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空性(上)——明影法师
南宋 梁楷《弘忍童身·道逢杖叟》
弘忍七岁时,被尊为禅宗四祖的道信所遇见,道信叹曰:“此非凡童也…….....苟预法流,二十年后,必大作佛事”。于是就派人跟随他回家,征求他家长的意见,能否让他出家作为道信的弟子。他的家长欣然同意,并说:“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迩。缁门俊秀,归者如云。岂伊小骇,那堪击训?若重虚受,因无留吝”。这样,弘忍就被带到了道信主持的双峰山(又名破头山)道场。
认识空性(上)
编者按:明影法师,俗姓邢,1967年出生于河北省容城县,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2001年7月在河北柏林禅寺出家,师从禅宗五家法脉传人、生活禅导师净慧长老,为曹洞宗与临济宗法脉传人 ,多年从事佛学院教学和生活禅夏令营的策划 、组织工作。曾任河北省佛学院教务长、柏林禅寺监院。现为河北省佛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2013 年12月8日,津市市民宗局礼请明影法师主持药山寺恢复重建工作。
转载此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意见。
(2014年12月于北京)
作者:明影法师
很早就跟大家提出来要讲这个题目,一到真讲的时候,还是觉得给自己找了个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
一、生活禅修学的两大要点
之前在讲《生活禅学修纲要》和《在生活中参悟缘起智慧》的时候,都提到了我对生活禅的这样一个理解:老和尚提出“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的生活禅修学次第,其中,菩萨人格的养成(“发善提心”)和般若正见的建立(“树般若见”)是修学生活禅的两大要点。当然,止观的修行(“修息道观”)也很重要,以后我们有机会,将重点跟大家讨论。
二、养成菩萨人格
(一)菩萨人格的内涵
关于菩萨人格的养成,也就是发菩提心,好几次有同修问我:“什么是菩萨人格?”那么,我今天想用一种更容易理解更有助于大家在生活中落实的方式来解读:以“缘起、无我”的智慧为引导,养成慈悲喜舍的情怀、清净内敛的言行、柔和忍耐的态度、勤奋向上的精神、淡泊洒脱的心境。这就是我对菩萨人格内涵的体会。
这个提法当然是有依据的,它对应大乘六度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以般若为核心,与般若相应就是通向解脱、通向佛道的。那么,以般若智慧为引导,其他五度平衡成长,养成菩萨人格,这就是生活禅修行第一个阶段的要义。
南宋 梁楷《弘忍童身·道逢杖叟》 局部
(二)如何养成苦萨人格
六祖大师在《坛经》中把成佛的标准定义为自性三身的成就,“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这与传统佛教的说法是不太一样的。传统佛教以佛圆满的功德为标准,对于大多数大乘修行人来讲,这个标准在当前这一世很难接近。同时如果把成佛的目标推到遥远的未来,这对一些人的修行也是不利的,因为它不是一条笔直的、当下直接的修行路线。六祖大师把成佛直接地明确为法身的成就,然后入一行三昧,这就意味着人人可实践,当生就可以成就,这启发了唐宋年间无数法身大士的应世。这在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教法中,是极其特殊、极其宝贵的。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即便达到这个目标,也还需要一些台阶,这也是老和尚提出生活禅的其中一个用意。因为当我们讲到六度的时候,经典里讲到菩萨们往昔种种殊胜的行持,比如布施头目脑髓,这显然与我们是有距离的,我们现在可能连菩萨的万分之一也做不到,只能望洋兴叹。那么现在我们依据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禅,把大乘六度法门跟我们的基础人格统一起来,这样我们每一天都有机会践行,都有机会成长,这就形成一条笔直的成长路线。
具体一点讲,就是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大乘经论,辅以禅观,也就是将深入的经论闻思与基础止观相结合,不断地来建立缘起、无我的智慧,引导我们在生活当中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养成慈悲喜舍的情怀、清净内敛的言行、柔和忍耐的态度、勤奋向上的精神、淡泊洒脱的心境,我们的人格就会不断地趋向圆满。
这样,你努力一天就成长一天;成长一天,自己就能受用一天;同时,身边的人,不管是家人、朋友、同事,乃至于社会交往中各个层面的人,都会因我们的成长而受益。我们现在讲正能量,那么这六个方面的人格就是正能量的源泉,我称之为“六度菩萨人格”。六度菩萨人格,是三百六十度的人格,是圆满人格的标准。我自己还在路上,但这个问题看得比较明确,今天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下面我们一条一条具体地看。
1、无我的智慧
我们凡夫人格跟菩萨人格的差异就在于是“有我”还是“无我",学习佛法的目标就是建立“无我”的智慧,这是核心中的核心。无我的智慧是总的、根本层面的问题,以它为核心引导其他五度的实践。
2、慈悲喜舍的情怀
那么布施呢?布施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养成慈悲喜舍的情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就是说成道不是靠布施的量积累起来的,因为我们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当然了,这里绝对不是说我们不用布施,那就更错了。因为“日用常行饶益”,我所拥有的东西,我愿意随时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养成这种给予的品质,这种品质是顺于空性,顺于无我,破坏我执的。成道的关键在这儿。不在于你布施的量,而在于你是否养成了成道的品质。可能你现在经济条件不太好,给的并不多,但是通过不断地布施,你可以养成这种情怀。养成这种情怀,你就具备了菩萨这一方面的品质,就有机会实现由凡到圣的突破。
慈悲喜舍四个方面,“慈”是给予快乐;“悲”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喜”是对于别人的成就,不管是事业、家庭还是修行方面,不嫉妒,随喜;“舍”通常指以平等心利益一切众生,或者是以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通俗地讲,舍也包括管不了的事你也不要太执著。因为因果的重心是自己,任何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无数诸佛发愿“众生不成就,誓不成佛",但是我们的堕落、不成就也不妨碍诸佛的成就。为什么?他的愿行把他的心全都打开了,所以他就成就了。虽然诸佛建立了无数的方便,给我们无限的加持,一直在等着我们,但我们自己抓着自我不放,天天以自我为中心,那就意味着我们天天在水边也没有水喝。自己不努力,诸佛也帮不了我们。
养成慈悲喜舍这四个方面情怀,我们天天可以成长。亲友、同事、陌生人、蜎飞蠕动,乃至于冤亲债主,都是我们修慈悲心、修随喜心、培养乐善好施精神的对象。养成慈悲喜舍的情怀,这是菩萨人格的一大内涵。
3、清净内敛的言行
再有就是生活当中的持戒。通俗地讲,就是培养清净内敛的言行。这个清净是以五戒的标准而言的,没有违背道德和法律。
我们天天生活在复杂的环境当中,这并不容易。所以,你一定要养成内敛的性格,把心收回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我们天天都有可能被自己伤害,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你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马上生命就加重了负担。真正伤害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是极其严肃的。
只要我们还有我执,还有烦恼,还在凡夫阶段,最重要的态度就是把自己当贼来防范,把戒行落实好。曾子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孔子的重要弟子,两千多年前的先贤,到了晚年还说这个话,把自己当贼来防范。贼在里面,不在外面。我们被外贼偷的机会并不多,但是我们天天偷自己。明明自己是佛,天天把自己偷成凡夫;明明可以不犯错误,却经常犯。培养清净内敛的言行,很重要。
4、柔和忍耐的态度
布施相当于播种,就是建立正能量;持戒,就是防止负能量现前。但是,即便我们布施的情怀养成了,言行也比较清净了,生活也未必就理想。因为我们过去生有业障,别人可能会看似无理地给我们带来考验、麻烦,甚至是伤害。这时,我们还要敢于面对,勇于还债,培养柔和忍耐的态度。
比如工作、生活当中,上司对自己不重视、安排不恰当,同事不配合乃至于闲言碎语,父母唠叨、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呢?修忍辱心。通俗地讲就是柔和忍耐,吃得了苦,吃得了亏,耐得住烦,受得了委屈。
生活当中修好了,等有一天,像四祖大师那样被刀架脖子,你也可以面不改色,不然的话,哪有机会呢。四祖已经证无我了,当然没问题,我们现在没有证无我怎么办呢?我们就让心柔和一点,脾气小一点,多忍几分钟,多听几句牢骚,练练忍辱,没问题吧?一切麻烦都是修忍辱的机会。养成柔和忍耐的态度,人才会成长,这将消掉过去的业障。
5、勤奋向上的精神
光这些还不行,还要勤奋。多数人一辈子只有几十年光阴,时间有限,天天都在倒计时,何况以前还没有认真过。不管是生活、事业、学习,还是修行,都要勤奋努力。
除了状态上要勤奋,拿老和尚的话来说,重点要“向上、向善"。不能勤奋地做毫无意义、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利己的事情,是吧?向上就是上求佛道,向善就是利益众生。所以,我们要培养勤奋向上的精神,天天加油,天天自我策励,做一个正能量充沛的人。
6、淡泊洒脱的心境
要想在生活当中,天天能够禅悦法喜、轻松自在,那就要修禅定。想修禅定,就要培养淡泊洒脱的心境。往往我们还有很多烦恼,很多压力,情绪很急躁,却老想着得禅定,这就有问题了。事实上,什么叫禅定啊?欲界的贪嗔痴、饮食男女的欲望被调伏到不起明显的活动,不现行,那就是禅定现前了。如果我们光想着得禅定,不去全方位转化贪心、嗔心等等,那就会南辕北辙,越修越纠结。
有些人在禅堂里,能坐几个小时不动,可是回到家里,脾气比不修禅定的人还大。为什么?你光想着在禅堂里得禅定,却很少在生活当中锻炼淡泊洒脱的品质,这不纠结吗?不修的人标准还不高,我就是凡夫,也没体验过清净,对清净也不贪著。反而是体验了几分禅修的快乐宁静,回到家里,看谁都不顺眼,脾气比不修的还大。这种情况挺普遍。
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训练淡泊洒脱的心境。以此为基础,禅堂里用功才容易深入。同时,随着禅堂用功的深入,我们在生活中转化自己烦恼的力量也会进一步增强,更加淡泊洒脱。这是一个相互增进的关系。没有一个人习气、脾气挺大,但是他得了真正的禅定,那是不可能的。
星云大师的慈悲心很了不起,很广大,他怎么讲?"唉呀,在禅堂里一枝香,不知不觉就开静了,特别地清净自在,行了,这辈子值了。”这么一位有慈悲心的大德,都是这样一个标准。你说我们在菩萨人格方面,在淡泊洒脱的心境方面,还没有很好的基础,就老想着通过几个密集禅修,得禅定法喜。这种目标,有点儿不太恰当。要学会面对烦恼,学会在生活中养成淡泊洒脱的心境。
7、小结
生活中这六个方面的人格,是循序渐进的、平衡的,如果能这样落实的话,我们就能天天受用佛法,体会到生活禅修行的现实性,以及它非常珍贵的价值。同时,通过这六个方面的成长,就能为今后深入到生活禅的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打下非常好的基础。没有这个,往下走都不现实。
南宋 梁楷《弘忍童身·道逢杖叟》局部
三、建立股若正见
(一)认识空性
刚才我们是就有次第地、平衡地修习六度做了一个介绍。但是就禅宗、生活禅的修行而言,般若正见尤其关键。有般若正见,其他五度你可以迅速成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我们的行为是靠思想来引导的。所谓殷若正见,般若空慧,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空性。今天我们交流的重点就是认识空性。
我在佛学院讲《中观》,这也是自己挑的。有一天老和尚语重心长地跟我说,“空”这个字不好讲。不但师父这样讲,历代大德也这样讲。赵州和尚有一首《木鱼颂》:“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什么意思呢?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就是我们的身体和这个世界的四种组成,是互相作用、不断变化的。这个木鱼是木头做的,里面有四大,它的坚固性是地大;木头有湿度,它的润湿性是水大;木头有温度,常温下是一个状态,温度高了会冒烟起火被烧掉,是另外一个状态,这个是火大;风大,就是木鱼有动性,被敲以后震动发声,就是它的风大。这四大相互作用。
记得去年我在台湾参观一个佛教用品加工厂,挑了一个木鱼,声音差一点,结果那位工匠拿起来敲了敲,然后拿把刀子在孔那里“嚓嚓”来了两下,再一敲就好听了。为什么?结构——地大发生了变化,马上震动频率——风大就不一样了,是相互作用的。“四大由来造化功”,造化就是因缘,古人讲话很通俗,不咬文嚼字,木鱼就是由四大因缘和合而成的,“有声全贵里头空”,木鱼为什么能发声呢?因为它是空的。四大能起作用,就是因为四大本空。佛教说四大皆空,就是这个意思。
“莫嫌不与凡夫说”,不要怪不对凡夫讲,“只为宫商调不同",禅师要把他们所证悟的空性境界跟我们这个层面的凡夫讲,怎么讲都难。你想我们有我执,自我中心是根本的心理机制,思维方式都是沿着欲望满足的方向,而且全部的经验都是局限的、片面的,这样妄上加妄,枝枝叉叉,没完没了。以这些为基础的凡夫,跟彻底解脱了这一切、完全清净无染的大禅师,怎么能对得上茬儿呢?宫商调不同啊,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
所以,今天这一讲是很危险的,同时也是很难的,在讲之前我也做了准备。大家要听不明白呢,我觉得你们也要接受,尽量听,我尽量说,反正我想我们还会有机会,不断学,不断说,总会慢慢明白。
1 什么不是空性
虽然自己并不真的懂,但可以参照古人的智慧来简单地描摹,就像画素描一样,不断画,不断接近。既然空性不好讲,首先,我们先讲什么不是空性。(众笑)
(1)“有”不是空性
首先,“有”不是空性。但什么是有呢?这也很难讲,简单地说,一切我们所看到的、经验到的事物和现象,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包括我们变化的情绪,都是有。它是我们心的对境。一切有相显然都不是空性,这是毫无疑问的。再者有为法都不是空性,有为就是造作,是因缘所生,刹那生灭的。我们所经验到的这些事物和现象,不管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外部世界还是内在心灵境界都属于有为法,这显然都不是空性。
我们用一个哲学概念--存在来表述。存在,不是所谓纯客观的,而是我们作为凡夫,带有主观性能听到、想到、看到、知道的那些东西。一切存在,显然不是空性。哪些呢?四大、五蕴、三界,都不是空性。有人会讲,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吗?
但那不是我们的境界啊,修行一定要面对现实,说话要实在,心态要老实。还有一些人讲,能量是空性,空是能量。那我们来看看能量是什么,比如风能、热能、核能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存在,都超不出四大的范围,四大互相依存、作用、转化。任何一大都不能单独成立,都具足四大,只是表现的侧面不同。比如核能之所以很厉害,也是因为原子核层面的地大等发生了重要变化,释放出巨大的热能,同时产生很强的摧毁力,也就是火大和风大。
再比如这一杯水,零度到一百度它表现出不同的四大。树叶、船可以在水上漂,它能承载,这是它的地大性;人站在上面不行,除非有轻功,说明水的地大性不是很强。但是当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冰冻三尺,坦克往上开都没有问题,地大的属性变得很强,但此时风大属性就变弱了,水大属性也弱了,润湿性变差,含在嘴里半天才能化。如果超过了一百度,变成水蒸气,风大的属性就特别强,地大属性的承载力就很弱了。看看,地、水、火、风互相依存、作用、转化。所以,我们的这个现象界,不管以什么方式表现,它本身都不是空性。
(2)“无”不是空性
接下来,“无”不是空性。首先,无并不存在,无是一个错觉,谁看到过无啊?谁也没看到过。黑格尔看到过无吗?没有。这是他的一个概念和想象。《中论》讲:“因有故有无。”就是说无是源于有的,不是有源于无,为什么?有是我们可以经验到的,无不能。因为有消失了,我们看不到,然后建立了无的概念。但是为了成立一个圆满的体系,有的哲学家说无是起点,无是本源。为什么?因为无经验不到,那就不用谈了嘛。如果本源还是有的话,那这个有是从哪儿来的?它的体系就不完美。所以佛教称这种认识为分别戏论,是浪费时间,障碍我们对空性的认知,对我们根本没有价值。
有皆非实有,何况无呢?所以,经文里讲:"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有见是凡夫见,还有得救,还有希望;置个无见,本来就没有,你把它抓着不放,你说谁能救得了你?所以,绝对不能把无当成空性。
这点我们要反省啊,如果你认为无是空性,包括现在有些人讲老子也懂空性,那就错了。老子很伟大,憨山大师认为以老子《道德经》的智慧观之,他已经破了五蕴的前四蕴,只剩下识蕴,那相当于无色界的境界。经典里讲,如果证到非想非非想的境界,能够不执著,不把那个当作空性,那证空性很容易。其实老子讲“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还是在探索中,他自己并没有说那就是终极境界,只是后人为了成一家之言,说一切源于无。
一定要超越无,你要把它放下。其实很简单,无并不存在,没有人能经验到无,这是我们思维建立的认识世界的一个概念。超越它、放下它,才有机会认识空性,否则很容易堕到里面。
南宋 梁楷《弘忍童身·道逢杖叟》局部
(3)知识不是空性
第三个层面,知识不是空性。知识是什么?知识是概念,是我们思维、认识世界的工具、符号。我们说“无自性是空”“无常是空”“缘起性空”,这本来是正确的认知,但是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只是在强大的分别心驱使下,在我们理性思维的世界里建立了一个知识而已,其实对解脱一点意义都没有,你还增加了一个“懂空”的妄心(众笑),这反而是障碍解脱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现代人受西方理性教育的影响,学习概念,研究概念之间的联系。这就是我们理性思维的学习方式。这样学佛法有什么意义啊?真是冤枉了佛法。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我们这样理解真是冤上加冤,它不是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的殷若智慧。大慧宗杲禅师讲:“太末虫处处皆泊,唯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什么意思?最小的太末虫,可以在任何地方生存,只有一个地方不行——火焰上。以此来比喻殷若如火焰,可以烧毁一切邪见和思维妄心。这就是般若的功用与价值。
知识、概念不是空性,思维不是空性,空性也不是思维,因为思维就是不断地研究名相、概念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略了思维本身的问题。凡夫的思维心、理性心,实际是个攀缘心,不断地比较、分析、判断,在这个时候,都有一个对象。当我们思维的时候,抓的对象很具体,既然你抓的那个对象不是空性,思维的整个过程就更不用说了。更重要的是,思维所缘的现象、经验与知识,都是局限的,思维一动念就已经离开了真实。所以说思维不是空性。
当然,我说的思维是我们所习惯的理性思维,不是禅的思维,不是般若的思维。现在讲禅的思维、般若的思维,大家不一定理解,但在我们讲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稍许的体会。这里面涉及到般若经论最重要的说理方式是遮诠,而不是表诠。什么叫表诠?这杯水是热的,“是什么”——这是表诠。在我们的理性思维之下,表诠是很重要的,是我们很愿意获得的,我们非常想知道是什么。知道以后我们就可以去判断,去选择,去追求。但表诠的另一个结果是什么?有的人得到了一个结论,他的心就会住在那儿,相续、执取。当我们知道,这个水是热的,如果善于转化的话,我们会制止很多其他的错误认知;但是如果我们执著于那个结论,可能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
般若经论,重点是要让我们解脱,直接通向心的自由,所以更多用遮诠的方式——“不是什么”。《心经》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都是“不",这就是遮诠的表达方式。不是什么,可不能当成一个结论。遮诠是只破不立,不建立,不给答案,不明确是什么。为什么?当我们说不是什么,它的目的不是说让我们执取它,而是让心从那儿打开,放下,超越。
前面这几个概念,如果我们当成知识,都是错的。但是只要略微调整一下,就都对了。比如说,“无自性是空”,把“无”当作动词,遣除的意思,表示放下对自性的执著,不执著于自性,那是空性,这就对了。这就是遮诠的表达。“无常是空”,也把“无"当作动词,表示放弃对“常”,也就是事物稳定不变这样的经验、认知,这就是对空性的认识。缘起呢?如果我们用缘起去思维,破除对事物实有性的执著,那么当然缘起是空。同样是这几个字,就看你怎么理解和运用。
本来讲空,只能用遮论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才能让我们的心放下,但是如果你把它理解成表诠,理解成知识概念,就麻烦了,那就全错。这是读经论的难点,也是讲般若空性的难点。
南宋 梁楷《弘忍童身·道逢杖叟》局部
(4)境界不是空性
下面,境界也不是空。比较容易让人迷惑的,比如说所谓无相的境界。我们讲“空、无相、无作(又作无愿或无欲)"三解脱门,但是你要知道,这三解脱门也都是遮诠的方式。如果说我们认为有一个无相的境界,不管是我们想象的,还是说有一天我们坐禅,忽然间进入到一个空无一物的境界,你认为那个就是空,那就错了。因为还有那个境界,你还知道那个境界,那个境界是心的对境,不管是想象的,还是真的到那个境界了,显然都不是。
再有,很多人都有机会体验到的清净的禅定境界,也不是空性。因为禅定境界是对粗重欲望的调伏,心一境性,安住在佛号上、呼吸上,或者对正法的思维上,那都只是粗的妄念不起的色界或无色界的禅定境界。那都不是空性,都在三界内。这点很重要。现在我们很多同参道友,尤其有禅坐经验的人,对于粗的妄心暂时止息而现前清净的境界,认为那就是证了空性。还有的人讲,前念已过,后念未至,中间那个空当就是空性。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间所谓的空性,还可以生起安念?如果你证了空性,后面安念还能起来,那空性还有什么价值呢?这都是常识性的错误。甚至有人还讲,每个人不用修行,都已经证了空性,就是你认不认识而已。如果空性这么简单,那真像印光大师讲的,祖师们跟我们学的资格都没有。因为祖师们都是苦参几十年,跑遍大江南北,才有机会证悟,要像我们这么容易,你说祖师们忙什么呢?
要证悟空性,一定要经历身心的巨变,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看《禅关策进》,古代那些祖师大德们,他们悟到一定境界,那都是一定要经历身心的突破,比如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毫无疑问都是惊天动地的。我们现代很多人的修行,还差得远。米拉日巴尊者有一位弟子,七天不动一个妄念,功夫挺高的吧?问米拉日巴尊者是不是证了空性,米拉日巴尊者跟他讲,你这只不过是短暂的欲界禅定而已。你们想想,我们现在的功夫到哪儿了。所以说,错认了,那就意味着你被它缠缚住了,不知道多久才能解脱,还会谤法。这个东西是毒草,你非把它当成佳苗去栽培,会出大问题的。
(5)小结
今天,我们先讲什么不是空性。对这个问题,祖师是很严肃的,永明延寿禅师列举了一百二十种对空性的错误认知。拿来我们一看,任何一种我们都会有人认为这是解脱境界。一百二十种都是错误的对空性的认知,你就知道这个问题的严肃性了。
什么不是空性呢?总而言之,凡是心的对境,都不是空性。所以,有人问赵州“四山相逼时如何”,生住异灭、生老病死四山相逼时怎么办?赵州和尚回答:“无路是赵州。”没有路的地方是空性。错解禅宗祖师语录,是我们现代的学人对空性产生错误认知的重要原因。禅宗所谈空性与传统经论中所指空性是有区别的。传统经论所谈的空性,主要采用遮诠的方式,是对我们执取五蕴身心的破除。禅宗呢?祖师们经常讲“这就是”“吃茶去”,那是祖师们彻证了空性以后的境界,不是我们因地修行的境界,这两者截然不同。
同样是实相,祖师讲的实相跟小乘经论里讲的也不同,小乘经论里讲的实相是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就是生命真实的相状。比如说,我们认为身体是美的,可是这叫不净净观,这是凡夫见。直观生命不净的一面,如臃肿、溃烂、不净长流等等,这就属于小乘讲的观实相。那么禅宗讲的实相是破除了一切执著以后,所显的清净的法性或者空性,祖师们是那个境界。但是对那个境界,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缘虑或执取。因为祖师们是已经到家的人,怎么说都是啊。他说有行,说无也行,因为对他来说,说有他不会住有,说无也不会住无。祖师们的境界与我们天悬地隔,如果不理解这个差别,有时就会读不懂,或者错解。
整部《坛经》就是讲认识自性,让自性显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个自性跟彻证了空性以后所显的法性是一回事。在这儿自性就等于空性,这跟我们基础学修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不是我们现在执万事万物为实有的遍计所执性。祖师们所讲的,是破除了一切执著以后生命的真性,假名其为自性。我们说不得,或者说但执著不得。如果我们把它当作概念去执著,就是常见、外道,不得解脱。为什么《坛经》之后,祖师们就很少用自性这个词,就怕大家这样去执着。空性也是一样。一切法因缘所生,无常、变化、生灭,这是一切法的实相,也是空性的具体表现,这是空性和实相的一致性。不一致性是什么?证了空性以后所显的那个清净的法性,那个是实相,在大乘经论里一般是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在经论的环境当中去理解那些法义,要依义不依语,理解它的内涵。
祖师们怎么讲?药山惟俨禅师参马祖大师开悟以后,马祖大师让他去住山弘法,他自己觉得还没到时候,又回到南岳,在石头座下继续参学,有一天他在一块石头上禅坐,石头和尚过来问他说:“你在干什么?”药山禅师回答:“一物亦不为。”什么都没干。“恁么,即闲坐也。”石头和尚对他讲。结果药山禅师也不同意,他说:“若闲坐,即为也。”我要是闲坐那也是“为”。看到没有,清净境界也不能待啊,那也是有所住。石头和尚问:“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药山禅师回答:“干圣亦不识。”我现在坐着的这个状态贤劫干佛也见不到。证了空性的人是这样讲的。
石头和尚很赞叹他,说了首偈子:“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我们之所以是生命,就是因为我们有真如。六祖大师讲:"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我们的真如就在身心五蕴中,但是不知名,我们身心中任何一法,不管我们的身体、情绪、认知还是思维,都不是。不离身心五蕴,但身心五蕴又都不是,不即也不离,是这个意思。“任运相将只么行”虽然我们带着真如每天生活,“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但是凡夫日用而不知;祖师们彻证了,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说见不到,但诸佛祖师应该能见到吧,药山禅师怎么讲的?“千圣亦不识”,贤劫干佛都没见到;石头和尚讲,“自古上贤犹未识”,所有的佛都从来没见到过,“造次凡流岂可明”,凡夫怎么能找到自性呢?也就是说,真如自性不是可见的法,诸佛也不能见。
《楞伽经》讲我们这个世界有五法,从凡到圣,相、名、分别、正智、如如。相,一切现象;名,一切名词、概念、文化,文化就不管是世间的还是佛法的;分别,就是思维,我们凡夫的思维、理性、心理活动,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经验到的、在运作的;正智,依三宝的教法、依般若智慧建立的正智,不断地破除对名相的执著,转化攀缘、分别的修道过程;再就是破除分别、破除无明以后,实证空性以后的生命境界,称之为如如。这个如如是强以名之的,千圣亦不识,你可不要当成个概念抓着它,或者想见到它。
本文摘录自《禅》2020年01期
❁
* ❈ *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