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故事:名字与名声 ▎米粒 ▎两位大师与水晶 ▎冈波巴对生意人的忠告 ▎超越法规 ▎任何人皆可到达那里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唐卡
藏传佛教故事:名字与名声 ▎米粒 ▎两位大师与水晶 ▎冈波巴对生意人的忠告 ▎超越法规 ▎任何人皆可到达那里
编著:憨氏
名字与名声
蒋扬钦哲旺波中年时,决定不再离开他的房子,想用剩下的四十年时间,闭关禅修和祈祷。“我将不再跨过这间房子的门槛。”他说。
发了这个愿后,钦哲把他的鞋子交给侍者丢到附近的河里。
几年后有个早晨,这位具有神通的文殊祜主,意外地交代侍者,要欢迎任何想来拜访他的人。
那天稍晚,来了一个隐名的流浪乞丐,直接走进钦哲仁波切的私人住处,并将他自制的破背包放在厨房柜子上。“我来见涅顿,涅顿在那里?”他要求着。
侍者们立刻动怒,全然忘记上师的吩咐。这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到底是谁,胆敢侮辱他们尊贵的上师,直呼上师的乳名“涅顿”。
他们命令乞丐离开。“上师正在禅定中,”他们告诉乞丐说:“改天再来吧!”
那个乞丐尖酸地说:“他现在真变得这么了不起哟!想当初年轻时我还把自己的干酪分他共享呢,现在我甚至连他的侍者都通不过!我没时间浪费在这里了。”然后就离开了。
侍者们突然想起蒋扬钦哲仁波切不寻常的交代。他们匆忙地问那个流浪汉的姓名。暴怒的巴珠已经上路了,他头也不回地大叫“邬金”——莲花生大士的名字(也是巴珠自己的名字)——然后消失于山丘间。
那晚,钦哲仁波切询问是否有人来见他。一个侍者回答:“只有一个讨人厌的老乞丐,他侮辱了您的名字,还高傲地称自己为‘邬金’,甚至不愿稍等。”
“什么?”钦哲仁波切叫道:“你们没让他进来?那是我的师兄弟巴珠仁波切,邬金却吉旺波。立刻去找他,带他来见我。”
那些丢脸的仆人,经过漫长疲倦地找寻后,终于在山谷远方的森林里找到巴珠的营帐。他们对他顶礼,致深深的歉意,并请他当他们尊贵上师的座上嘉宾。巴珠大笑回说他自己正忙着禅修,没时间去应酬。
这是这两位传奇人物最后一次直接的接触。但是他们却都熟悉彼此的行动,而且常将彼此的故事与逸闻,拿来欢娱自己的弟子。
本则故事讲述了巴楚仁波切拜见蒋扬钦哲仁波的经过。
米粒
在西藏有将真言刻在石头上的习俗。刻有真言的石头,会被堆置在选定的特殊地点——以促进世界的和平,同时也可以保护及加持任何过往的人或动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摩尼石,因为一般最常用于刻在石头上的真言即大慈悲真言——“嗡嘛呢贝美吽”。
为了加持与开光,喇嘛们常会轻声念真言,以及将他们神圣的呼吸,吹向红花色或彩虹般多色的生米粒,然后将米粒洒向欲开光加持的对象,不论是动物或非动物。透过大师有效力地观想,每一粒米都会化作众生所祈之愿,众生伟大的利益随之达成。
前一世的宁玛(旧译派)导师,尊贵的敦珠仁波切,曾经在卡林邦的病床上,为南印度密索的一座新建寺庙祈福,在事先预定的时刻,大家期待已久的公开加持仪式将要开始,尊贵的仁波切在卡林邦将七彩米向空中,于此同时,遥在远方的密索新寺庙前方,七彩米也落了一地——这实在是一个奇迹般的祈福。
巴珠仁波切通常都隐名旅行。当人们认出他崇高的心性与身份时,都会自然地向他求法及求加持。在满足大众的需求后,他就继续独自上路,而将所得到的一切供养,全部弃置不顾。这种超然的行为引起蒋扬钦哲旺波的关切。他送了一封信给巴珠,说:“你为何舍弃弟子和信众们的供养?若将那些财富用来做善事不是更好吗?”
巴珠对这位文殊祜主有最崇高的敬意,他视其为一位活佛;因此,从那时起,巴珠便将他所积聚的一切全都布施给乞丐。他也用这些财物,来资助刻经文及“嗡嘛呢贝美吽”的真言在岩石上。
结果一道由数千块摩尼石砌成的长墙终于完成了。巴珠很高兴,送了一封信给蒋扬钦哲仁波切,问尊者是否愿垂顾,为这道摩尼墙开光?对方回信说:蒋扬钦哲在即将来临的吉祥日,会加持那面大墙。
每一个人都雀跃不已!文殊祜主就将莅临了!一个盛大的宗教庆典,计划在那天举行。
在预定的那天,每一个人都聚集在一起,期盼钦哲仁波切的到达。巴珠警告他们,如果这位伟大的上师不能亲临,也不要失望。因为上师的关房离此有十天路程之遥。巴珠更进一步解释:“藉由祈祷和加持的大法力,蒋扬钦哲从远方一样能够有效地为这道摩尼墙开光。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别惊讶。”
说时迟那时快,雨开始下起来了,像是凯旋欢呼似地重重敲击在那巨大的摩尼石堆上,不断地滚过无以计数的雕刻的经文上面。五彩灿烂的彩虹织满天空,天花和红花色的米粒,洒落在石头以及群集的大众头上,就在那预定的时候,非凡的开光仪式如期举行,虽然文殊祜主蒋扬钦哲不曾出现此地。
巴珠仁波切高兴地鼓掌,他朝着蒋扬钦哲仁波切遥远住处的方向,顶礼致敬,然后一语不发地继续着他谦恭、独行之路。每位能吃到那神奇的加持米或那琼浆玉脂般花朵的人,后来都转生天道,终将得到解脱。
本则故事讲述了蒋扬钦哲为嘛呢墙开光的经过,
同时也体现巴珠仁波切慈悲之心。
两位大师与水晶
在梦中,正观中,或死后的中阴身阶段见到上师,与我们在清醒的每日生活中见到大师是一样有意义的。一个具有能力的证悟大师,可以用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以无法解释的方法,使一个人在瞬间开悟。
在密续的灌顶仪式里,水晶常被使用,作为绝对精神要义的象征,也就是众生之本质。我们常常说,万事万物皆由心所生,万物都是一种能量,如用一可理解的语言来说便是:万物皆为明光。
本尊瑜伽(本尊法)是一种金刚乘修观的基础方法,修观者将自己完全认同为修观之本尊,本尊——正如同自己的精神上师——能够照见自身完全证悟之真如本性。在做本尊生起次第的阶段,修观者透过观想、凝神、持咒、祈请及保持某种姿势等,来产生认同本尊与达成和本尊合而为一的经验。
与上师合而为一,意谓着真正超越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执,意即一个人了解到他从不曾真正的与绝对的存在分离或分开,事实上并没有一个实存者被融入了,而且也无外物去融入。毗图仓波(Kcntuzangpo,梵文称作Saman:bhadra)是普贤王如来(Primordial Buddha),他的王国就是每个人内在本然完整且完美的佛性。
有一次,第一世蒋贡康楚在黎明时有个正观。他看见亦师亦友的文殊祜主蒋扬钦哲旺波坐在一座壮丽半透明寺庙的辉煌光芒中,他的肉身似乎仅由闪烁发亮的彩虹旋光所形成。
康楚因虔敬而激动,一再顶礼,同时诵念皈依祈请文、发菩提心、七支供养并且求法。整座宇宙坛城仿佛排列在钦哲心中那寂静点的四周,当中有一光芒四射的莲花座,而莲花生大士便端座在上。
钦哲仁波切修习本尊相应法的生起次第,化为本尊,然后传授密续灌顶,当他以盛满甘露的耀眼圣杯放在康楚头上,康楚的心中顿时充满了无以言喻的喜悦。
从钦哲旺波的心中立刻化现出一块完美的水晶——灿烂、光亮、辉煌、纯净无瑕且透明。钦哲仁波切将透明的水晶展示给康楚看,显现出它多彩色泽的光芒及其惊人效果。然后钦哲说:
万物本来纯净圆满,
清澈且透明,
有如此水晶般。
如同水晶灿烂之光明,
任何化现在眼前的色相,
均为永远任运存在之净光,
无碍创造所示现——
藉着光明我们看见
与被看见。
在虚幻、变化不定的自我显现中,
内、外,自、他,有何差别?
此遍一切处,本自存在者,
具足开阔、自在、无染、空与无碍;
其本性晶莹剔透。
透视万象而无念,
保持无惑,
永远自在而安适。
此时,蒋贡康楚毛发竖立,他清晰地觉察到无生究竟的本性——那本具的佛性——正在闪烁辉煌神奇的舞姿。同时,钦哲仁波切的幻身融化,融入灿烂光芒中,如同彩虹消失于虚空。当蒋贡康楚回复知觉,天已破晓。
这两位大师不曾再为分离的幻相所欺,他们一齐登上普贤王如来净土的法座——实证本具的佛性。
本则故事讲述了蒋贡康楚证悟"无生究竟”本性的过程。
冈波巴对生意人的忠告
从前,有个生意人成为冈波巴(米拉日巴的法嗣)的信徒。这个商人对冈波巴坦告多年来以买卖佛像、轴画、佛经以及法器为生的实情。
他很明白这种行业不是佛陀至心劝告在家人所该做的“正命”(正确的行业)。所以,商人请问上师如何才能清净因这种不正当行业所积聚的恶业,因为这恶业会妨碍他走上解脱开悟之道。
冈波巴劝他从事其他正当行业,赚取如从前经营的生意所得一样多的钱财,然后再将所有的利润用来建庙。
商人遵照上师的交待,最后盖了一座华丽的寺庙,然而重大的事业使他无暇祈祷或打坐。完成这项任务后,他前去见冈波巴说:“法师尊者,现在我已清净了我的业,但仍需要无数佛书、佛像和唐卡来庄严寺庙,使它成为人们能够礼拜的真正圣殿。要做的事情这么多,我如何有时间禅修?若不禅修,我在正道上怎能进步?”
冈波巴回答:“毋须再装饰寺庙,虔诚的人们自会照料一切。如果你能透过大手印(究竟实相)的净光,维持着即使仅仅一刹那的空性觉知,那么你所有的业与情感都将立刻净化,自然便不再需要更费心地去积聚世间的善行,也不需要一味地寻求精神进步的虚幻征兆。至于大手印之道,只要安住于自然与单纯,觉知自己本具的佛性,那么佛就在掌中。让自己保持自在,超越为与无为的二分法,不要尝试去完成或算计任何事情,当事情它去时就让它去。享受一切如佛性的展现,让一切如其所然。”
商人顿时明了佛性所在,因而开悟了。从此,他不再珍视雕刻的偶像。
商人因修建寺庙而苦于无时间禅修,
但在冈波巴大师的教导下,
他却得到了修达到更高境界的方法。
超越法规
堪布冈夏(Gangshar)是已圆寂的秋扬创巴(Chogyam Trungpa)仁波切的根本上师之一。他来自一个密续瑜伽的家庭,在一张稀有而珍贵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位令人尊敬且具狂智的大师,他的脸现忿怒像且持普巴杵。普巴杵是法会仪式中常用的剑,用来降服诸魔以及分隔二元之动脉;只是在这张照片里,堪布冈夏是持着普巴杵指向自己的心藏。
冈夏是一位精神勃勃又淘气的小男孩。幼年时他就被送到康地舅父的寺庙里去学习自律,但是连这位惯于教导农人子弟的尊贵堪布也无法调伏这个不凡的儿童。
有个冬天,几只鸟栖在一小片未被雪覆盖的土地上,啄着撒在那里做供养的种子。这个五岁大的小男孩捡起一块大而平滑的石头,扔在那些不留意的鸟儿上。“你为什么杀那些可怜无助的动物?”他舅父大叫:“我难道没教过你不许杀生吗?你会喜欢有个巨人扔一座大山在你身上吗?”
男孩抗议,坚持他并没有杀生。“那些饥饿的小鸟太冷了,我用那块石头像一座屋顶般来保护它们。”
舅父掴了他一个耳光,并把他拖过去看他淘气的结果。
当那位威严的老堪布弯腰移开石头时,那些叽叽喳喳快活叫着的鸟儿都飞到天空去了,所有的种子也都不见了。
从那时起,每个人都很清楚冈夏的确是不同凡响,他的舅父也肯让他随心所欲,因为这男孩真的是超越世俗的法规所能规范的。
冈夏能超越世俗的法规处理好事物,
可见他的功法及能力是常人所不能达到的。
任何人皆可到达那里
未经彻底地锻炼,一样有可能达到证悟。只要经过简单地、全心全意地练习,通常就已经足够了。佛教里面最普及的形式之一就是净土宗(Pure Land School),此宗信仰阿弥陀佛(Amitabha,Budaha),相信死后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德瓦千(Dewachen)。
莲花生大师是阿弥陀佛的转世活佛(即现世化身)。梭族(So)是修行大圆满传承的一个家族,乃传自于依喜措嘉的弟子,一位已通达的瑜伽士,名为梭依喜旺秋(SO Yeshe、Wangchuk)。
稀有而珍贵的玛哈阿底(Maha Ati),即传承中的十七部大圆满密续,是由莲花生大师及毗卢遮那由印度带到西藏传播开的。已圆寂的宁玛(旧译派)派导师顶果钦哲仁波切,由类乌奇的甘珠仁波切处听闻到此殊胜的传承。
甘珠波切的母亲习惯每天虔诚地念诵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发愿祈请文,祈求能转生在佛的净土。她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从来不曾做独自的闭关或深奥的禅修;祈祷、德行和虔诚是她修行的方法。
临终前,母子两人回到涅摩最波隆地方一个具加持力的山洞。
在那儿,她常见到阿弥陀佛的影像,可是她并不认得。“这位红色发亮的比丘每天来这儿做什么?”她问她的喇嘛儿子。甘珠仁波切一言不发,只是会意地微笑。
有一天,她对儿子说:“那位庄严的红色比丘一定是位本尊,他一天比一天更清晰。”
她的儿子这时才说:“那是阿弥陀佛,亲爱的母亲,他是来回应您的祈请,来迎接您到西方极乐净土的,这是他的愿力。”
老妇人十分高兴地掉下泪来。“他甚至会垂顾我这样的人!”她喜极而泣。在那瞬间,她顿悟了。“现在阿弥陀佛不再是存于我的心外!”她宣说。
“亲爱的母亲,他从来就不是在您的心外。”什珠仁波切回答。
一天,她叫甘珠刺嘛:“儿啊,那个每天来访、长满胡须的瑜伽士是谁?”
“我没注意到。”喇嘛回答。
“但是他常常来这里呀。”她抗议着。
“好吧,下次他来时让我知道。”儿子说。
第二天,老妇从她洞内床上叫说:“儿啊,儿啊,快看!”甘珠喇嘛窥视到一位威严的瑜加士身着白袍站在那儿:他头顶发髻绑着一小册祈请文,而另一半长发则散乱地披着。
“欢迎,”甘珠波切说:“您是谁?”
“我是依喜嘉措的弟子梭依喜旺秋。”这位不速之客回答。
“您住哪儿?”甘珠再间。
“在上方佛净土那儿,”他回答,并指向山坡说:“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最大的儿子正为东藏人民服务,最小的和莲师在铜色山。中间的儿子陪着我,女儿则投生涅摩为地神。”
“您修什么法呢?”甘珠询问。
“十七部大圆满密续。我直接得自莲花生大师和他的空行母明妃依喜嘉措。”
甘珠刺嘛热切地向他请求这个口传,深深地三顶礼。梭依喜旺秋就记忆念诵十七部大圆满密续,那对狂喜的母子则用心聆听。
“我的旧书在上面,它可以保佑你们。”瑜伽士说着,同时再次指向山上,然后消失。
甘珠仁波切攀上山边的岩石,发现一个荒芜废弃的山洞,显然那位瑜伽士曾经在此住过。在洞中他找到梭依喜旺秋写在宣纸上无价的手稿,那是十七部大圆满密续,十一世纪以前曾亲得依喜嘉措的加持。
甘珠仁波切和他的老母亲留在山洞直到她辞世。她最后的时刻宁静地坐于定中,心中与阿弥陀佛不曾分开。她的脸上现出至乐的神采。如此,真正的修行者平静地离开这梦幻般的世界。
本则故事讲述了甘珠仁波切的老母亲证悟的经过,
并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
只要全身心地投入,
即使未经彻底地锻炼,
一样有可能达到证悟。
藏传佛教故事:陈那的山洞 ▎阿底峡遇见宝贤——仁千桑波 ▎佛陀瞿耶的修观 ▎国王学狗叫 ▎一位临终比丘的鸟 ▎夏卡的雌牦牛
藏传佛教故事:眼中有金龙的… ▎冈波巴的大空 ▎噶仓巴的金刚宴 ▎瑜伽士以智胜忽必烈 ▎毯子大师与女巫 ▎一只鸽子与豆子度母
藏传佛教故事:杜鹃啼声之悟 ▎滇瑜伽士与金刚桥 ▎久嫫曼摩睡梦空行母 ▎内外反穿 ▎无修无碍 ▎食甘露为生者 ▎供养吉美林巴
藏传佛教故事:出世间智慧经典的口传 ▎复活 ▎法体变为大威德神像 ▎…岩藏大师 ▎古玛惹札圆寂 ▎…而遇难 ▎分身救出落水人
藏传佛教故事:上S石击弟子 ▎多珠千开悟 ▎千里之外 分毫俱悉 ▎一位顽劣的学生变成伟大的… ▎西藏牙医 ▎黑瑜伽士和狗大师…
藏传佛教故事:秋吉林巴和狼 ▎噶玛巴希的灾难 ▎花雨 ▎多珠千示现如何死亡 ▎转化 ▎比丘的金象 ▎一位喇嘛亲见文殊菩萨
藏传佛教故事:宗喀巴五次现身 ▎以“任何形象"闻名的S师 ▎修心修出了菩提花 ▎麻风病患者的舍利塔 ▎… ▎活人险些被超度
藏传佛教故事:妙吉祥友遇见骑象的国王 ▎破除寿难 了悟空性 ▎荟供 ▎持猎枪的大师 ▎长寿灌顶 ▎苍龙和金龙 ▎新娘
藏传佛教故事:三佛化一身 ▎一位游吟诗人的痊愈 ▎空中神变留梵铃 ▎阿底峡的开悟 ▎度母森林 ▎阿育王的儿子开了慧眼 ▎噶玛巴的
藏传佛教故事:常降甘露的金塔 ▎吉祥的香供 ▎你将此杖抓住 ▎雅丹珠古面见文殊菩萨 ▎一位开悟的尼师 ▎S像怒容退敌兵 ▎…
藏传佛教故事:罗刹珠子鼻 ▎一位喇嘛的母亲 ▎修恶咒者的报应 ▎银子是毒 ▎赤裸的度母 ▎一位伟大的法女 ▎十八稀有奇迹
藏传佛教故事:奇异的白法螺 ▎闹鬼的堡垒 ▎驴子带领唱诵 ▎两位圣者辩论 ▎寂天的开示 ▎母子皆高人 ▎中道尊者建立喀什米尔
藏传佛教故事:竹巴昆烈为佛像… ▎魔眼 ▎成就者的赛马 ▎拥抱度母 ▎万事无常,勿为情执… ▎文成公主的化身 ▎智慧也可以传染
藏传佛教故事:鳄鱼宝藏 ▎优婆毹多尊者与邪魔交会 ▎提多迦终止了无谓的牺牲 ▎米拉日巴睡懒觉 ▎青蛙入实相之流 ▎金银湖 ▎观…
藏传佛教故事:牛的业 ▎ 向空行母求法 ▎乌鸦说出秘密 ▎两个邪灵 ▎龙树菩萨的女神 ▎一位比丘的梦
藏传佛教故事:逝往法界,三日并出 ▎编篮师 ▎制伏卜者及法术 ▎超越诸毒 ▎谦卑侍师而成就 ▎在桥下皈依的小偷
藏传佛教故事:为何我从前没看到 ▎粗鲁的开悟 ▎未满三岁,广通佛法 ▎巴楚仁波切的女人 ▎一位印度班智达在西藏 ▎…的供养
藏传佛教故事:野兽为之引路 ▎头盖骨上有坛城 ▎高贵广大的心量最重要 ▎纽舒的实相启蒙 ▎知三世者 ▎匿名的喇嘛
藏传佛教故事:惹炯与老妇 ▎惧内丈夫的三个愿望 ▎会说话的自画像 ▎碎身变五佛 ▎松紧要合宜 ▎转世的争议 ▎执着束缚了我们
藏传佛教故事:马脸与铜色山 ▎端坐旗竿上 ▎开悟的厨师 ▎神通无敌的热译师 ▎小偷改邪归正
藏传佛教故事:黑行者的化身 ▎最好的精S修持 ▎DL喇嘛与羊粪供养 ▎以酒量福泽 ▎逝前显神通
藏传佛教故事:幻化出水火 ▎普贤王如来语录 ▎树上的三个人 ▎格西班的良知 ▎西藏最好的供养 ▎湖上遇奇观
藏传佛教故事:忍辱波罗蜜 ▎跃空试徒 ▎洞察秋毫的悲心 ▎格西班行窃 ▎老狗
藏传佛教故事:放生 ▎腾空转经者 ▎顶礼开悟的流浪汉 ▎妙悟空性
藏传佛教故事:兴起萨迦的预言 ▎捉龙入罐者 ▎炖皮浆糊 ▎化身入佛像
藏传佛教故事:渡河到彼岸 ▎神奇的牙齿 ▎佛像开口 ▎刹那证悟之法
藏传佛教故事:嘛呢老叟 ▎来自天上的玄祕神物 ▎米拉日巴最后的话 ▎反求诸已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公众号收官之19 实修原理篇:从两个故事谈Sant Mat的印启
公众号收官之18 实修原理篇:Sant Mat的第一阶段修法 素描
公众号收官之17 实修原理篇:九扇门 与 众所周知却又隐秘的第十扇门
公众号收官之16:观世音菩萨不是单指某个人——纪念观世音菩萨诞辰!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