7世纪末,苦行主义和禁欲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伊斯兰世界很快得到发展,由麦地那、库法、巴士拉等地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和波斯的一些地区。坚持苦行和禁欲的生活成为苏非派的最早形态。这个时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苦修者、忏悔者、哭泣者和素食者。他们的活动不再是纯粹个人的行为,而开始具有了社会性质。他们与武力反抗halifa统治的做法不同,表现为对王朝世俗化、杀戮、渎神等行为的一种消极抗议的形式。如前所说,这一阶段苏非或苏非派的名称还没有正式出现。这部分虔信者在信仰和履行宗教功课方面,与一般穆斯林也没有多少区别。他们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神秘教义,也没有创造出精神修炼的方法。所不同的是他们在信仰上更加热诚、执著,在履行宗教功课上更加持久、认真,生活上更加俭朴、安贫,思想上更加追求沉思、寂静。他们的这种生活模式,已经包含了以后发展起来的种种神秘主义的精神功修的重要内容:寂静隐居、清心寡欲、长时间的诵经、赞主、跪拜、内省……这一切正是苏非派得以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苦行主义和禁欲主义受到一部分穆斯林欢迎的同时,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和责难,因为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对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和基本功课的背离。

 

2.神秘主义的发展

 

8世纪中叶,苏非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神秘主义的发展阶 段。这时,神秘主义的活动中心在阿巴斯王朝(750—1258)的京城巴格达和其他一些城市。9世纪中叶以后,halifa帝国内部矛盾重重,王朝呈衰微趋势。思想领域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化。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苏非派内部同样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仅仅坚持个人的宗教功课,而不从思想上、理论上回答人们提出的新问题,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对一些有关神学的或哲学的问题,像世界的起源、灵魂与肉体、真主的本体与真主的德性(属性)、真主与人的关系等问题,必须给予明确的回答或解释。苏非们既不满足于空泛、教条式的说明,又不接受抽象、唯理的论辩,而是对上述问题作了神秘的解释。显然,这是对伊斯兰教信仰上的教条主义和礼仪上的形式主义的反动。

 

神秘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8世纪末叶,巴士拉的女圣徒拉比亚(约717—801)提出神秘的爱的主张。这是苦行主义和禁欲主义向神秘主义发展的决定性步骤。她使以前的对真主的敬畏、恐惧,变成对真主的爱慕、亲近之情。她的俭朴、苦修的独身生活,是她对真主真诚、专一而又神秘的爱的写照。这种精神的、反映内心经验的爱,实际上是把普通人想象的远在天国的真主邀入人间,从而使这一神秘主义的爱的主张后来发展为苏非神秘主义的基石。

 

其次,神智论的出现是神秘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神智论是由埃及人祖奴(左农,?—860)所完成的。希腊著作的翻译,对它的出现起了重要的作用。据说“神智”一词早在8世纪末关于“自我否定”或“克己”的问题中已经提及;有人认为,克尔赫人马尔鲁夫(?—815)关于爱不是从人那里学来的,而是出自天眷和真主赐予的观点,可能是神智论的最初形态。祖奴相信人生的目的是与真主合一,而达到合一的手段则是通过神智或入迷。他提出,只有入迷才能真正认识真主;神智的核心是真主的精神之光对人的心灵幸运的照明。因此,净化自我的灵魂,以达到神智的出现应成为生活的真正目的。由祖奴表述的神智论思想为苏非派的神秘主义奠定了基础,也是苏非派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支柱。

 

神秘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它的泛神论的发展。据说泛神论是由波斯人巴亚齐德·比斯塔米(?—874)首先在伊斯兰教中传播的。他认为真主是唯一的存在。除了真主外,无物具有现实性。真主像一个无底的海洋, 每个真正存在的人,均被真主所吸收并与真主合一。因此,作为大海中的一滴水的每个真正的人,均应返回大海。比斯塔米进而提出了“寂灭”的概念,作为苏非派精神修炼的一个重要阶段。尽管他不否认真主的超验性, 但由于他把真主与宇宙万有视为同一,仍被斥责为泛神论者。比斯塔米以后,另外一位波斯人哈拉智(858—922)则进一步发展了泛神论思想。他公开提出“我是真理”的言论。由于“真理”在伊斯兰教中被认为是真主的99个美名之一,这很容易使人们误把他视为真主在世间的化身,从而他受到斥责并被公开处死。

 

比斯塔米以后,在精神修炼方面又由生于巴格达的哈拉兹(?—899)提出“永存”的概念作为对“寂灭”的补充。在他看来,寂灭是纯粹消极的“无我”,而永存则是在真主中与真主一起存在,它是完全积极的“无我”,因为这是融化于真主之中并与真主的真正的合一。

 

伊斯兰教中早就存在着真主是光的思想。9世纪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图斯塔里(818—896)在注释“光节”(24:35)经文时,表述了“MHMD之光”的前世先在的思想。后来的苏非派学者进一步把神智沦、泛神论和神光思想结合起来。

 

苏非派的上述发展,一方面使早年的那种苦行、禁欲、坚忍、克己、安贫……的宗教热诚逐渐消退;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思想的影响,神秘主义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充分发展。10世纪时的阿布·哈桑的一段话,充分反映了这时的情况。他说:“今天苏非只是个名称,已没有现实性了。它曾经有过现实性,但没有名称。”

 

3.神秘主义与正统信仰的结合

 

神秘主义在伊斯兰世界各地得到相对独立发展的同时,一些著名的苏非则力图申明苏非派思想的正统性。尤其是在哈拉智被处死后,除了少数的苏非仍坚持神秘的自我陶醉外,大多数的苏非则寻求一条顺从与调和的道路,并以更为安全的言辞和举止继续他们的神秘主义信仰。

 

事实上,9世纪的巴士拉人哈里斯·穆哈西比(781—857)已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他提出寻求真理之路在于“自我审思”、“自我约束”。他强调内心生活、动机的纯洁,主张进行无休止的内省等一系列的伦理“状态”以揭示苏非派的本质。他从理论上调和正统派与神秘主义,认为苏非派是真正的正统派。他的弟子、著名的苏非祝奈德(?—910)也力图调和先知的神秘经验与“沙里亚”(伊斯兰教法)的关系。

 

苏非派内部的这种调和工作,在10世纪和11世纪都在继续进行。他们在理论上进一步区分“陶醉”与“清醒”为不同的范畴。根据他们的主张, 苏非在陶醉或出神状态下口出狂言(如“我是真理”)是不算数的,唯有在清醒状态下说的话,才反映他们的真实思想。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苏非学者。他们分别从信仰和礼仪上为苏非派的正统性作论证。同时,对苏非精神修炼的阶段和状态作了区分和解释,进而区分了遵法派苏非和非遵法派苏非,意在说明绝大多数苏非都是正统教义的信仰者。然而,真正使神秘主义与正统信仰相结合、并使伊斯兰教从正统信仰的立场接受神秘主义的是大神秘主义者安萨里。

 

安萨里是波斯人,出身在一个苏非家庭里。他早年丧父,由他父亲的朋友代为抚养成人。在接受了初步教育后,他到尼沙布尔的一所宗教学校深造。毕业后,到巴格达的一所宗教学校内任教。他还接受过其他苏非的教育。1096年,他在任教多年后突然离开教职,去体验神秘主义的流浪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下许多重要著作来阐述他的神秘主义。他认为, 这时的伊斯兰教在礼仪上已陷入僵硬、呆板的形式主义,在信仰上已陷入繁琐、乏味的教条主义,不可能再维持和吸引公众的信仰热诚,也不可能再在公众的心目中居于统治地位,更无法抵挡咄咄逼人的伊斯玛仪派的布道宣教活动。他提出战胜这种来自信仰内外危险的唯一办法,只能是在正统信仰内部建立一种新的信仰体系和与之相应的新的宗教生活。这就要求伊斯兰教建立在新的智力基础之上。他认为这无法通过哲学的、科学的或理性的道路来实现,唯有经过穆斯林个人对真主知识的直接感觉和内心经验,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信仰的真诚性和持久性。

 

他认为,遵循教法与从事精神修炼两者是不矛盾的。一方面,真正的苏非生活是以教法规定的宗教礼仪为基础的,遵循教法是达到更高的虔修阶段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苏非的不同的精神修炼阶段,并不是“异端”, 而是与履行教法规定的宗教功课相一致、相结合的。由于安萨里在社会上和宗教上的盛名和权威地位,他关于调和神秘主义与正统信仰的主张, 受到普遍的重视,并为宗教学者和公众所接受。只是他在接纳神秘主义时,排斥了伤害人们宗教感情的泛神论主张和对圣徒、圣墓崇拜的做法。在对待《古兰经》经文的隐义解释方面,他认为对经文内在的隐义解释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能取代外在的教法和体现经文的表义解释。安萨里使伊斯兰教的正统信仰接纳神秘主义,结果使苏非主义在伊斯兰世界的意识形态中居于统治地位达五六个世纪之久。


本文摘录自《伊S兰教的苏非神秘主义》作者:金宜久 著



苏非派简介:一、苏非派的起源 ①


苏非派简介:一、苏非派的起源 ②


苏非派简介:一、苏非派的起源 ③


伊斯兰教与咖啡


伊斯兰教苏菲派简介


伊斯兰是什么?


苏非的故事集(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卡比尔诗选》全集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