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证心得:曹溪路险&永远的微笑《刘雨虹的修道经历》16

2020-03-29


编者按:“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佛菩萨为众多求道者示现了无数修行法门(或系统),因为下手处不同,实修过程或许也不同,但是因为“归元无二路”的缘故,我们总可以从其他实修系统或其实修过程中得到启发。具体实修,请在传承上师指导下进行。转载此文意在为Sant Mat的修习者的实修提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刘雨虹先生追随南怀瑾先生四十余年,曾于南先生七十寿诞之时编成《怀师》一书,后又于一九九九年四月撰成《禅门内外(南怀瑾先生侧记)》。


修证心得:曹溪路险&永远的微笑刘雨虹的修道经历16

 

***曹溪路险***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会记得,有一章的开始,作者诗词中有这么一句:"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去故人音杳"。有一次,老师也慨叹的引述了这一句话。

 

曹溪是六祖的道场,而六祖是禅宗顿悟法门的辉煌代表。六祖门下出了许多人才,要学禅的人,就是要走曹溪之路。但此路可不简单,此去渺无人烟,路上连个行人都碰不到,只有你孤零零的一个人。换言之,路走对没有?是否走到了岔路?连个问路的人都没有,那种孤单寂寞,真不是一般人所可想像的。可是,自己并不太有这种感受,可能的原因有二:其一,严格的说,自己没资格说是修习禅宗,不算真正走上曹溪之路,而在我的所谓这条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正多着呢!其二,多年来与老师同处台北一城,有问题时可以找老师请教,因此方便多了,故而没有渺无人烟之感。

 

但是旧金山的何君,以及另外几人,都深受渺无人烟之苦,据他们告诉我,几年前对禅宗发生兴趣,自己看了许多书籍经典,努力自修练习,问题层出不穷,无法解决。在美国东西两岸请教过不少颇负盛名的善知识,包括出家在家,但是问题迄末得到解答,痛苦莫名,深深体会到曹溪路险,此去故人音杳之苦,幸亏他后来买到了习禅录影这本书,大喜过望,曹溪路上有人了,在他的前面带路,那就是南老师。

 

现在老师已离台一年多了,许多熟人见面,都是不禁抱怨着老师走后的孤零零滋味,像是无助的孤儿,虽然明知应该自立,但都在后悔从前老师在台时,为什么自己不努力。总之,大家都开始体会了那渺无人烟的滋味了。  

 

***永远的微笑***

 

我生长在北方,是在一个非常旧式的家庭中长大,我幼年时期所受的家教,是喜怒不形于色。尤其是女孩子,要永远保持着平静无动于衷的模样,当着人不能哭,更不能笑。这个习惯养成后,成了我日后的大麻烦,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开放,笑脸迎人是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可是我却不会,有一次在同一办公室工作的一位美国律师,居然问我会不会笑。

 

那次给我的刺激很大,我才开始自我注意,发现自己表情的确太严肃了。自那次起,我也常常注意其他人的表情,发现许多人与我不相上下,有些人更是晚娘面孔。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晚娘面孔,但绝对是冰冷的面孔。于是,我就开始练习,练习笑脸迎人,但是太难了,稍一不留意,脸又绷起来了。  

 

认识老师久而久之,发觉老师永远是笑容满面,从没有人见过他皱眉头,或者不高兴。甚至在处理极麻烦的事情时,仍是安详愉悦的样子,就连他骂人的时候,也没有半丝怒容或愁容,只是严肃而已。每逢新年元旦大家团拜的日子,老师从早到晚,面不改色,总是在微笑中。我发现这个木事很不简单,因为我是有过一番痛苦磨练的,许多人要学也学不成。终于有一天,有人来问老师了。"老师,你为什么会永远在微笑,我们为什么学不会?"老师回答说:"如果你学不会笑,只好先学咧嘴!"大家都笑了,以为老师在开玩笑,老师立即又说:"是真的啊!你们回去对着镜子咧嘴吧!每天练习,多练习,日久就会了。"

 

果真,有人就练习对镜咧嘴了,成效有多少,只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过,后来我发现,如果缺乏内在无尽的慈悲喜舍,那个笑就很难持续成永远,因为后援没有了,也难怪很少人能学得会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