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难答疑第十一讲 ② (下)《丹道法诀十二讲》中卷

2020-03-10


编者按:胡孚琛教授,男,1945年12月生于河北省吴桥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道家与道教文化,现从事中国哲学研究。1980年,胡孚琛教授接受钱学森院士关于调研佛、道二教的修持法诀,为人体科学作贡献的嘱托,破涉江湖、遍际山林、亲赴康藏、出入禅密,历时30年。终于完成了丹道、禅宗、密宗的调研任务,于2009年9月将80万字的《丹道法决十二讲》(三卷书)交到钱老手上。转载此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辨难答疑第十一讲  (下)《丹道法诀十二讲》中卷

 

我国在这个浮躁年代生长起来的“新新人类”往往对此骗局缺乏理性的思考,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学者们和社会上的网络一代也习以为常,甚至以为他们真像《史记•留侯列传》里的张良那样曾遇黄石公等异人传授。我曾经为此在一次座谈会上做过一个实验,我将一句丹家采药火候的口诀附耳传给一名学生,让参加座谈会的21个人依次附耳相传,直到最后一人得此口诀后再传回我,前后仅用了15分钟时间,结果这个口诀经21个人依次相传后连我自己都听不懂他讲的是什么。这是现代心理学上一个可重复验证的实验,因为传话的人必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所传播的语言。一句口诀在15分钟内经21人传播尚无法保持原样,内丹法诀在历代丹道修炼者中口口相传数千年之久而不失真岂非神话?设若历史上各朝各代千千万万丹道修炼者的法诀最初都是由某人秘传下来的,那么这个最初传诀的人的丹诀又来自何方,这在逻辑上也难以自圆其说!由此可以断言,江湖术士为自神其术说他们的丹诀由古代丹家师徒口传心授而来的神话是不能成立的。

 

天道循环,流远则有偏,小失成大弊,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经至十改而乱,语至十传而伪,卦须一占则准,《太平经》卷四十所载《分解本末法》及卷四十二《四行本末诀》早就阐明此理。内丹学发展到今天的现状,应该识破江湖术士散布的对师徒秘传丹诀的迷信,改变江湖文化“重诀不重文(理)”的旧传统,从而理、事、法并重,将内丹学引入学术研究的殿堂。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发现,一方面是内丹学的传法系统确有靠师徒秘传的传统,另一方面是丹道法诀的承传不像江湖术士吹嘘的那样不可理喻,而是一个可解释、可发展、可超越的系统。就“理、事、法”三者而论,法诀是技术,技术源于内丹理论,学理指导修持实践,理通法自明,这是其一。技术又是经验的总结,技术是否正确又靠修持实践(事)来检验,法真须事验,这是其二。由此可知,内丹学能够流传到现在,全靠内丹学家在学理上不断深入探索,在修持实践上不断总结经验而来,丹道法诀没有失传,首先是因为自古至今丹家对丹经学理的体悟和修持实践没有中断。江湖术士大多没有真正的修持实践,他们的体质和精神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又没有悟彻丹经的学养,因之他们所传的口诀也是靠不住的。

 

隋唐五代时、宋元辽金时、明代、清代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因之内丹家的修持实践亦不相同,丹道法诀之流传自然也很不同,这是不难在考察以上不同时期的内丹学著作发现其区别的。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内丹学亟需在总结历朝历代内丹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使之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社会环境的人体生命科学。只要老子的《道德经》不失传,只要《庄子》、《易经》、《阴符经》、《黄帝内经》不失传,只要《参同契》、《悟真篇》、《入药镜》、《金丹真传》等丹经能流传下来,丹道法诀是不会失传的。天数起于一,一为道本,返本复初,大道自行!学者苟能一心向道,只将虚、寂、恒、诚四字入进去,各类丹道法诀自能由繁返简,由多返一,以人心体察天心,自然合道体真,有不待师传而成道者。

 

就佛法而论,学佛者只要发愿皈依佛法僧三宝,有一部《大藏经》在,虽找不到真正证道修持的明师,亦可求自觉之果,此所谓声闻、缘觉乘,不靠善知识而证得菩提,成就独觉佛、辟支佛。佛法如此,道法亦然,大中道者有诗云:“四生证得独觉仙,丹诀何须赖师传。慧海慈航求普渡,大道由我遍三千!”其实丹道的境界,本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境界,世上各行各业的艺术大师,如武术、音乐、书法、绘画、雕塑等,其所以成功的诀窍,无不与丹道相通。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总结坤角练功的窍门为:“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放松”,这段话亦可视为丹道炼形的法诀。清代内丹学家刘一明著《悟道录》,见“日照月临”、“接桃接杏”、“水冻冰消”、“钟鸣鼓响”、“红花绿叶”、“龟藏鱼潜”,无非是道,无非是诀。足见人能悟道,则随处有师,随处有法,随处有诀,何必自困于江湖术士门下空费时日呢!

 

最后必须指出,我虽然花费了二十余年时间参访了一些内丹家、高僧、高道,并以不同方式拜师寻求修持法诀,但并不皈依任何宗教团体或江湖门派,也不妨碍这些门派以宗教或江湖规矩传法授徒,更无意和这些门派的弟子竞争什么“掌门人”、“嫡传弟子”的名份。在这一点上,那些在互联网上拼命推销自己的教首和江湖门派头领尽管放心,大可不必将我作为竞争对手肆意诽谤,我并不想强迫他们赞同我的学术观点。我对内丹学的研究遍及世界各教派、学科及佛、道、医、武诸家,并不专注一家一派,却是取众家之长而一之,虽不得已有按宗教规矩拜师求法之举,目的也是为了保存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学术研究。这些年和我交往的江湖门派、宗教团体和社会人士多矣,然我是学者,不是气功师,不是宗教徒,更不愿和江湖人士论同门师传之类的辈份,也不以教徒身份参加宗教活动。

 

2002年11月24日上午,我在台湾辅仁大学宗教系庆祝该系创建十周年的大会上讲演,参加者有台湾各界的宗教领袖和海内外邀请来的各大宗教的学者,宗教信仰的气氛十分浓厚。会议进行到回答问题的程序时,一位西装革领的老学者接过话筒问我,“你是大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是共产党啰,我知道你多年研究宗教,我想问你既然研究道教,不知你是否信仰道教?”听介绍说提问者是台湾基督教的领袖,我担心自己公派赴台期间引起什么政治问题带来麻烦,因此便用别的话搪塞而回避此提问。没想到又有一个年轻学者站起来要求我正面回答此问题,会场气氛严肃下来,连主持会议的宗教系主任陈德光教授也说他想知道我有没有宗教信仰。我回答说:“大家知道我主编的《中华道教大辞典》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又在网上看了不少我研究道教内丹学的文章。我认为内丹学是科学,是人体生命科学,不是宗教。我研究道教多年,我信仰道,但不信教。”听到他们报以掌声,我松了一口气。

 

其实我多年来从事这种研究远离政治,专心学术,仅阅读《道藏》编成一部《中华道教大辞典》就须在三五年间耗尽心血而心无旁骛,因之我充其量仅是一个独立思考的公共知识分子而已。在这点上,我自觉和陈撄宁先生有诸多心灵相通处,因之我十分敬佩他的为人和为学。陈撄宁先生说:“疾病缠身,痛苦煎逼,参禅、念佛、持咒皆不得自在,不幸短命而死,来生又复沉迷。因此,健康实为一般学佛人士所必需,勿轻视仙道。”(《为净密禅仙息争的一封信》)他甚至还说:“释迦佛在雪山六年精进,弄得骨瘦如柴,后于尼连河畔,仍不得不受牧牛女乳糜之供以调养肉体,此乃生苦。释迦佛住世七十九岁,仅仅得到一个中寿,此乃老苦。后为须跋陀罗说法时,已患身痛、背痛、腹痛、下血等症,此乃病苦。最后只有入灭一途,虽经众弟子抢地呼天,悲哭挽留,亦不能多延时日,此乃死苦。此种事实,不能以‘示现’二字强为辩护,须分别言之。用佛眼看,则是示现;用肉眼看,还是苦境。请问,世间有几只佛眼?释迦佛的人格,及其智慧,可以说古今无双,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独惜他老人家度生的方法,尚缺少一段肉体上功夫,是谓美中不足。愚意,若将中华民族古代圣哲所发明所遗传之仙学,补充印度外来的佛学之不足。修养肉体,则用仙学;开悟心性,则用佛学;性命双修,仙佛同证,方为尽美而又尽善。”(《与上海某居士书》)

 

陈撄宁先生力挺仙道而敢于直指佛陀,足见在他的眼里,根本没有什么“权威”和“偶像”,他讲“重研究不重崇拜”,实在不希望有什么不肖的“徒子徒孙”将他自己当成崇拜的偶像。在那种各教派纷争的年代,陈撄宁先生为争取丹道修炼的一席地位,不惜自承为“外道”。他说:“须知,余在今生是外道立场,当然不求往生西方。况于此世间愿心未了,亦不欲急于离开。”“所以,我自己将来的去处,是遍历欲界诸天,最高亦不过到色界四禅为止。不愿困陷于无色界,亦不愿入涅槃,……所以我自认作外道。”“世人相信自力者,尽管去参禅(禅宗);相信他力者,尽管去念佛(净土);相信他力加持自力者,尽管去灌顶(密宗)。我非但不反对,并且立于赞成地位,决不劝他们走我这条路。惟有志在修养,意存实验,而与佛法无缘,又不信其他一切道门、一切宗教者,我则顺其机而接引之。并随时用高深的学理,以扩充其心量,而种未来之善根。”“西方净土,号称极乐世界,彼土众生,都是大善知识,用不着我去帮闲,还是留在苦恼娑婆世界,了一点心愿罢。然而我对于阿弥陀佛之大愿力,观世菩萨之大慈悲,实不胜其钦仰。自己虽不求往生,却希望他人往生,免得下次又来受苦。”“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假使全球人类,个个都持十善,个个都行六度,这个世界就是极乐,秽土就变成净土,何必再讲往生?这是我的末后句。”(《与上海某居士书》)

 

陈撄宁先生有宏大的行愿和弘道的勇气,真是道学研究领域不世出的奇才。我将陈撄宁先生收入《中华道教大辞典》并予以极高评价,就是十分珍惜他留给后人的“科学精神”。陈撄宁先生于禅、密、净土诸法中独标仙道,而我则兼学佛法并以内丹学融汇禅、密、净土,以为万法归宗,不离大道。因之我们倡导要继承陈撄宁先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继承他的什么“门派”。在丹道的承传中,固守师说的人是最没出息的。丹道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现代社会里,丹道只有在真修实证中不断创新才有发展。



辨难答疑第十一讲 ② (中)《丹道法诀十二讲》中卷


辨难答疑第十一讲 ② (上)《丹道法诀十二讲》中卷



附:丹道法诀十二讲 【中 卷】 

 

辨难答疑第十一讲

第一章 丹道之调研(上)(中)(下)

  第二章 丹道之修真辨难和答疑

    第一节 三家四派丹法之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丹道对灵界的设定

    第三节 积德通灵,集义生气,唯道集虚

    第四节 丹道形、气、神之修炼要义

    第五节 丹道铸剑功略说

    第六节 为学与为道

第三章 丹道筑基功

    第一节 无食、无念、无息

    第二节 填髓法和抗寒功

    第三节 藉众术而共成长生

    第四节 自发声与自发功

    第五节 站桩功再探

    第六节 丹道入手功

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第一章 人是什么

    第一节 人的宇宙原理

    第二节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三节 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四节 人是多种生命的共生体

    第五节 人和自然环境共存

    第六节 人与社会历史同步

    第七节 人是文化的载体

    第八节 人是形、气、神的三重结构体

  第二章 人的基本生命活动

    第一节 生与死

    第二节 病与老

    第三节 过激行为

    第四节 性活动

    第五节 睡眠与梦

  第三章 人为什么活着

    第一节 人生不过是几句话

    第二节 人生的需要和瞬间的觉受

    第三节 人生之问

    第四节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主要参考文献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