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者的哲学 (下)

2022-01-31

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Hazur Baba Sawan Singh)


圣者的哲学 (下)

 

著者:巴巴.萨万.辛格(Baba Sawan Singh)

译者:张杞楠


第三章 爱的阶等 Thee Stages of Love)

 

我们观察到在正常情况下,当我们听说某些东西是很好的,心中便会产生得到它的欲望。当我们与某人结伴,我们便跟他有所连,我们心中乐于与他在一起和常常见到他。一种跟这个人相连的感觉便产生了,而这个感觉发展成为一股爱之流。

 

爱好像生命的花园里面的“芳香之泉”。当跟我们的伴侣的连结变得强烈时,我们对他的挂念(attachment)就变成爱;而心智(mind)的状态是我们不愿意分离。就算理智上强制不令见到这个人,但心智(mind)上已经无法抗拒地被吸引住。此时心智(mind)统治理性(intellect),而当这种感觉逐渐增强,就变得强壮到便算离开我们的伴侣,虽然只是片刻,也会令我们不安,而心智是不断地被他吸引住而渴望跟他在一起。可是理性对心智仍然有些微的控制,此控制渐渐减弱而此感觉会变成强烈的爱。在此状况,恋爱者开始忘记自己,他已无心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意。爱人跟他在一起时,他便感觉快乐,否则,他便如行尸走肉。他变得对所有人,包括他的亲戚和朋友都漠不关心,而理性(intellect)对他的控制已完全消失了。恋爱者饮了从爱人底美眸而来的酒因而醉倒。他对朋友和亲戚的意见毫不在乎,他的理性和心智已经完全失去分辨的能力。

 

爱的感觉普遍地存着。兽类、鸟类、昆虫类,而甚至植物和花朵都充满着爱。爱的火花令(一个被它吸引的)人沉醉。整个宇宙歌颂赞美它。没有一个心灵是完全没有爱的,所有生于世上的多少赋有上点点的爱。我们都靠它而存活,但那些行止不正的人有时会被它溺毙

 

爱是灵魂的一个性质,而且是我们天性所本有的,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好好地运用的。这个“一切快乐的海洋”在我们之内,而我们毋须花费一分钱便能得到它。只要灵魂离开世间的污秽和挂碍,真爱便会自然出现。

 

爱在每一个人之内,以原始的形式存在。神是爱,而灵魂(soul)是神的一部份;所以灵魂也是爱。但因为灵魂被心意识(mind)的覆盖物所掩埋着,爱也因此亦被掩埋着,我们必须移走这些覆盖物。

 

我们求得各种学识,必须遵循一些规律和原则。同样的,我们必须遵守某些纪律和法规,始能获得允许进入爱的学校。这些原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恋爱者必须放弃所有属世间的念头,放弃世间和超世间的诱人的事物,他必须全时间全神贯注于观想他的“爱人”(beloved)。

 

“当我内视时,我在内找到人类世代以来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所追求的东西。我们到处寻找了多少年代了,但只有在我们心中才能找到它。所以,你不应在外寻找你失去的爱人,你只有在你内心深处始能找到他。”

 

第一节 爱的四个必要条件 (Four Things Are Necessary in Love)

 

1、脑海中除了爱人之外不应有其它意念。

2、付出和回报或交易的态度不应存在。

3、所有恐惧都应排除。

4、恋爱者不应对任何人有敌意或憎恨。

 

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失望,他们的“爱人”(Be loved)(真上师Sat Guru)永远都在他们身旁。

 

一个依据仪式的人,他的祷告是根据指定的姿势,但恋爱者的祷告一定是在忘我的状态(即是超越凡体的我或我执的状态。)。一个依据仪式的人会在祈祷前洗净手和脸;但恋爱者欲洗净他属世间的手。换言之,只要你还未摒除属世间的念头,你就不能思忆

 

布拉·萨(Bulleh Shah)用如下美丽的句子来表达同样的思想:

 

“宗教传统是我们的奶妈;仪式和礼仪是母亲;但若我们希望得到真正的成就,只有灵修(即禅修的内修法)始可达致,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证知真理。”

 

没有爱,所有苦行和修习都是无意义的。知识和观想本身并不能引致成功,这类型的修习只是用来灌输爱的情操。若没有爱,所有禅修都是枯燥无用的。

 

所有意念和欲望都应从心意识(mind)中涤除,而此心意识(mind)便变成一个磨光亮的镜子。只要我们心中还怀抱着贪念和欲望,爱的脸便不会显现。只是经由爱,圣者们便得以(意识清醒地)跟主合一。换言之,如果还有一点自我意识,便不是真爱。

 

爱只知道如何付出。行者必须弃所有欲望、离开所有权利和名望,他必须成为某人的奴隶。这样就是爱。得到真的生命,就是整个人消失在爱中。行者必须在“爱人”中醒过来,而整个地溶入神内,这就是爱,这是牺牲的工作。见到“爱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行者必须用他自己的头颅来买这个道。

 

“如果你希望知道‘爱’,去圣人那里请教吧。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心怎样失去控制,请教一位失去了心的人吧。”

 

爱首先在“爱人”(Beloved)心中产生。如果没有光,飞蛾是永不会扑过去的。爱在行者心中产生,是因为有神的恩典,而得到大大的幸运,然后他始能亲近圣者。拉姆•达斯上师(Guru ram das)说:

 

“关于那些拥有爱的财富的人,你们应该了解这是的恩典所赐予的恩宠,这个宝藏经由上师才能获得到。侍奉是非常艰苦的;但这也是得到所有快乐的方法。这爱只赐给那些上帝亲自施以恩惠的人。

 

正如电力潜伏在电池内,当用电路连起来时,便能照明一个很大的空间,同样地经由神或上师的恩典,爱的火花在求道者心中生起,而爱的力量便变得明显。

 

最必要的是,用持名和观想的修持,来唤醒我们对神的爱。我们重复这五个圣名(the Five Holy Names)时,我们对神的吸引力和爱便会增加。当恋爱者思忆而变得完全的全神贯注于思念时,神便赐予圣恩,将弟子的注意力转为虔敬。

 

灵修的第三部分是聆听夏白德(Shabd)、“名”(Nam)或声流(Sound Current)。神就是“夏白德”,而神亦是“爱”。所以,“夏白德”就是“爱”,当灵魂接触到“夏白德”时,“爱”便从内流出。

 

这是求道者为了接近神(Beloved)所必须走的路。但有时行者偶然凝视真上师的眼睛,爱之流更不可抗拒的进入行者心中。只要上师看行者一眼,便足以令行者升起强烈的爱;而不用经过交往,亲近和情感上的吸引等各种阶段。

 

爱的路象剑刃那么锋利和狭窄,只够空间让一个人走。于此处,上帝(God)和崇敬者(devotee)必须合而为一,而弟子(devotee)一点点摇摆或疏忽都会引致他的失败。所以只有意志力坚强的人,得到神和上师的支持,而且全时间降服于“爱人”的膝下,始能跟随这个道。这么幸运的弟子,每一步都被带领着而不会跌倒。

 

爱是所有“证知真主”的修行方法中最有利和最有效率的。叁斯-塔比士(Shamas Tabriz)说:

 

“如果道路是漫长的话,你应该乘上爱的翅膀来飞行。当你展开爱的翅膀时,你便不逐级而上了。

 

“你应该骑上爱的骏马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因为这头骏马是很敏捷的。这道路虽然有所起伏,但它会立即将你带到目的地。”

 

第四章 恋爱者  A Lover)

 

一个普通的崇拜者(worshiper)的境况优于一个沉溺世务的人。前者曾经习禅;为了避免掉进地狱之火而能升上天堂,他们做了很多善事,而且戒除恶行。可是一个隐士(hermit)又优于一个崇拜者。因为隐士力求避免所有恶行,而单只希求与神冥合。这样的人为求天堂,已经牺牲了这个世界,他不断地崇拜上帝。但恋爱者的境况又比隐士为优。恋爱者已登上了爱神的阶梯,在对神之爱里,他已经忘记了这个世界及未来的世界(即来生)。他不惧怕地狱也不冀求天堂,他只想走“爱人”(Beloved)带他走的道路。

 

世界真是牢狱啊。这个世界之后的世界(即来生),是我们欲望得到满足的地方。一个恋爱者一点都不在乎能得到这二个世界。

 

一个恋爱者以身作则,显示爱神的正确方法不在于遵守外在的(宗教)形式。不同宗教徒的教之间的争吵和争论,是因为胸怀狭窄和不能宽容。那些局限于只爱自己的家乡和国家的人,也是同样地胸襟不广。但一个于日常生活中允执爱的理想过于一切的人,才是真正跟随主的训诫,他是被主所爱护的。

 

一个人若实习苦行或(宗教)仪礼而不培养对主和主的孩子的爱,这样他便像一朵没有芬香的花,没有水的井,没有油的灯,或像看不见眼睛。这样的人,便算他们偶然也有一点灵性的光,但他们还是喜欢将关爱捆绑于世俗之中,而且他们的关爱会从一件事快速地移转到别的事去。

 

一个不“爱”之道的人,不会在“主的宫廷”中得到荣耀。这样的人被困于世间的痛苦之中,与他有接触的人也是痛苦的。

 

“一个心中没有爱的人应该被视为一具只会走路的雕像。他像铁匠的抽风机,会呼吸空气但没有生命。”

 

没有对上师的虔敬,我们不能赢得“爱”。一个世欲的人不能了解这一点。只有那些心力专注的人才能分享;即是那些心和意念一致,而且有信心和虔敬的人。一个轻易出卖良心(换言之欺骗自己)的人,不能从爱之杯中饮用。踏上爱之道的是那些坚定不移的人。不管什么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都不会退缩的,唯独这样的人才能见到“爱人”。那些只微微感觉到分离的哀痛的人,在距离目的尚要达到时跌倒了。

 

所以,从对儿女、妻子、财富、宝藏、领土、声誉的世俗之爱转过头来吧这些都是梦幻不实的。我们应该经由真上师主在世上的化身面向主。

 

有一次上帝对摩西(Moses)说:“我身体不适,为什么你没有向我问病呢?”摩西说:“神啊!你是世间和超世间的王。你怎么会生病呢?”神回答说:“摩西啊,我所亲爱的一个虔敬者(devotee)生病了,而你没有去向他问候,你若去向他问病,就等于问候我了。”

 

这清楚的显示出对神的虔敬者(devotee)的爱和服务,就等于对神本身付出神的爱和服务了。同样地,对上师的爱和服务及观想他的形象,就实在等于爱和观想神了。

 

履行爱之道的人并非凡庸之辈。只有那些无畏,而且不惜牺牲生命的人,始克为之。懦弱的人是不能走近的。“爱的主”(The Lord of love)是很崇高的,软弱的人是不能走近他的宫廷的,只要我们尚未在“爱人”的祭台上牺牲我们的“自我”,在爱之道上是不能成就的。

 

“爱所要求的最低条件是行者的自我的奉献。你若不能,便应离开,根本不应谈及爱。”

 

在爱里,除了“爱人”的意旨外,别无法则。无论“爱人” 的命令是什么,恋爱者都鞠躬服从。

 

“你若希望品尝‘爱’的蜜浆,你便不能高傲。一个剑鞘是不能容纳两把剑的。”

 

行者必须忘记这个世界才能去到“超世界”。而他必须忘记“超世界”,才能将他的注意力转向神。一个心中因记忆上帝而得到快乐的人,是不能从任何其它的东西得到满足的。

 

爱是真正的苦行,此苦行赋予我们谦虚,教导我们安于“爱人”的意旨内,并移去我们对世俗的快乐和痛苦的注意。这样的人不会摇摆,而恒常专注于“爱人”。这样的人面对困难和烦忧时,会能忍受而不抱怨因他中只记得爱人”,而且他在他身边创造了一个新的爱的世界。他不被外在世界所吸引,也不被此世界的烦忧影响。除此之外,灵界的秘密在他内显露,他更接近“神的证知”。

 

真正的爱,不会允许行者跟随他自己的个性。真爱,是跟随“爱人”的欲望和希求取悦和安于的意旨的代名词。在此境界中,行者不会考虑到他自己是否舒适,但他会为了“爱人”的舒适和方便灭去自我。他感觉到一种罕有和特殊的喜悦快乐。便算是在不适中,此喜悦是如此的大,世俗的人是无法想象的。叁斯-塔比士(Guru Ram das)上师说:

 

“当一个行者已经对他亲爱的上师有真爱时,遇见上师时,这个行者的心智和色身都会变得兴奋。因为,是上帝化身的上师对行者有真正和强烈的吸引力。只要看到一瞥上师底美丽的光,行者便忘记自我。这样的恋爱者完全沉醉在愉悦之中”。

 

恋爱者的眼睛恒常沉溺在爱中,而且他们只看到神和神的名。

 

一个能确定行者是恋爱者的象是,如果他有世俗的或物质上的损失,这不会令他痛苦。但若时间流失了,没有修习禅观、祈祷或忆念爱人,这会令他大大的感到痛苦。

 

一个真正的恋爱者爱忆念上帝就如渴者之求水。他的舌头虽然不动,但他的意念不是空的,因为“爱人”恒存于他的忆念中,而无片刻之或忘。对主和“爱主的人”的爱恒存于他心中。他爱“爱主的人”,亦爱宇宙万物。

 

谁是一个真正的恋爱者呢?一个已从世俗的思想和欲望的污垢中洗净、已将此种污垢用“虔敬和分离”的火烧掉的人。他心中无止息地跟主相会,就如口渴令人不停地希求得到水一样。恋爱者的身和心被“神底爱”的箭射穿。他真正的朋友和爱人除了全能的神外别无他人。

 

真正的爱将恋爱者从痛苦与快乐,赞誉与谴责,贫穷和富有的忧虑中抽离。此爱带领他超越这些限制,爱进入恋爱者的每一个细胞而赋予他无限的能力因此他永远没有财富、声名和荣耀的需要。他没有这个世间和另外的世界的欲望,他从天堂和地狱的罗纲中得到自由,他已经不会被惑于仪式或世俗的捆绑。

 

很多人误解了爱的意义。爱的精神和意义,只有从一个真正的“恋爱者”处才能被阐明。爱的光芒和火花,在一个真正的恋爱者面上始能看到。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爱,你应该问曼苏尔(Mansur)或耶稣基督(Christ)。他们二人死时是那么安宁和充满快乐。你甚至可以请教密拉•拜(Mirabai),他饮下毒药就如蜜浆一样。你亦可以问问阿上师(Guru Arjun Sahib),他被迫坐在烧红的铁块上时,还大叫,“的意旨是那么甜美”。

 

恋爱者不憎恨任何人。在他们眼中别无他物,只有爱和更多的爱。他们追求爱,他们的意念恒常地专注于他们的“爱人”身上。于此处他们祷告,和垂头鞠躬。他们的爱人住在何处呢?答案是:无所不在,他住在我们每一个人之内。神就是“爱”,而“爱”是神的另一个名字。他在所有东西之内,神的灵流(His current)流播在所有的地方。

 

“‘爱’是神的形,即如神是‘爱’的形,二者存在如一,正如太阳跟阳光一样”。

 

一个真正的恋爱者,不拘限于任何一个语言或教派。他越过所有这些界限,而爱每一个人。“爱”是律法的满足。你若怀爱,这样不是一个单一的行动,而其中包括很多你所不自知的行动。经由爱,你在你的广达的周围,放射出爱之流(currents of love),因而利益整个世界。

 

爱人被恋爱者所爱;恋爱者渴望着爱人。他是爱人的崇拜者;他的目光不会望向他人。他恒常地渴求着看到他的爱人,没有爱人他一刻也不能活。你可能给他财富或任何世间的宝物,但这不会满足他的饥求和热望,除非他与爱人相会。他对爱人的爱存在于脑海,及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除了爱人的面貌,他不能被任何事物支撑。

 

在他的舌上只有爱人的名和颂赞,此外并无他事。他持颂此名永不停息。而别离的悲欢,当“爱人”远别时,折磨着他的身心。他从“爱人”处只求能得到“爱人”,此外别无所求,而且渴望完全降服自我于“爱人”的愿望之下。在爱的喜忘神中,和在完全的降服中,他将贫穷和财富,痛苦和快乐,健康和疾病,及无论什么事情发生,都认作是“爱人”所予的礼物。他对快乐与痛苦均感受无异。经由爱的恩典,他超越这些及超越身体的限制。

 

在爱中,没有其它的欲求,即如在烈火中没有剩下的余烟。世俗的人祈求上帝满足他们各种欲望,一个爱的火花已被点燃的恋爱者只求得到上帝本身。拉姆•达斯(Guru Ram das)上师说:

 

“假若所有七个世界和七个海洋的宝石和财富拿来放在恋爱者的面前,有人问他选择这些财富还是爱人,恋爱者会毫不考虑财宝。他向神只求得到神的名的琼浆。

 

第五章 美德 Virtues)

 

在主内有很多美德。啜饮这些美德的灵魂,找到上帝而且为他所亲爱。她是主所亲爱的那个快乐的新娘子。

 

主是所有美德的库藏。在·格兰斯(Adi Granth)中这些美德分为十四个要项(如下列)。吸取这些美德的人在主的门中被荣耀。我们应该仔细思量并吸收这些美德。

 

(1) 复念“圣名”并感觉上帝的存在。

 

“一个有德行的人因舍弃邪恶而找到真理。她将心知染于上师的‘夏白德’中,口中发出爱和亲密的字句。”

 

(2)放弃利己主义,歌唱主的颂和爱主。

 

“他侍奉上师,因而得到‘圣名’,而且珍藏心中。他的心智和色身都得到平安;欲望之火亦被熄灭了。一个放弃利己主义的人得到完全的平安。”

 

(3)不要伤害别人的感情。

 

“不要粗暴地对别人说话,因为主住于每人之内。不要伤任何人的心,因为人心是真正的珍珠。”

 

(4)不要粗暴无礼,而要使用甜美的言词。

 

“问问那被主佑的新娘子,是什么事令她为主所亲爱?那就是知足,朴素的衣服和甜美的言词。

 

(5)敬畏上帝。

 

“在生活和工作中,她常怀敬畏主的心。因进入了救赎之门,她于此生和来生在神的殿廷中都得到大大的喜乐。”

 

(6)活在神的意旨之内,并放弃相异(otherness)。〔注1〕

 

“她真正的粉妆好了,她是无与伦比的美丽,只有她是永远快乐的新娘子──一个被上帝所认可的新娘子。”

 

“一个爱上师而恒被宠佑的新娘子永远充满了慈悲。上师的话语是宝石;接受它的人享受上帝的爱底甘露。”

 

(7)舍弃欲望和邪恶。

 

“有德者因舍弃邪恶而找到真理。她将心智染于上师的‘夏白德’(Shabd)中,口中发出爱和亲密的字句。”

 

(8)舍弃“利己主义”,而且不要说别人坏话。

 

“你若想进入伊甸天堂,便要仁慈地对待上帝的创造物(即人、兽、植物等等上帝所创造之物)。”

 

(9)善待恶人;不要轻易愤怒;保持谦虚;常自我反省。

 

“不要对任何人发怒;但要搜索反省自心。‘那纳克’(Nanak)啊,在此世间谦逊地生活吧,如此你会得到的恩典。

 

(10)离弃淫欲和邪恶的念头,并且谦虚地服务;戒除贪求别人的妻子、财富和家产;不要迷于邪念或在背后诽谤中伤别人;而且安宁地生活。

 

“人要去除淫欲、愤怒、贪婪和执着,舍离邪恶和自我追寻,凡事谦虚和侍奉‘主’。然后他才是神所亲爱的。”

 

(11)信奉真理,常怀知足,慈悲和宽恕。

 

“问问那被主宠佑的新娘子,是什么使她为主所亲爱?那就是知足,朴素的衣服和甜美的言词。”

 

(12)不要疑惑,寻求上帝,认识自己;相信上帝为无所不在,并且流贯于一切;侍奉圣人们。

 

“作圣人们的奴仆吧,亲近他们能带领往‘平安’。但所有美德之最,却是上帝跟你亲近。”

 

(13)作万物的尘埃,认万物为友,见神于万物之中,勿伤众生。

 

“有一个光,此光住于所有心灵之内;见此主于万有之内;灵魂和上帝是一体而且流贯于万物;向万物鞠躬。”

 

(14)承认死亡为事实并放弃对将来的渴望。

 

“接受死亡是最基本的事实,而且放弃对将来的渴望。成为所有人的尘埃,然后归向我。”

 

第一节 苦行 Austerities)

 

苦行的意思是忍受肉体和心灵上的苦困,或者从事一些修习以去除自我主义。住于森林内,只吃植物的根和果实维生;坐在火上,让火灼热;卧于钉床上;提起一臂而立;坐于水中;或忍受其它的身体上和心灵上的痛苦,便称为苦行。修习这些苦行的目的在净化心智,去除淫欲、愤怒、贪婪、执着和自私主义,因而得以成就“证知上帝”。

 

因为置身体于水中或让火灼并不能熄灭内心的火,提起一臂站立亦不能令自私消除,所以在圣者们的宗教里,对身体会做成苦痛的苦行不受到重视。

 

若身体不必受苦便能达到我们的目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受折磨呢?

 

“那跟随上师之道的人是穿上了用禅定的针和‘夏白德’(Shabd)的线所缝成的智悲衣裳。他用慈悲作把子,用身体作柴,点燃‘眼中心’的火。他心中怀有对神的爱,而四个世代中都在禅观入定。所有瑜伽都被上帝的名所包摄,我们的身体和生命都是属于上帝的。卡比尔(Kabir)啊!当慈悲时,带领你到真正的理想。

 

“古”(Gurus)们描述熄灭天生死苦轮,而灵魂到达上师门户的真正苦行。最伟大的苦行是侍奉上师,由此便住于行者心中。经此法,我们终可达上师之门。

 

“侍奉上师是所有苦行中最为优胜的。神住于侍奉上师的人心中,而且除去此人所有的苦难。他视神如真理之门。”

 

圣者们的教训说,只有神所有喜悦的复念(Repet tion)苦行和服务才有益处。此等修持除去自私和分离感〔注2〕

 

“虔敬者(devotee)修习的苦行是复念、自律和对上师的服从。那纳克(Nanak)啊,服务是为了发展灵魂。这是为神所接受的,而后此人会得见实相。”

 

真诚的爱是所有复念和苦行的实质。一个心智纯洁而且怀着爱和虔敬心来禅观上帝之足〔注3〕的人,必被认为已经履行所有复念和苦行。

 

第二节 洁净 Cleanliness)

 

洁净(Cleanliness)也是宗教任务中一个必要的部份。洁净可分两种:外在的和内在的。色身,房屋,衣服等等的清洁乃属于第一种;而心智和感官的纯洁是属于第二种。外在的洁净,是内在的纯洁的必要条件。外在的洁净,对内在的纯洁影响很大。洁净仅次于虔敬。

 

内在和外在的纯洁都是必要的。保持身体、衣服和房屋的清洁,为身体健康所必须。其方法为每天洗澡,刷牙齿,用水和肥皂清洗衣服,及生活在空圹和有阳光的地方。身体布满毛孔,体汗经毛孔排出,而空气经由毛孔影响身体,我们必须保持清洁和健康。纯正的食物也是必须的。

 

为求完全的纯洁,良好的行为,纯正的食物和正直的品格,是绝对必要的。

 

内在的净化可由心智和感官的纯洁而达致,即经由“名”(Nam)和“夏白德”(Shabd)的修习来得到真理。

 

内外洁净是要的。保持身体清洁吧,并且讲美好的言词。但除非内心思想纯正,否则表达在外的是不会纯正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思想纯正。一个人讲话时,发于中,言于外。所以让内心和舌头都纯正吧。如果心中不清洁,灵魂又如何能清洁呢?不要讲任何不仁慈或有害的话,讲话应让所有人都觉甜美。内心的洁净,包括不怀任何邪恶的念头。跟“名”(Nam)结合便能排除所有不同纯正的念头,而达致灵魂的洁净和纯正。

 

事实是灵性低的人才不应被触摸(untouchable)〔注4;而非清扫夫,补鞋匠,歌手或吟游诗人。所以真正的求道者,应该依据上师的指导来实施内在的纯洁化,因而证知上帝。除了记念上帝之外,应摒除所有其它的念头,如此“主”才会显露“自己”。

 

“为了爱人将内心的细胞洗净吧,

摒除所有其它的思想让出空间给

 

上师们说纯洁的身体是上帝“真名”之所居。真正的洁净,是由内在修习“夏白德”(Shabd)所达成。对不死的主和上师奉献的心,才是纯洁的心。

 

第三节 谦卑 Humility)

 

为了使自己值得主的恩典,我们必须将虚荣自负从内心清除,因为除非器皿是空的,否则不能藏物。心怀谦卑,魔王(Kal)和“幻象”(Maya)便不能影响我们。所有圣者们都采用谦卑的态度,而且以谦卑作为装饰。什么是虚妄的骄傲或虚荣呢?若我们对一种美德引以为傲,而此美德我们并不拥有,或者是得到恩赐才拥有的,名叫虚妄的骄傲。单凭因为我们是属于曾立大功的贵族家庭,或因为我们的祖先曾经无私地布施行善,我们是不值得被尊敬和荣耀的。

 

“由的恩典你得到美丽的面貌,永远忆念那美妙的主吧。由的恩典你们门第高贵,日夜不断地忆念主吧。由的恩典你有不生病的体魄,怀着爱心观想主吧。

 

有人因自己的学识和才艺感到骄傲,他是没有资格因此而骄傲的,这些应归功于良师的教导和上帝所赐给他的智能。一个人应该以什么为骄傲呢?有些人以财富和财产为傲,但这些都是易逝如白驹过隙;有些人以青春为傲,青春会在疾病和老年中消失;最重要的是这些都不能维持长久,一段时间之后,它们如树上的叶子一样掉落。

 

上面的讨论,明显地指出我们不应以世间的荣乐为傲。想到主的无尽恩施,和我们无数的罪恶和缺陷时,我们都变成了祂门外的乞丐。所以我们应该想想我们承受了多少恩惠,和我们又为此作了些什么。只要我们相信不论我们的善或恶,都不由我们作主而是由她而来的,我们便不会骄傲了。有什么样的恩惠,我们还没有从主那里得到呢?当我们接受了主的恩惠之后,我们曾作过什么来表达对每一个恩惠的感谢呢?若作如是思维,仍然傲慢的话,那么就想想我们的缺陷和为何如此不感恩,应是一个必然补救办法。

 

自私、自大或骄傲,是不为主所喜爱的,赐恩典给谦卑和温顺的人。

 

水不积于高处而累积于低洼,弯腰的人,有水喝;头项硬直的人,挨渴。

 

骄傲走在败亡之前。一个骄傲的人,不会吸取别人的长处;一个谦逊和温顺的人,能从灵性丰富的人那里,得到灵性的财富。找到了门径之后,应谦虚地、励精勤勉地实践。这是由主和上师的恩典始能得致。若作善行之前我们不采取谦逊和温顺的态度,作善行之时不保留谦卑的态度,作善行之后,又不认为是主和上师所赐的恩典,这样在我们还在欢呼声中时,此善行便被骄傲从我们手中抢走了。到神之道首要是谦卑,次要是谦卑,三要还是谦卑。再次,除非谦卑领先、陪伴和跟随每一善行,否则正当我们庆贺行善之功时,骄傲便从我们手中完全将任何善行抢走。

 

小蚂蚁能将糖从沙中分开,大象却不能。同样地以财富,种族或家世为傲的人不能从主和所创造的宇宙中,获得美德或学到教训。只有谦卑的人,才能获得此利益。

 

即使你有很多美好的品性,还是应该谦卑,而且应将自己的美德认为是上帝所赐的。因为神爱谦卑的人,将此牢记在你心中吧。不要参加不必要的争辩或批评性的讨论,因为此种讨论是没有结果的,就像提炼开水一样〔注5。追求神的人不会追逐外在的饰和荣耀,他们在主的意旨内快乐。他们的伟大,可从神令他们作的工中看到一瞥。

 

我们假装躲避世人的眼光和隐藏自己,但实在却是希求得到世人的发现和追求。我们在会议中坐在最后面或坐在低矮的座位,好让我们得以被邀请坐在前面或高的座位上。真正的谦卑不是外在的表演,亦不会溺于谦让的言词。一个真正谦卑的人,不单只想隐藏自我和自己的美德,而且会躲开世人目光。

 

我们常常说自己是小人物,自己无关重要,及说别人比我们优秀。但如果别人对我们说这样的话,我们会感到很遗憾。因为我们真正的感觉与我们口中的谦词是相反的。那些真正内心相信自己是最卑微的人,是真正的有灵性啊。

 

所以,我们不应只是说些虚伪的话假装谦卑。若我们讲话谦卑,所说的言词必须是代表真正的内心感情。我们不应该双目正视,除非心中感到卑谦和贫穷。除非我们真正希求得到谦卑和贫穷,否则我们不应用这样的态度来表达。一个真正谦卑的心胸,希望别人说他是一个无关重要的人物,而并非由自己口中说出来。当别人如此说他时,他不会觉得被冒犯,反而会感觉愉快,因为最少有一个人与他有同感了。

 

真正的谦卑并不是要我们成为笨蛋或自我夸示为智者。正如傲慢是谦卑的反面,自负、假装、小聪明、炫耀卖弄、伪善、狡猾、世故的诡诈是安宁和正直的相反。若故巧智的人但求达到目的,取笑正直的行为为愚鄙,一个真正谦卑的人会愉快的忍受此种批评和诽谤,因为此种诽谤是他人而非自己所引起。

 

有些人以谦卑作为掩护,以不完善为理由放弃内在的祈祷,他们自以为不配。有些人不想给别人忠告,因为他们自己并非完全不犯错误。有些人不想用他们的天份来侍奉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缺点,而害怕在侍奉时引起骄傲,和将光指引给别人时,会自毁于傲慢和自负的火中。当我们是真真正正的谦卑时,这些念头都不会产生。这是懒惰和怯懦的借口。如此,一方面炫耀自己对神和神的化身(即上师)的感情,另一方面以谦卑为掩护,剥夺了神慈悲中所欲赐给他的真正谦卑。主和上师愿我们像一样完美,因而得到的恩典。

 

一个没自信的人提出不负责任的争论和理由。一个信靠祷告的人,虽自觉能力不足,也自知不配及没有实行的能力,他仍会充满信心和毅力将一切都交托给神和的化身──上师,他仍会积极地贯彻上师所付的指导来完成所嘱咐的工作。

 

谦卑并非软弱,它有那么大的能力以至整个世界都要对它俯首鞠躬。不傲慢能战胜“自我”没有人能打败一个不傲慢的人。因为在他谦卑的背后,有主的秘密力量在作。谦卑是伟人的装饰。

 

我们应让自己的胸怀成为对整个宇宙的爱的源头。我们应该培养大大的谦卑,以至即使有人以恶毒加诸我们,我们还是回报以爱。事实上,一个完全谦卑的人已经失去陷害别人的能力。即使有人伤害他,他也不会因此怀恨。

 

真正的谦卑令心中产生甜蜜。我们的言词自然甜美;我们的生命之流亦会是甘美的。这甜美对所有人都一样,跟我们接触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份甜美。我们的所有言谈和举动,无论巨细都充满谦逊。这样将我们和我们四周的人都染于同一颜色。

 

先生(Tulsi Sahib)的谦卑于以下的诗歌中可见:

 

“我是如此不智,无助和谦下。由于皈依圣者们,我得以认识上师。上师是平安的海洋,深不可测。置我于正道上。我在足下再三叩头鞠躬,我谦逊地歌唱圣者们的颂赞。怜我谦卑,打开了我的内眼。我口再次歌唱赞颂皈依圣者之益,我全心全意地当你的奴仆。怜我低下,你将我寻回。我是你的奴隶,直到永远。没有圣者之助,无人能度过彼岸。圣者们充满悲悯而慈仁。皈依他们,即使是出身低下,仍能度过彼岸。没有圣者,也就没有始与终。菟斯(Tulsi),我这个无助的人托庇荫于你。所有成就,都是圣者们所成就。没有圣者们,我们找不到真道。

 

以下是从·格兰斯中所节录:

 

“主啊,请垂听我的祷告。祢‘家’中自得其乐,而我是无家的流浪。

 

“一个可怜的女孩若得不到主的宠爱,她应该如何呢?她努力尝试,但在主的宫廷找不到一席之地。

 

“我今天晚上不能跟主密谈我全身都在发痛。那些晚上独守的女人是怎么过的!”

 

“主啊,我要养成哪些品性才能与相会呢?我是那么无知,我不美丽又不睿智。

 

“我对主的虔敬和爱,帮助我离弃所有情欲和愤怒的情绪。上帝欣悦地看见我的虔敬和美丽。”

 

“上帝的命令是甘甜的,我的负面的欲望和感觉都会消失了。我现在是我主的爱人,我心中完全没有忧虑。”

 

“我们应该将自己的头发做成一把扇,用以侍奉圣者们。”

 

“我快乐而且满足于侍奉,如为圣者挑水,挡风或摇扇子。所有荣贵如王侯,财富,或权势,都不值一文,可以掉进炉火中烧掉。”

 

“令我成为谦卑中的最谦卑吧,因为谦卑的人为神所亲爱。”

 

“我的‘朋友’啊!我希望每时每刻都为的尘。

 

“那个于我生命开始、中间和结束时,与我同在的朋友,是我所欢迎的朋友。”

 

“只有时时跟我相近的才是我的朋友。”

 

“主的虔敬者们(devotees)永远是快乐的,他们就像小孩子一样——自由于幻象的罗网(net of maya)〔注6之外,而且超越世俗的欲望。正如一个父亲常令他的儿女快乐和舒适,同样地,上帝常令他的虔敬者快乐。

 

如小孩尊敬他的父亲,同样地,虔敬者在生活中遵守上师的命。二者之间没有秘密。那纳克(Nanak)很快乐,因为他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

 

第四节 真诚(Truthfulness)〔注7〕

 

没有真诚的心态,我们所有努力都不会完整。真诚是一切的冠,这是所有修行的秘密。其它的崇拜,只不过是伪善。人生的目标,是诚实地生活。真理是无所不在的。真理应该与非真理分开,而且我们要从内心体验真理一个具有真理住于其中的心灵,也会变成真理之形。神就是真理。在神的眼中,我们应该真诚,因为喜爱真实。你信仰的是什么宗教却是无关重要的。

 

于此处我们思考什么是诚实的言词,即一个诚实的人所说的话。描述一个事物正如你所眼见或听到的,便是诚实的言词。除了说话要诚实之外,我们的买卖亦应诚实。我们的思想应以真诚为理想,而且行动亦应奠基于此。这样我们的心灵、思想和行为都变得真诚。

 

“一个真诚的人,行为亦归于正,他时时刻刻都与上帝冥合。”

 

诚实的言语中,应含有我们的慈悲心。事实上,真诚就是不伤害别人的感情。我们所说的话应该从内心发出,而且不应伤害到任何人的感情。

 

真理(Truth)的相反是非真理(Untruth)。描述的不是我们看到,听到或做过的,便称虚伪(falsehood)。一个虚伪的人,便是伪善者(hypocrite)。他双目下视,而且脸上没有光彩。他不断地计划着奸计,他时常害怕他的虚伪会被揭穿。为了隐藏一个谎言,他必须另外创造几百个谎言。他于不断算计中,失去内心的平安。多疑和猜忌,变成他的第二个天性。他因而不相信任何人。他跟别人的关系是奠基于自私自利。因这样的行为,没有人告诉他内心的秘密。奸诈、欺骗、伪善和狡猾成为他生命中的主要食粮。他的生命是世界的重负。说谎的人会喜欢说谎的人,但若果说谎的人遇到诚实的人,他们的友谊会马上断裂。

 

真理能站稳在它的足上,但虚伪则不然。一个诚实的人稳健,有耐性,而且他的决断坚定。一个虚伪的人每步都迟疑畏缩而且不坚稳。一个诚实的人是无惧的他没有疑虑而且不迟疑。一个虚伪的人则常常恐惧,而且不能敢正面看人。一个诚实的人是英勇的并且充满勇气。但是虚伪的人是一个懦夫,而且他是一个懒惰的人。一个诚实的人因为他的无惧所以他无忧虑,如此令他在情感的挂碍中获得超然。一个诚实的人放弃谄媚,诱骗窃盗和隐私。

 

从以上可清楚的看出一个诚实的人在精神领域方面能有成就,因为真诚住在他心中,他说真话。他自己践行通往上帝的路径,而且也如此引导他人。

 

“他就是那个被真诚所充满的人,他真实地实行‘名’(Nam)的修持,而且说出真实的话语。他本人践行上帝的道,而且经此道上带领其它的人。”

 

如此的人在某程度上变成和真理有关,无论他说什么都会变成真的。他快乐地享受内在和外在真理的喜悦。由于过着真诚的生活,他变得平安而且无惧。因他与永恒不变的真理连结,整个世界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以快乐。着说出和看见真理,他的心智和身体都成真理。他倡导真理而且被真理所润

 

一个真诚、知足而且说实话的人,是上帝所心爱的他不会与上帝隔离。真理是无所畏惧的,它不会被诅咒所影响,卡尔(Kal也不能伤害它。当一个真的虔敬者遇到真理(上帝)时,他溶入于它。

 

第五节 知足 Contentment)

 

知足意指满足、适意、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懂得知足,而且对此感到满意。假如一个人已经很努力但仍无法达成目标,或者只达成小程度的成功,而他依然平静、镇定而且心中没有感到苦恼,这样他便被称为懂得知足。

 

当一个人陷身于四面楚歌,不为人所尊敬,被所有人唾弃,而且在各方面遭受到挫败,而他不会因别人的幸灾乐祸而感痛心,这就是知足的徵象。

 

然而若将知足推论为懒惰或倦怠,那便错外表看似知足,私下悲伤而且心怀妒忌,这是表里不一致而且是欺骗大众。一个知足的人虽经努力仍无所获,也不会埋怨上师或上帝。他很认真的去完成工作,失败或成功对他不会有影响。

 

“当一个人纵使很努力却失败了,

应知道这是上帝的旨意”。

 

只有一个知足的人能够无休止地为他人服务。他遵守真理,永不尝试邪恶而且躬行善行,因而得到功德。

 

“诚心诚意地冥想真理的人得到内心的知足,

他们远离邪恶而且从行善中获得功德”。

 

他常行忍耐,他备受敬重,拥有声望和力量,虽然如此他还是原谅他人的错误当别人进步而且得到荣耀时,他会感到快乐,而且他有很纯正的意图。即使得到荣誉和荣耀时,他仍对他人有爱心而且善待别人。虽然他是博学和智的,他仍尊敬其它博学的人,而且以努力吸取他们的美德为自己的职志。他仪容秀美,但不会溺于感官欲乐。他常行忍耐,谦虚和谨慎。这样的人不仅知足而且怀有其它美德。他对妻子感到满意,年长的女性他看作母亲,年幼的看作姐妹和女儿。他靠自己劳力所赚得收入来生活。他享受简单食物如同一顿豪华餐宴,他喝水如同甘露。他不羡慕其它人生活的享受。奥玛•开严(Omsr Khayam)说:

 

“在这上,拥有半片面包和有坐的地方的人,不是任何人的奴隶或主人。告诉他,应感快乐,因为他在世上已得到丰足。

 

一个人如果贫穷,仍经常积功累德,而且上帝赋予他知足,此人是真正的富有。一个不懂得知足的有钱人,是乞丐,而且非常贫穷。因为纵使他得到这世界上所有好东西,他的饥求还是不能被满足若是不懂得知足,任何人都无法满足。

 

“穿戴上知足的耳环和谦恭的外衣吧。”

 

这是必要的,所以当一个人在尝试努力时,不会变得忘恩或归咎上帝;当他的所得少于他所预期或为一个失败者时,他也不会渐渐畏缩不前或放弃努力承认挫败一个人应该从他的善行中得到满足一个人应该很有耐性善尽职责他应用忍耐之盾挡开贪心和贪婪的袭击。如此,此滴灵魂最后终究汇入上帝的海洋,因而变得神圣,不会像小河一样干涸。法烈教主(Sheikh Farid)〔注6说:

 

“知足自然地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神的子民,而且他与神结合而渐变为海洋。”

 

所有欲望消失在得到“知足的财富”时。当一个人没有欲望时,焦虑就会消失,而且心灵变得平静。那些没有欲求的人,是真正的君王。

 

第六节 概要

 

在摩诃婆罗多〔注9〕中,毕尚(Bhisham)向乐迪士陀(Yudishtra)描述那些圣哲的特征(亲近他们,我们便不惧怕生命和死亡,而且获得救赎):

 

“他们是素食主义者;他们不爱也不恨任何人;他们钟爱美德的生活;他们的感官已经得到克制;他们认为欢乐与悲哀相等;他们真诚而且仁慈;他们虽具乐善好施的襟怀,但不会接受别人的施赐;他们款待宾客;他们使每人都得到舒适;他们帮助每一个人;他们胸怀勇气;他们行真理之道;他们是每个人的朋友,而且在急难时会牺牲一切;他们坚定的信守真理。

 

“他们的操守和行仪完全符合他们宗教的教义;他们不会以言语污先知和圣人;他们对任何都不会构成威胁,也不会令别人惧怕;他们坚定地过着高贵的生活,而且对于万物怀有非暴力(没有仇恨)的感情;他们免于欲望、忿怒、情感的缚绑和我执;他们善尽职责;他们为信仰而信仰,而非为了沽名钓誉或获得财富;他们的天性倾向于宗教信仰,就好象他们每天沐浴、吃饭和满足肉体其它的需要,所以宗教也是他们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

 

“他们心胸没有恐惧,悲哀或愤怒;他们真诚而且诚实;他们不会因得到而喜,也不会因失而悲;他们性气平和,无论面对任何状况,都能镇定平静;二元性诸如得与失,悲与喜,爱与恨,生与死,都无法扰乱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决心坚稳,他们达到一个崇高的境界,他们有很大的决心履行真理之道。”

 

附注 

 

〔注1此处“相异”(otherness)与“一体”(oneness) 相对。“一体”的观念可参考庄子内篇--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注2意指与上帝分离,不能合一。

 

〔注3〕禅观上帝之足,是印度宗教用语。

 

〔注4untouchable是印度人民的一个“贱民”阶级。

 

〔注5此用辞是用提炼或搅拌牛乳作比喻。搅拌牛乳可行吉士。搅拌开水,是徒劳无功的。

 

〔注6Maya,即illusion,幻象的意思。

 

〔注7Truthfulness一个字可译真诚,诚实。在原文中又与truth真理互用。

 

〔注8Skeidh,是回教的宗教领袖,教主的尊称。是人名。

 

〔注9印度古代二大故事诗之一。

 

 


圣者的哲学(上)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光明体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专注 教导汇集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重发:《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重发:《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甚深内义》全集


《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全集


《灵心小史》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三)


《方术纪异》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