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典故:一尘不染

2020-09-07

六祖舂米图

佛学典故:一尘不染

 

“尘”即“六尘”,亦即“六根”相对的六根所对的色尘、耳根所对的声尘、鼻所对的香尘、舌根所对的味尘、身根所对的尘和意根所对的法尘。


 


“尘即垢染之义,谓此六尘能染污真性故也。"(隋·智顗法界次第》六根与六尘相接触,如眼见色、耳闻声等,就会产生许多虚妄的认识,引起许多烦恼劳作,所谓“尘劳”。经中说:“大法声,消除一切尘欲之难……心欢悦,思念弘广,由是成就大无极法。"(《普•论降神品》)这就是“一尘不染”的修行境界,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见《五灯会元》卷三)或谓一尘即“一微",乃物质之极小者。“一尘不染,谓丝毫不物欲污染,亦可通。

 

如何才能“一尘不染?《坛经·行由品中有一段名的掌故。禅宗五祖弘忍的徒众盛多。一日,弘忍召集门人,批评他们只知求福,不求出离苦海,要求“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上座神秀先作一偈,书于廊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神秀“未认本性,只到门上,未入门内"。时碓中有一火头僧慧能,正在舂米,闻窗外童子诵神秀之偈,心知此不见本性。慧能也来到廊下,欲作子。因慧能不识字,请在场的江州别驾张日用代书廊壁。别驾说:猴,汝亦作,其事希有”慧能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见他出话不凡,就提笔代书。慧能之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按:敦煌本“本来无一物”作“佛性常清净”。)此偈一出,徒众皆惊,无不嗟讶,说:“奇哉!不得以貌取人。”弘忍认为慧能此偈见地透彻,便把衣法秘密传给他。神秀之偈,以为心外有尘埃可染,如尘污镜,必须经常拂拭,才能明净。而慧能认为身心如幻如化,原无一物,本来清净,无尘埃可染。慧能的“顿悟”显然比神秀的“渐修”要高明些,因此,其说得以广为传播。

 

后多用“一尘不”比况清高脱俗。宋代罗大经称赞范蠡“脱履富贵,扁舟五湖,可谓一尘不染矣"。(《鹤林玉露卷十)元·丁鹤年《澹然斋为慈溪润上人赋》诗云:“一尘不染冰霜操,万境俱空水月心

 

本文摘录自《佛学典故汇释》 作者:李明权

 

 碓房:舂米作坊。(公众号注)

 

 范蠡“商圣”,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于庆功夜携西施出走,曾定居于太湖北之北的五里湖,后隐性埋名,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公众号注)


佛学典故:一门深入


佛学典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佛学典故:一心不乱


佛学典故:“马鸣菩萨”称谓的来历


灵性故事严选 1:“孩子,你必需多打坐些”


灵性故事严选6:“我只知道打坐”


灵性故事严选7:“选继承人老衲是专业的”——关于“口封”的那些事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