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福文化起源与释义《福(福满门)》
1 中国福文化起源与释义《福(福满门)》
一 福文化起源
丰衣足食是人生第一福
吃饭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穿衣使人温暖荣耀,因而丰衣足食可以说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第一等要事。衣食不能得到满足,不啻世间第一大不幸。
衣食的定义并非只是绫罗绸缎和口腹之欲,这只是最基本的“衣食”定义,是保证一个人在肉体上能生存下去和在社会中立足的基本条件。对这些东西,文人雅士总是羞于启齿。自诩清高的雅人们总是不愿沾染半点儿人世间的烟火气,贵人们总是高谈阔论誓以建设国家、改变世界为己任。殊不知,若无衣食可能连空谈的力气都没有了。
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中,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民以食为 天。古代政治家反复强调的“农本”“贵粟”思想,就是表明解决吃饭问题是治国的头等大事。在封建社会,老百姓常衣食匮乏,因而把丰衣足食作为生活中最大的福气。“丰衣足食”最初在《盐铁论》中出现,也是为鼓励民众生产而提出来的。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丰衣足食都是人们对生活状态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从古到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幸福一直都是人们不懈的追求,物质财富在人们的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把“丰衣足食”作为人之首福也就理所当然了。
寿比南山是齐家之福
人生在世,离了衣食等物质基础便不能生存,没有别人认可的社会地位也算不上什么福气,那么,若是以上两方面都满足要求了,就一定有福气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古往今来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极力追求却不得其法的问题——寿命。诚然,每天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出门便是高车驷马,一路受人敬仰,让人艳羡,若一不小心“中道崩殂”,那终究也是谈不上什么福气的。鉴于此,福便有了它另一重含义:长寿。“寿比南山”就成了人们对福的向往的一种表现形式。
“寿比南山”出自《诗经》“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由于年代久远,“南山”到底指的是什么山,历来是众说纷纭。说其为秦岭终南山的有之,说南岳衡山的有之,说祁连山的有之,说海南鳌山的亦有之,还有人说是佛教用语。不过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而《诗经》为先秦时期的作品,因而此说法靠不住。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南山”即是指终南山,终南山为秦岭主脉,地处西安城南,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还得了一个“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要说这寿之福与它没关系,估计谁都不信。
古人讲究“天命”,而人就是上天的造化,其寿命当然也是“天命”的一部分,从出生到成长再到寿终正寝,追求长寿是中国人“天命”意识之中的具体体现。人世间如此美好,倾尽一生时间也不能知其一二,每个人都渴望能圆满地度过一生,完成上天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在每人都只有一次的生命当中尽量度过更多的岁月,也确实是一种福气!
平安为福之根本
中国老百姓在逢年过节时,都喜欢在家里贴个“福”字,因为“福佑平安”,以此祈愿新年平安,岁岁平安。贴春联的年俗延续到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了些新变化,比如贴春联的地方已从家门窗户扩展到了汽车的前后窗上,甚至车轮上。春节期间,可以处处看见贴着春联的汽车。联语大都与祈求行车平安、保驾驶吉祥有关,成为别具特色的汽车春联。可以说,平安二字寄托了中国老百姓的良好愿望,平安是福即是中国老百姓内心最切实的表达。
平安是福,语出《庄子》中的“平则福”。可见,从远古开始,平安就一直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强烈诉求。人们也一直在说“平安是福”,然而,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平安是福”也一直只是我们挂在嘴边却抛在脑后的一句口头禅。没有经历过一番人生大起大落的人,可能不能深切体味。
唐代诗人岑参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无论是显贵还是卑微,无论是政要还是平民,无论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对每一个人来说,平安都是最渴望的,也是最难得的。但人们在平时并不能强烈地感觉到平安的存在,因为这两个字看起来极其普通,只有当失去它时,人们才会感觉到它的珍贵。
人们常把平安与健康相联,从健康角度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只有健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享受梦想成真的喜悦。只有在平安的环境里,生活才能安定,才能幸福,才能对未来充满希望。试想,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即便锦衣玉食,又何曾给人带去过幸福的感受呢?
平安是福,简简单单四个字,却饱含了沉甸甸的人生感悟。人的一生只有平安,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享受生活。只有在平安的环境里,才能享受幸福。因此,说平安是福的根本,一点也不为过。
俭能让福更长久
人生福禄与否,冥冥中也许都有定数。珍惜福分的人,福常有余;暴殄天物的人,福常不足。所以老子警示后人要时时记得以俭为宝贝:不只是生活中应该懂得节俭的道理,而是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应该懂得节俭,这样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吃喝上节俭,可以养护脾胃;在嗜好上节俭,可以集中精力;在语言上节俭,可以调养气息;在应酬上节俭,可以养身安神;在思虑上节俭,可以少生烦恼;在欲求上节俭,可以清心养德。凡事俭省一分,便增益一分。这虽然是持身之道,也不失为处世之道。
身在福中要知福。要清楚知道自己现在过的这种不愁衣食的生活,是一种难得的福分。不要小看这福分,更不要浪费这福分。一方面要知足,一方面仍要尽量节俭。这样才不会养成奢靡放荡的习性,将来若是遇到困难才能有足够的准备去应付。
俗话说:“多在有日思无日,别到无时思有时。”那些经历过艰苦的人,尽管现在生活富裕,仍念念不忘过去的艰苦日子。也只有这样,做人才会知足,才会安分安心,才会不敢松懈地继续努力,也才可以保障既有的财富充盈。
旧时,许多长辈告诫子女们说:“老天爷给每个人安排了一定的福分。如果你小时候把福分享用光了,老的时候就会穷苦。”这句教诲对今天的每个人都适用。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福分,慢慢享用,不要挥霍。“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年轻时候苦一点,年纪大的时候,就多一点享福的可能。
二 福义趣闻
“福”与“富”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汉字中最初并没有“富”字而只有“福”,“福”左部为“示”,古义为祈祷、祭祀,右部为“畐”,表示容器,因而“福”最初即是与祭祀相关的物品,祭祀、祈祷,即是为了求好运,而丰厚的物品又是财富的象征,这便是“福”最初的涵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逐渐抽象起来,其表义也精确,“福”的两重含义逐渐演化成为两个汉字——“福”和“富”,其中“福”代表好运,“富”代表财物丰厚。虽说是兄弟分家了,但血脉犹在,“福”“富”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点从古人对它们的解释中便可窥见端倪。
“福”和“富”一个表抽象,一个表具象,在解释抽象的“福”时,古人经常用具象“富”作比。汉代的刘熙在其著作《释名》中说:“福,富也。”《礼记》中也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什么东西都有了,当然就是富。而《礼记》的另一篇《郊特牲》中却说:“富也者,福也。”可见,“福”与“富”在多数情况下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福中有富,富是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福和富在生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福”是万事吉顺的统称,每逢年节,或是重大的庆典活动,与“福”有关的各种事物便都出现了,而其中最受大家喜欢,也为文人墨客所青睐的便非对联莫属。说到有关“福”的对联,必须提到山东曲阜孔庙大门上的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该对联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崇敬孔子而题的,其中的“章”字竖划加长,意为“文章通天”;“富”字头上没点,意为“富贵无头”,其高度评价和美好寓意不言而喻。
“福”与“富”都有“畐”部,古人常说,福与富都有“一口田”,人有了田便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无忧,衣食自得,福气当然也就来了,因而有“一口田,福禄全”的说法。现在我们知道,所谓的“一口田”并非是先贤造字时埋下的伏笔,而是随着文字的演变而产生的;至于两字所共有的“畐”部,既然知道了“富”是由“福”变化而来,那有相同的部分也就很正常了。但无论如何,古人总是在用自己的才智向我们说明“福”与“富”之间的必然联系,不仅在字体和文化传承上关系密切,真正的福气又哪能离得了财富的支撑呢?
“福”与“祸”真的相依吗
“福”与“祸”是一对反义词,二者都从“示”部,表这两个都是通过占卜而来的,是古人对于命运的两种理解,“福”是理想命运的表现,而“祸”则是不祥命运的表现。
《荀子·劝学》中说:“福莫长于无祸。”没有灾祸,平平安安即是莫大的福分了,这是早期人们对“福”“祸”关系的一种理解。而老子对此二者的关系做出的评价更加深刻,《道德经》中说:“知足者富”“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此二句不仅告诉众人如何获得“福”,还将“福”与“祸”的辩证关系分析得极为透彻。
既然“福”与“祸”有关系,那就一定有办法趋福避祸,那么,古人在这方面又是怎么做的呢?
汉代的刘向告诉我们:“祸因贪婪而产生,福通过自我节制而来。”(《说苑》:祸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
班固说:“福祸都有根源,只要保护好福的根据,斩断祸的源头,便可长久地享福了。”(《汉书·枚乘传》: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 绝其胎,祸自何来?)想法非常好,但不太具体。
晋代葛洪在炼丹之余告诉我们:“清正廉洁,可以使福聚集,奢侈无度将招致祸害。”(《抱朴子》:清者,福之所集也;奢者,祸之所赴也。)这也算是为我们趋福避祸提出了具体的办法。
以直谏著称于世的魏征说:“福祸并无定数,都是人们自作自受,你不做坏事,就不会招来灾祸。”(《十渐不克终疏》:福祸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这为人们点明“福”与“祸”的本质,即人自身所想、所为。福气和灾祸都不会凭空产生,无论善果还是恶果,都是之前所作所为产生的。说到底,还是取决于当事人本身。
最后,我们还要说一说“福”与“祸”的量的关系,古人常讲“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给人的感觉好像这世间坏事总要比好事多,事实当真如此吗?其实未必。
人们通常在遇到一件“福”事之后,便不自觉地在心理上将“福”的标准提高一些,因而,即使是“双至”的福,也未必都能产生强烈的幸福感,更何况这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相应地,人们在遇到一件“祸”事后,便会惶恐不安,情绪激动,一阵手忙脚乱过后,该来的、不该来的“祸”全来了。因而,还是应多听先贤所言,多行善,少作恶,从源头(自身)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将相依的“福祸”拆开来,达到“趋福避祸”的效果。
“福”在古代有哪些同义字
“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汉字中最好的一个字,根据“好事不嫌多”的原则,其同义字当然也少不了。要弄清楚“福”有多少同义字,得先剖析一下“福”的结构,“福”从“示”部,《说文解字》对“示”解释为:“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 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由此可见,一切与祭祀、祈祷、占卜等宗教活动有关的字皆为“示”部,“福”自然也不能例外,因而“福”最初的含义也就脱离不了上述几种活动。以此为基础,我们来看一下从古到今都有哪些字与“福”同义。
祜 福也。《尔雅》释义:厚也。疏言:祜者,福厚也。
礼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宋代的徐铉注说:五礼莫重于祭。
禧 礼吉也,幸福、吉祥之意。国人新年问候时常说:恭贺新禧,即是祝福。
禛 以真受福也,即以至诚至真感动上天,而获得福佑和祥瑞。
禄 福也。《广韵》释义:善也。《笺》曰:当担负天之多福。
祯 祥也,有福义。
褫 福也。《尔雅》释义:福也。汉代的张衡曾在《东京赋》中讲:祈褫禳灾,意为祈福祛祸。
祥 福也。《礼记》:是谓大祥。《尚书》讲:袭于休祥。意为吉利,有福运。
佑 助也,特指上天或神灵相助。《周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褆 安福也。《正韵》释义:福也安也。
祈 求福。《尚书》曰:祈天永命。
祷 告事求福,向上天或神灵祝告祈福。汉代郑玄说:求福曰祷。
禬 会福祭也,为消灾除病而举行的祭祀。《周礼》曰:掌以时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消除了灾祸,福自然就来了。
祚 福也。《正韵》释义:福也,禄也,位也。汉代郑玄说:长予福祚,至于子孙。古代祚、酢、胙三字互通,均与祭祀相关。
祉 福也。《诗经》:既受多祉。《周易》:以祉元吉。意为以此获得福泽,非常吉祥。宋代徐铉注讲:祉之言止也,福所止不移也。
汉语中还有许多与“福”相关的字,由于所用频率不高,不再一一列举。古人对“福”极为重视,对与其相关的文化的构造也极为仔细,形式不同的祭祀、祈祷、占卜等都有其独立的名称,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福”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通过对文字的研究,我们对“福”文化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福”与“蝠”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大量的同义字,还有许多谐音字,这为阅读增添了许多趣味性。我们先来谈一下谐音字。
人们很早便开始用谐音字,最初可见于古籍当中的通假字,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古代文字数量有限,有些字、词可以发音却没有相应的字,因而在需要用到的时候,便只能用谐音字来代替。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人们再见到时便会不自觉地在心里对他们有个评判,如与“死”读音相近的便不受大家喜爱,与“发”相近的便受到热捧。福文化历史悠久,与“福”读音相同或者相似的字自然备受青睐,那么古人是怎么把“福”与“蝠”联系起来的呢?
“福”是个抽象的东西,虽然早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福”字,但它的文字形式却并不能告诉大家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于是,人们便想到用一个形象的谐音字来代表“福”,这样,人们想到“福”时,脑海中便会出现一个具体的形象,最好还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这样,人们在生活中便能经常遇到“福”。刚开始,可能经常用的谐音字非常多,随着实践发 展,人们逐渐认可将蝙蝠的“蝠”作为抽象的“福”在具象世界的“代言人”,因而我们常在各种与福相关的画作或者艺术品上见到蝙蝠的身影。
蝙蝠在中国传统中是福气、长寿、吉祥的象征。
首先,从生活习性上来说,蝙蝠休息时都是倒挂着的,这就是“福到”的象征,许多传统的祠堂、庙宇等一般都设计有方便蝙蝠居住的设施,使其栖身其中,意为“福临门”。
其次,古人认为蝙蝠是长寿的动物,据说长寿的蝙蝠能活到一千岁,此时它们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而是变得全身雪白,头部很重,所以睡觉时只能倒挂着睡,而那些年轻的蝙蝠也纷纷效仿,于是所有蝙蝠都在睡觉时头下脚上;还有一些古人认为,将蝙蝠风干磨成粉吃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葛洪就曾在《抱朴子》中说: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蝙蝠能不能活一千岁我们不得而知,许多服食过此物的人也并没有记载寿命很长的。不过无论如何,蝙蝠确实是长寿的象征。
受到祖先的影响,我们现在仍将蝙蝠视为一种吉祥的动物,其形象频频出现在各种建筑、装饰品和工艺品上,2002年福建省第十二届省运会的吉祥物就是蝙蝠“福福”。此外,蝙蝠在艺术品种还经常与竹一起出现,象征“祝福”之意。
与“福”字相关的俗语你知道多少
中国人对“福”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希望能有“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便出现了大量与“福”相关的俗语。比如,人们把长得富态的人的相貌称为“福相”,把带来成功或者好事的地方称为“福地”,把能享受到快乐的机会称为“福分”,若能看到美好的景物或者美女就大饱“眼福”了,吃到好吃的东西就有“口福”,认识美女或者帅哥会被称为“艳福”不浅,来到富贵积善的人家叫作来到“福门”,做事情顺利是有“福气”,在做事过程中总是有好运气的人是“福将”,而其他人则被认为是“托了‘福将’的福”,因此,“福”虽说起来抽象,但并不脱离生活,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语言中的,在许多事物上都能看到“福”的影子。
国人热衷于“福”,对于祈福求福也是用心良苦。就看与“福”相关的俗语吧,多数都是表示吉祥的,如福禄双全、福慧双修、福地洞天、福寿康宁、福寿绵绵、福寿年高等等;有表示对“福”的态度的,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也有一些表现了古人对“福”的辩证思考,如“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此类俗语数量众多,其中最受人们青睐的当属表示吉祥、祈福一类的。
让我们举例来说一下,第一个——洪福齐天,洪福即是大福之意,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福气极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与天都平齐了。古人将天看作宇宙的边界,这齐天的洪福可谓是世间最大了!因此,人们在祝福或者恭维别人时经常说一句:洪福齐天。这个词不仅在口语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频频露面。元曲《抱妆盒》中就有:“若不是万岁洪福齐天,怎能够这等百灵咸助呐。”《西游记》中也说过:“一则是那国王洪福齐天,二则是贤昆玉神通无量,我何功之有!”就连鲁迅先生在感叹自己没得天花时也说:“我居然逃过了这一关,真是洪福齐天,就是每年开一次庆祝会也不算过分。”(《集外集拾遗·我的种痘》)
还有一个是“福至心灵”,现在虽然只是偶尔听到,在古时候,这可是使用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儿。福至心灵的意思是福气来了,人的心窍也开了,心思都显得灵巧了。形容人遇到适当时机时思路灵活、举措得当。李嘉宝在《官场现形记》中梅飏仁高中举人时说道:“自古道:‘福至心灵’,三场完毕,没有出岔子,等到出榜,居然高高的中了。”而钱钟书先生也在《围城》中说:“请客前一天,她福至心灵,想出一个两面兼顾的态度,表示有好多人发狂地爱过自己,但是自己并未爱过谁,所以这一次还是初恋。”及至近代,慈禧太后更命人以民间吉祥图为蓝本绘制《福至心灵图》,让抽象化为形象,堪为一大创举。
“福”字俗语数量多,涵盖的范围也广,表现了先辈们对“福”的不懈追求,我们在理解其吉祥含义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其背后所包含的最原始的动机。
“福”字酒令,喝酒时也能祈福
能与源远流长的“福”相媲美的是酒文化,而中国酒文化当中的酒令,使得中国的酒文化有些与众不同。我们先来补充一点酒令的小知识。
现在,一说到酒令我们都能想象到一个热烈的场面,大家酒到正酣时, 高声行令、推杯换盏,一派热闹景象。不过酒令刚出现时的情形可并非如此,因为酒令是作为酒宴中维护礼法的条规出现的,其最初作用是为了使大家在喝酒时保持君子风度。后来,大家发现喝酒时还试图维持所谓的君子风度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于是酒令便逐渐演变成了佐酒助兴、调节气氛的娱乐方法了。
与国外的酒文化相比,我们的酒令有点特殊,但其中还有更特殊的一类——福字酒令,正是这特殊的“福字酒令”将“福”与“酒”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三种“福”字酒令——福寿诗令、全福如意令和福字酒底。
福寿诗令是出现比较早的一种口头文字类的福字酒令,在饮酒时,每人要吟诗一首,并在诗中嵌入“福”“寿”二字,同宴者按照次序轮流说。初时规则为达到要求的喝一杯酒,众人认为说得好,再喝一杯;后来,粮食多了,酒也多了,便改为说不出来,或者不符合要求的,罚酒一杯。现录清代“福寿酒令”一首:
一杯美酒饮何难,满面春风带笑颜。
今日劝君须饮尽,福如东海寿如山。
另有一种福字酒令名为全福如意令,是一种骰子类酒令,有福禄寿令、福禄寿考令等多种形式,以“福禄寿令”为例,其行令方法为:每人面前放三杯酒分别代表福、禄、寿,六枚骰子,规定四为“禄”,五为“福”,六为“寿”,掷骰子一次,若福禄寿俱全,则三杯酒免去不喝,交由下家投掷;若四、五、六不全,即表示福、禄、寿不全,就需要补,缺少什么便喝什么酒。比如,掷完骰子后发现没有五,即是没有“福”,便喝掉代表“福”的那杯酒,也就算是补全了。
还有一种常用的福字酒令称为酒底。以前,人们在喝酒时会喝光杯中酒向在座的其他人亮底,之后按照要求完成全部酒令,就是酒底。一般“福”字酒底要求参加宴席的人说一句与“福”相关的语句作为酒底。常见的福字酒底有七言、五言、四言、二字四种。
其中七言的福字酒底常用的有:福如晓日腾云起、福地安居福自多、百福迎祥玉作杯、春满乾坤福满门、满门天赐平安福等等。
五言的福字酒底有:五福来四海、万福聚今年、五福萃华门、福共海天长、三阳迎五福、福来祥瑞天等等。
四言的福字酒底主要有:神官赐福、福禄善庆、福如东海、福慧双修、福星高照、洪福齐天、万福攸同、五福临门、天申五福、无量寿福等等。
二字福字酒底有:福源、福德、福地、福田、福寿、福喜、福星、天 福、纳福、增福、万福、种福、金福、福到、全福、多福、得福、来福等等。
三 祈福格言与福歌
与“福”相关的格言有哪些
人们总在求福,而对于福的理解,大家却各有不同,即使是古代的诸多贤者,对于福的解读也并不相同,因此便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与福有关的格言。
清代的金缨在《格言联璧》中说: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著述行世谓之福,有聪明浑厚之见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无疾病缠身谓之福,无尘俗撄心谓之福,无兵凶荒歉之年谓之福,有多闻直谏之友谓之福。
清代的郑板桥有两句名言盛行于世,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难得糊涂”,其次便是“吃亏是福”,这是古人一种追求福的境界。
古人认为“福无处不在”,需要去发现。他们还认为人的“福”有多少、厚薄之分,但福之厚薄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便有了“厚福与薄福,事在人为”的说法。
明代陈继儒在他的著述《安得长者言》中说:吾本薄福人,宜行厚德 事;吾本薄德人,宜行惜福事。这里面讲述了一个厚福与薄福相互转化的关键——德,古人认为有德之人必有厚福,而有福之人就必须要惜福,惜福的最佳方式不外乎积德。
因而,就有人说:行善积德是真正的福源。
做人无成心,便降福气。意思是说人不能偏执,没有偏执和成见,福气自然降临。
执拗者福轻,圆通之人福厚。这是指偏执、顽固的人福分浅薄,圆融、随和之人福泽深厚。
谦抑盈满足福祸关。这是说谦虚自抑,还是骄傲自满,是一个人福与祸的转折点。
饱肥衣暖,不知节者损福。这是警告生活优越的人应该知道节制。
莫把真心空计较,未有大德享百福。这是告诫人们少些计较,多些宽容,福气自然就来了。
做官乃造福之地,而人都以为乃享福之地。为官的宗旨便是为人民服 务,造福一方百姓,由此可见,一个清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多大的德啊,如此大德,其带来的福泽必定深厚;而那些以为做官是为享福的,只图一时福厚却不积德,从而使得厚福与薄福转变,其结果又将如何,实在是耐人寻味。
怎样才能做到知福享福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石成金先生作《知福歌》,其全文如下:
人生尽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聪明就是福。
思量饥寒苦,保暖就是福。思量负累苦,逍遥就是福。
思量离别苦,团圆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
思量牢狱苦,自在就是福。思量无后苦,有子就是福。
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着就是福。
苦境一思量,就有许多福。可惜世间人,几个会享福。
有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我劝世间人,不要不知福。
读罢此文,人们或许就更懂得,原来“知福”的核心就在于“知足”,这是石成金先生的新发现吗?其实古人早就看透了,光武帝刘秀就曾讲:“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而大诗人李白也说:“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知足”早就有极其深刻的认识了。
明代有个人叫胡九韶,他是江西金溪人,是崇仁学派创始人吴与弼的弟子,据说是一个擅长发现福的人。胡九韶一生清贫,却安贫乐道,认为自己一家人都非常有福气,每天下午都焚香磕头,极为虔诚地向上天祷告,感谢上天又赐给自家一天清福。他的妻子笑他:“哪有一日三餐全是菜粥的清福呀?”胡九韶回答说:“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之世,全家衣食无忧、身体健康,更没有人作奸犯科,这难道还不是福气吗?”
古人讲的“要想福,长知足”和“能知足,受享人生千万福”,说的就是以上这种情况吧。
关于福气,有一首古代的打油诗颇有趣:他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又见推车汉,伤虽不足下有余。
有个年轻人感叹自己一事无成,认为命运不公,自己得到的福气不够, 总是自怨自艾,唉声叹气。这时,一位老人便开导他:“你怀揣宝物却不自知啊!”“我一无所有,哪有什么宝物?”“你有上千万的财产啊!”年轻人饶有兴致地盯着老人,老人继续说,“我出100万买你一只眼睛,你卖吗?”“不卖”“那一只手或者脚呢?”年轻人又摇头,慢慢抬起头来,终于恍然大悟,并非没有福气,而是身在福中却没能发现啊!
传说中的种福心法真的存在吗
“福”一直是人们努力追求的东西,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不免想寻找一些捷径,于是便有了各种心法的传说。既是传说,自然无人能辨其真假,因为根本就没人见过,而且“福”是能种的吗?种下去的“福”要过多久才能长出来呢?这难道不是一个如“小猫种鱼”一样的笑话吗?
所谓“种福心法”在某种意义上是存在的,也并非没人知道,只是“相见不相识”而已。“种福”是可以的,但种下去的并不是“福”,只不过收获的是“福”罢了。
弄了许多玄虚,还是得从一句俗话说起——文由于积学,福由于积德,至此一句话,便豁然开朗,“种福心法”的核心即在于“积德”。
种福,也就是积德并非短线操作,短时间内根本不能见到成果,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那么何谓积德?积德与金钱无关,与地位无关,只在于人的一点点良心,但凡有益于人的便是善事,只要真心行善,便可随时随地地积德。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相应的,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在某些人看来也越来越“浮躁”,凡事都想寻求捷径,那么,积德有没有捷径呢?
当然有,别的事情有捷径,积德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能有?积德的结晶就在于其最核心的一项措施——劝人行善。若每日劝人行善,受劝之人再劝他人行善,如此,行善的人数便会呈几何倍数增长,这算不算是捷径呢?那么,只劝人行善就够了吗?当然不行,劝人行善的同时还必须身体力行地行善,若只有红口白牙,没有实际行动,你能指望有几个人相信你呢?
古人讲:福由自致。说到底便是要求人们多随时随地地做一些善事,广积功德,不觉间,福气便来了。这便是真正的“种福心法”。
传世福歌为何经久不衰
国人逢年过节经常祈福,而祈福时只是祷告似乎颇为无趣,于是便产生了福歌。福歌多为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后经一些文人记录、整理、加工,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最后以诗歌的形式广为传播,大多在内容上极为丰富,而且朗朗上口,符合大众的习惯,因而经久不衰。
明代文学家文征明有《知福歌》一首:
小小房,低低屋,
粗粗衣,稀稀粥。
命该咬菜根,莫想多食肉。
惟适意,怕甚的,
鬓斑斑,且开怀。
为甚的,眉蹙蹙,
看上虽不如,比下当知足。
日食三餐,夜眠一宿。
随意家常,平安是福。
也不求荣,也不招辱。
待时守分,知机寡欲。
有大才必有大用,有余德必有余禄。
乐善存心,不欺不惑。
时时刻刻净灵台,
莫教秽污来昏触。
算甚么命,问甚么卜。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若依斯言,神钦鬼服。
这篇《知福歌》的主旨与前文录的另一首相同,皆为“知足”,可见只有知足才能处处有福,因而古人讲:乐莫大于无忧,福莫大于知足。老子所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应该是一样的道理。
道家有《天福歌》一首,节录一段如下:
福、福、福,没病没愁没欺辱。
无灾殃,有蔬粥。
上比不及下比余,多少饥寒嗟半菽。
祸、祸、祸,世事如棋一着错。
看的破,忍不过,
只说天网甚恢恢,你看到头饶哪个。
可见,人若是能发现身边的种种福祉,又岂会守着如此多的天福而感叹无福可享?
此外,明代的著名才子唐寅也创作过一首《不如歌》:
我不如人,当知他福;
人不如我,我当知足。
谢天谢地,平安是福。
一句“平安是福”从年少成名却半生漂泊、一生落魄的唐寅口中说出,无疑是发人深省的。
修证心得:第13节 福德、发心次第(上)《坐禅之问答录》第11章 红尘琐事
修证心得:第13节 福德、发心次第(下)《坐禅之问答录》第11章 红尘琐事
刻薄待人 ▎扶乩骗人 ▎强盗割耳 ▎狐女求画 ▎书痴 ▎少年好事 《阅微草堂笔记》因果故事286
《论语》智慧名言故事: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民无信不立 ▎言忠信 行笃敬
儒家文化:孔子和他的孙子子思真的都没长胡子吗?▎孔氏有无家学传统?
传统文化:如何理解孔子的“三十而立”?附:什么是逸民和隐士?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人不可无耻 ▎善士斯友善士(高山流水 知音)
心学精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曾点言志 四子侍坐)
饮食名人:“天下第一羹”——彭祖:食物养生的祖师 ▎伊尹:从厨师到名相 ▎易牙:精做菜,善逢迎
“吾道自足,何事旁求”的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 *
nirat(尼勒) ▎Surat(苏勒,也译苏拉特)---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庆祝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诞辰164周年!附:哈祖尔故事四则
热烈庆祝巴巴.古林德.辛格.马哈拉吉(Baba Gurinder Singh,1954-至今)诞辰68周年!
热烈庆祝圣·达善·辛格(Sant Darshan Singh)师父诞辰101周年!
《The Crown of Life 生命的桂冠》全集(2022年6月整理)
热烈庆祝圣.瑞金德.辛格诞辰七十六周年 !附:师父回印度达善视频 ▎2007年珍贵照片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合一 溶入 融入 证悟 证知 了知 了悟教导汇集(2022年6月2日整理)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持名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其·坎(Sach Khand)教导汇集(萨特·洛克 第五灵境 超梵天 灵魂 圣人)(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道成肉身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神人 上帝 夏白德 纳姆 音流(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灵魂 教导汇集(心智 注意力 眼中心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朝圣 礼拜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萨特古鲁 上帝)(2022年6月1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星光境 千瓣莲花 第一灵境 教导汇集(灵境 境域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主 天父 至上意识 上帝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定 定力 专注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入内 回撤 死亡 活时死亡 活时修习死亡法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5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夏白德 音流 纳姆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相信 信靠 信仰 信心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祈祷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2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眼中心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3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注意力 教导汇集(2022年7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萨特桑 Satsang)萨桑义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爱 资料汇总(2022年7月17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接纳性 接受性 谦卑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感官 教导汇集(2022年8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达善(Darshan 、Dashan,达显、达圣、达瞻) 教导汇集(2022年9月15日整理)
Sant Mat 常见词语中英文对照 简释 附:Sant Mat内在诸境域名词的翻译和释义
素食人生 The Vegetarian Way of Life (素食者 素食主义 吃素 冥想)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情欲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1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义 印启弟子 印启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28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梵天 超梵天(Parbrahm)教导汇集(境域 灵境 宇宙)(2022年11月5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宇宙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X知 化身 神明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五个圣名 圣名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20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LH 教导汇集 3 (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Y识 至上Y识 Y念 念T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打坐 冥想 禅修 巴赞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上S S父 明S S人 古L 教导汇集 (2022年12月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物质 物质世界 这个世界 世界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10日整理)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