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境界第十讲 ⑤《丹道法诀十二讲》

2020-01-05


编者按:胡孚琛教授,男,1945年12月生于河北省吴桥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道家与道教文化,现从事中国哲学研究。1980年,胡孚琛教授接受钱学森院士关于调研佛、道二教的修持法诀,为人体科学作贡献的嘱托,破涉江湖、遍际山林、亲赴康藏、出入禅密,历时30年。终于完成了丹道、禅宗、密宗的调研任务,于2009年9月将80万字的《丹道法决十二讲》(三卷书)交到钱老手上。转载此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究竟境界第十讲 《丹道法诀十二讲》

 

第四节 真人的境界

 

真人境界是道学文化的人格典型,也是丹道修炼的目标。

 

《庄子•大宗师》云: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寢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拒;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天与人一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以上四段文字,是庄子描述的真人境界。第一段讲真人能看破世俗的成败得失,首先在心灵状态上与道合真。第二段讲真人的修道状态和丹道法诀。第三段讲真人能看破生死以及人生旅途上的生命价值,而在行为状态上与道合真。第四段讲真人能树立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和生态观,不掠夺大自然,不戡天役物,而是和自然界万物和睦共处。在《庄子•大宗师》中原文还有一段“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等话,讲真人在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上要保持一股中和之气,因文字冗长未录。《汉书•艺文志》叙“神仙”云:“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这段话意境甚高,确为凿穿后壁之言,可以与庄子所述真人境界同参。人而能“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自能“登高不栗,入水不濡”,自能“不知悦生,不知恶死”,自能“受而喜之,忘而复之”。盖胎儿在分娩时,大多有一种挣扎着脱离开子宫,急着奔向另一个世界的躁动和欲望。这种胎儿期间留下的心灵印痕使人们在生命的旅途中大都急匆匆地向前奔,终生都在欲望的追求中挣扎。再加上人们出生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积累了大量创伤性体验,更加深了人生的不安全感和对外部伤害的恐惧心理。人类心灵中最大的恐惧就是对死亡的恐惧,这是谁也无法掩饰的。因此人类在心理上和情感上都披着一层厚厚的自我保护的甲胄,而把人们彼此之间隔绝开来。

 

内丹学的根本目标,就是给人类提供一种具体的心灵修炼程序,使人们由此清洗心灵上的创伤性烙印,释放对死亡的恐惧,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敞开心扉,面对他人,面对自然,面对宇宙。人们在丹道修炼中彻底解脱自我,找到真我,住于自己的“灵明性体”之境,奇迹才会发生,才会成为庄子所描述的真人,同宇宙沟通,同大自然融为一体。现代社会的人们孜孜于名利而陷入无限烦恼,大多是庄子所谓“倒悬之民”,只有接受道学的宇宙观,认真修道,才能“哀乐不能入”而得“悬解”,才能活得逍遥,达到真人的境界。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这三段话,可谓字字珠玉,凝聚了道学文化中内丹学和养生学中的精华。其中所述上古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几句话,抵得上一部丹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是内丹学修炼的真人境界。凡能“把握阴阳”者自然不难“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凡能“独立守神”者,自会“精神内守”、“积精全神”,凡能“呼吸精气”者,自然“真气从之”,以丹道法诀用于养生益寿,不难达到比真人稍差的上古之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丹道之修持,自古有许多难关,不仅“法财侣地”的条件难备,而且在穷理、尽性、至命诸功夫上也障碍重重,故而成功者少。至今我见到过的少数曾得某门派丹诀且摸过造化鼻孔的内丹家,老年后一个个相继溘然长逝,其对丹道研究的贡献或说已完成人生使命,然从境界上讲尚未能真正修成丹道。

 

虽说丹道的真义是一种神炁合一的心灵修炼,其功效的衡量正在于是否达到真人的诸般境界,成败并非以住世年寿论,故王重阳、李涵虚虽成道而住世不久。然而现代社会的人,修道多从功利着眼,其基本要求就是养生益寿。况且21世纪中国和某些别的大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以修道来延年的要求十分强烈。我们既然要打破旧规公开丹诀以普度有缘,要激发社会上丹道修炼的热潮,就不能无视多数人以修道的方法延年益寿的诉求。据我所知,明清以来形诸文字的丹道著述,皆非全诀,更不用说《参同契》、《悟真篇》非常人能解。同类阴阳法诀,因仰赖外部条件,得到也难实行。与其坐谈龙肉,倒不如食猪肉果腹。因之,本文除了详述真人的境界,又揭示了延年益寿、生活恬愉自得的上古之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考察《上古天真论》的养生学理论,约分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颐养人体的形、血、精、气、神等生命要素,积极向自身生命系统引进负熵。例如其中“形与神俱”,“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淳德全道”,“积精全神”,“精神不散”等文字,本身就是丹道法诀,自然有更新体质之效。其二是消释心灵的不良印痕,屏除现代社会对身心的骚扰和诱惑。例如其中“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去世离俗”,“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等文字,和《汉志》“无怵惕于胸中”之语相合,为养生要诀。其三是促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和宇宙的自然节律同步。例如其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法则天地,象似日月”等文字,体现了以道家术数学养生的基本思想。其四是调整自己的日常生活,使身心永葆中和状态。例如其中“不妄劳作”,“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等文字,皆得“中和”之理。道学之术,最贵中和,天下唯中和之气最能长久不败,人欲养生益寿,必以“中和”二字为要诀。养生学的境界,就是中和的境界。


附:丹道法诀十二讲 【上 卷】 

 

引 言 

三家四派第一讲(上)(下)

理事兼备第二讲

第一节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二节 形、气、神三层次功法要点

净化身心第三讲(上)(下)

 附录:丹道之防危虑险(上)(中)(下)

补亏正法第四讲(上)(下)

辟谷胎息第五讲

第一节 辟谷简论

 第二节 胎息概说

行功语要第六讲

  第一节 丹道行功的姿势

 第二节 建筑心灵堤防

  第三节 虚寂恒诚及“忘”字诀

 第四节 丹道之火候

 第五节 修阴神功法

两重天地第七讲

  第一节 大同世界的道德社会

第二节 什么是道

  第三节 道的宇宙论

第四节 两重天地的发现

 第五节 21世纪科学革命的思考(上)(中)(下)

 第六节 “两重天地”理论在丹道学中的应用

双修漫谈第八讲

  第一节 双修功法的秘密

  第二节 闭固之法

  第三节 男女相恋之真谛

 第四节 肉体返还之功

开悟禅定第九讲

第一节 禅法略论

第二节 何谓开悟

  第三节 何谓禅定(上)(下)

  第四节 入定的证量(上)(下)

 第五节 开发灵性思维(上)(下)

 第六节 自己作得了主

究竟境界第十讲

第一节 丹道的究竟义

第二节 内丹学的根本修持法诀(上)(下)

第三节 丹道秘传的方便法门

第四节 真人的境界

  第五节 有关丹道生活化的法诀

  第六节 新道学文化是当今世界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