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045 一座骄傲的山 ▏046 疟疾肆虐的森林 ▏047 挖井事件《尊者阿迦曼传》

2021-03-02

 佚名 十八罗汉册3



编者按: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目前国内有一些实修团体在传授。其实修方法实用而有效,值得参考。尊者阿迦曼1870年1月20日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汶府空建区邦堪蓬村,已于1949年涅槃。原著作者尊者阿迦摩诃布瓦是尊者阿迦曼晚年的近侍弟子之一,今年(一九九二)约已七十九岁。中译者曾银湖先生曾于译稿完成后拜访帕邦塔寺,请教译文中的疑难。尊者布瓦曾经指示说,现有的两个英文译本均不够理想,新的英译工作即将重新展开,因此这个中译本也只是暂时性的一个版本。


南传佛教:045 一座骄傲的山 ▏046 疟疾肆虐的森林 ▏047 挖井事件《尊者阿迦曼传》

 

045 一座骄傲的山

 

有些人随身携带着骄傲和自负。令人惊奇的是像他们肩上扛着一座骄傲的山,怎么走得动呢?他们整个人里面只能找到虚荣和自负的块垒,大得使他们显得可怕而非可怜。像这些人全然不值得教诫说法,但是有时候也会发生无可避免的情形,他发现自己的立场上,不得不给他们一些例行的说法。他的心意未曾浮现法义的主题,尊者阿迦曼说,也许"块垒"吓走了法义,留下孤独而无助的他,就像一个没有生命的玩偶,被他们恶意的针尖所刺痛着。"他们所说的终究是自以为对的,"当他在弟子圈中回想这些事件时,他说:"我竭尽心智试着去寻找适合他们的任何题材,但是我怎么有可能找到呢?他们与其说是人类,不如说更像树干。"他怅然轻笑。这时,他的一些弟子开始颤抖,不是寒冷,而是恐惧(由于想到这样的块垒所带给他们主人的危险)。

 

尊者阿迦曼说,只有在无法避免时,他才会给他们说法,因为像这些人,说法就像毒药,只会产生有害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敬和恶意,而不是因为法义,法义在尊重而恭敬聆听的人群中,只会产生有益和无价的结果,那就是"心态",它就是使得不同的人们聆听相同的法义而产生不同结果的根源所在。有些人被它吞噬和压抑,然而某些人则陶醉于这个完全一样的法义而且似乎乐在其中。

 

尊者阿迦曼其实很希望去帮助这些吹毛求疵者,并减少有害于他们的果报,但是就是没有这样做的方法。有一次,他认为从这样想要去帮助他们的企图中,即使没有任何利益,也不应该会有任何害处才对。但即使如此,还是枉然。他们未曾停止怀藏罪恶并射出它的毒果,毁灭着他们自己,始终对法义毫无兴趣。

 

对于他,教导人类就是这么困难,即使当他们来的只是一个小群体时,一样地,只要有那些怀藏着满腔罪恶的人们,他就得让他自己受它的干扰,乃至刺激他。但是最后当所有用来刺激和骚扰他的方法都用尽时,那些人又走向他们的命运去了,收获他们所坚持播种的。他再度怜悯他们。

 

但是也有那些怀着真实的意愿和诚恳的信仰而来看他的人们,配合他们的慧根和性向,他们都得到了开示和训练。这些人,无论如何,远少于那些有着怪诞狂妄和倔强观念的人,也因为这些人,他宁愿经常独自住在山间林下,在那里可以加强精进以达到他内心的满足,没有任何打扰。不论他注视哪里,都没有分散他的眼光或打扰他的心意的东西。旷野里,鸟儿和野兽的叫声对他犹如一个天籁交响乐团,树枝上,原野上,整天都听得到。他和那里的动物们宁静而和谐地住在一起,各行其道,不必担心来自其他任何人的危险。

 

在这个环境里面,荡漾着自然的旋律歌声,他的心意沐浴在一条潺潺不断的,充满清凉和安静的溪流之中,所有有关于通向正法的思想都了然于心。如果那时死亡来临了,那里将只有完全的不执着和舍弃,一个在旷野中安详而宁静的离别,心意不受到发生在身体本身的自然现象的影响。这就是大多数阿罗汉的逝世,独自来了,他们又独自走了,通常没有人看见,也没有人歌颂,因为这是离开这个世间的自然方式。他们不被痛苦所困扰,让身体的痛苦归于身体。这就是生活和死亡的圣道,它导向烦恼的清除。由于烦恼的除灭,他们就纯净了。由于纯净,他们就不执着了。对于圣弟子而言,他们的负担愈轻,他们解脱自己的意愿就愈大。对于世俗人而言,他的负担愈重,他加重自己负担的意愿就愈大。已经解除了他自己的重担,圣弟子安住于"空"。他们"无事可作",也就是说(已经到达了终点),但不是"失业"(有谁能够雇用他们呢?)。

 

事实上,人类与天使之间有更多的差异,上列不过是所有记忆所及的部分。或许对于有兴趣的人会有些用处。一些其他天使的事情将在后面提到。上面所提到的天使和人类,都活在数十年前,隶属于一切行无常的法则之下了。让我们期望,藉着现代教育的提升,他们都能大大地改善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社会或国家。

 

046 疟疾肆虐的森林

 

在已经教导了诺格凯和乌东泰尼城的人们、比丘和沙弥之后一阵子,尊者阿迦曼回到了沙口那空城,游行经过跋利夹本、番格空、沙瓦丁旦、凡诺尼瓦斯和阿加斯安奴伊等山地森林区的聚落。然后他游行到那空番诺,经过斯里宋克兰,经过像沙凤、诺丹、东诺伊和卡诺盖的村落,都在深山蔓野中,充斥着疟疾和其它的丛林热病。一旦一个人已经感染了其中任何一种疾病(尤其是疟疾),如果在短期内没有致命的话,它就会成为经年累月顽固的慢性病,病人将成为每一个人的负担,因为他虚弱得不能作事,但他仍能照常地吃和睡。这种只有消耗却不能作任何生产的情形,依照泰国俗语称之为"被亲家所嫌恶"。许多在森林区的村民都曾经感染这种使人虚弱的疾病,有的终生成为病患。

 

头陀行比丘和沙弥的处境比村民稍微好些,他们自己感受着疾病的痛苦。当尊者阿迦曼住在沙凤村的三年期间,许多比丘被疟疾侵袭而丧命。那些生在城里和住在原野和其它开阔地区的人们,不能适应森林的环境。许多从乌伯拉加达尼、洛伊耶得和麻哈沙拉卡城来的比丘,不能让他们自己适应于森林环境,也不能抵抗那里所发现的疾病。他们不能长期跟尊者阿迦曼住在一起,必须马上离开他,住在距离这些旷野森林区较远的开阔地方。

 

就在这个沙凤森林村里,尊者阿迦曼告诉他的弟子们,当他们晚上集会的时候,有一个那伽王秘密地聆听他对比丘和沙弥的开示。这个那伽王住在宋克兰河沿岸的某个地方,并在每一个斋日循例前来。当他来的时候,正是尊者阿迦曼在教导他的比丘和沙弥的时候,或是较晚,当他正在禅思静坐的时候。地居和空居天使也会来,但不像在乌东或诺格凯城那么频繁。但在特殊的机缘时,例如雨期安居的第一天,中点日,和最后一天,不论他住在哪里,总有一群或另一群这些众生,前来听他说法。其中一例就是当尊者阿迦曼住在清迈市(曼谷以北七五○公里)的伽地浪格寺时所发生的。

 

047 挖井事件--一次天眼的流露

 

另一个不平常的事件发生于他住在沙凤村的时候。那时正值旱季,当时约有六、七十个比丘和沙弥在他的引导和训练之下。那里没有足够的水,所有的水也都是混浊的。比丘们和沙弥们征得村民们同意去挖井,以便从地下取得干净的水。一个年长的比丘,于是前去向尊者阿迦曼报告他们的计划。尊者阿迦曼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坚决地禁止他们这样做,说道:"不,你们不应该设法去挖深那个井!那很危险!"他停止了,没有再说些什么。年长的比丘为他坚决的态度而吃惊。他回来并把尊者阿迦曼所说的告诉其他的人,但他们并不在意,坚持要执行他们的计划,但这次是秘密的。他们推想,既然水井与寺院有一段距离,尊者阿迦曼是不会知道的。

 

中午,认为尊者阿迦曼正在他的住处休息,他们都跑到井边去并开始挖掘。然而,过了不久,水井上方的土地突然坍方了,填入井里到它原来的水平面,他们的努力都白费了,更糟的是,其中一个挖井的人,几乎被塌下的泥土压死。这就是对他们不遵从他的指令的惩罚,没有人曾经细心地试着去阻止其他人执行他们的计划。现在他们非常害怕,害怕尊者阿迦曼会知道他们已经违背了他的指令。由于心里沉重的懊悔,他们在坍方的土地周围竖起篱笆,并在心里诚挚地表达他们的悔过,心理上请求尊者阿迦曼的宽恕,并请求他的帮助,能够挖掉坍方的土地,至少还有些可用的水在里面。他们于是开始清除水井的工作,马上,每一件事都进行得奇迹般的顺利,他们都松了一口气的笑了。但是他们所做的过错,仍然沉重地留在他们的意识中,当他们的工作完成后,所有的人--比丘、沙弥和在家善信--很快地回到他们的住处,为他们所作的事而战慄在羞愧和恐惧之中。

 

傍晚是集会的时间,随着黄昏的接近,他们就愈是被自己的过错之火所吞噬着。尊者阿迦曼知悉一切的能力,是众所周知而不疑的。他甚至能够记起,曾经经过他们心里而已经被他们遗忘了的罪恶思想,他会坚决地批评他们的思想者。现在怎么可能对他隐藏这件公开违背他的指令的事情?他们都无疑地预期着,傍晚或明天早上的说法将会很强烈。但是当集会的时间到了,尊者阿迦曼吩咐集会取消了,他们事先的恐惧并没有任何征兆。果然,尊者阿迦曼都知道了,做为一个良师,他知道如果他触及那件事情,将会把事情弄得更糟,他看到他们正被自责之火所吞噬着,那个惩罚已经够了。

 

第二天早晨,静坐禅思之后,尊者阿迦曼开始经行禅思,直到他要去村落托钵的时候。比丘和沙弥都等待着,这时候都颤抖着,预期着他的一场谴责,因为前一夜已经没事地过去了。然而,尊者阿迦曼却温和地对他们说话,好像要冷却他们的心火似地说:"我们是正法的修行者,所以我们不应该太懦弱或太鲁莽。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是已经做了,我们就要承认那个事实。佛陀也做错过,但他承认它们并设法改正自己。动机也许是好的,但是它们也会混合着无明,我们的责任是下次要更加留意和小心,永远细心是智者之道。"他停止并以慰勉的微笑来体谅他们。他心里的一切就不用说了。

 

那个早上,他照常领着他们走入村落托钵。再度,那个晚上和接下来的一个晚上,都没有开示的集会,他只告诉他们要加强精进。他们都因此而如释重负(因为在集会堂,他们都不敢长时间面对他)。

 

一直到挖井事件后的第四个晚上,才再度照常集会。但是仍然没有提到水井所发生的事,一直到那件事之后很久,当每个人的心里都忘了那件事时。没有人敢去告诉尊者阿迦曼有关那件事,尊者阿迦曼也没有到过井边,它与寺院有一段距离。有一天,有个普通的集会,他开始开示,一如往常一样,先讲法义的实践方面,然后谈到一个人对其阿迦的服从性。

 

"和尚应该依法自律而不是依他们冲动的欲望。否则,将会迷失了引导他们走向苦灭目标的正道,跟着也失去了目标本身。必须要重视正法和戒律,还有师长的开示。不要违犯它们,这样的违犯,对于违犯者本身和其他人都是非常不利的。"

 

"在那个井里的土壤,并不全是泥土,它的下面是沙土。挖掘只会引起表面的泥土崩塌,并压死挖掘的人们,这就是为什么要禁止你们去挖深那个井。在不允许挖掘以前,我已经全盘考虑过这件事了,但是没有必要告诉你们在我决定背后的全部理由。你们应该停下来,更留意地考虑这件事,但你们并没有停下来考虑,那是因为你们的顽固甚于你们的不了解。这个顽固就是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对他父母的顽皮被延续到了阿迦门中来。一个孩子顽皮的行为是被容忍的,而且他们也是被纵容的,但是同样的行为在你们这个年龄和身份的人就不能被容忍,你们也不应该被纵容。这种行为产生更多罪恶和危险,理当予以更多的责备。继续顽固的人只会增长更多的罪恶。这种作为的比丘,应当被称为"顽固的比丘",而他的随身物则被称做"顽固比丘的随身物"。

 

"这个比丘是顽固的,那个是不服从的--全部都是叛逆的。阿迦门中有一群固执而不服从的弟子。顽固所能转变成的就是破坏,被顽固所毁灭的世间将会裂开,而法教必将崩溃。"

 

然后他揶揄地问道,"这里有没有任何人希望成为一个顽固的和尚?有谁希望他的阿迦成为顽固和尚们的阿迦?如果有的话,明天你可以再去挖井,让土地崩塌于你身上,而你可能再生于一个为顽固比丘所准备的特殊天堂。在所有空居天的境界里,这将是一个最杰出和独特的伟业。当然,没有任何空居天的众生,曾经见过这种事情。"

 

这一番严厉的训诫之后,他的语调柔软了,并改变他的开示到一个较缓和的论题,以温和的表情,但是非常详细地显示出不服从和顽固的罪恶。所有这段时间内,比丘们都对这完全突如其来、意料之外的申斥而目瞪口呆,屏气凝息。集会之后,当尊者阿迦曼已经离去时,比丘群中掀起了很大的喧扰,每个人都在询问其他人,谁竟敢告诉他这件事。大家都被发生在井里的事吓坏了,哪有勇气去告诉尊者阿迦曼有关的事情。



蛇王和天使来访|为看不见的访客说法|对人类和天使说法--聆听能力的比较《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040 说话有勇气和信心|041心意开发就是心意疾病的医疗《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038基于法义的厌离是一种解脱|039五力《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035 旷野的影响|036 恐惧对法义|037 舍弃和不执着《尊者阿迦曼传》


033天使的尊敬方式 034扑灭天花《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31细察禅思境相 32身心的自由《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29鬼神为王的地方 30回答发问者重于问题本身《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25-28《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21-24《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17-20《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13-16《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9-12《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5-8《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1-4《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1、缘起、前言《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当代南传佛教内观禅修四大体系之对比性研究


第一封信 简朴而安静的生活(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一封信 简朴而安静的生活(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二封信 深爱来自于深入的了解《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三封信 寻求自由生命的答案(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三封信 寻求自由生命的答案(中)《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三封信 寻求自由生命的答案(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四封信 做个小人物真快乐(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四封信 做个小人物真快乐(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五封信 活在当下的生活中(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五封信 活在当下的生活中(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六封信 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的心(1)《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六封信 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的心(2)《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六封信 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的心(3)《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六封信 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的心(4)《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七封信 爱是救世的良药(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七封信 爱是救世的良药(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苏非的故事(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