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收官之23 实修原理篇:实修原理的底层逻辑 之 正篇
卡比尔(Kabir)
公众号收官之23 实修原理篇:实修原理的底层逻辑 之 正篇
一 前文回顾
前文为序篇,主要为后面讨论“实修原理的底层逻辑”做铺垫,除去“缘起”,加上“其实,我们的讨论有个前提”,共提出了六个主要观点,回顾如下:
1 我们讨论的不是一般的实修系统,而是即生究竟解脱的了义法。
2 实修原理来自于内在境域。
3 实事求是(如实)地探究实修原理是本分。
4 实修的本质是“逆‘创造过程’返回源头的过程”,没有第二条路。
5 只有人身才能获得究竟证悟,也只有人身才能传承“了义内在力量”。
6 Sant Mat 淡泊名利、淳朴高义,符合“传承了义内在力量系统”的“外貌”特征,所以Sant Mat 传承的实修理论是了义的可能性极大,Sant Mat传承了义层面的内在力量的可能性也极大。
基于以上六个条件,笔者进行下一步的讨论。
二 修行理论底层逻辑的框架
恰如砖块、混凝土、钢筋构建了摩天大厦的主体框架一样,修行的底层逻辑也是由两条公理和上师、道、溶入……等单词的定义构成。
公理一(还原理论)
修行其实就是逆“创造过程”返回源头的过程,即“还原理论”。所谓“创造过程”就是从精微向粗糙的投射和相应,即“瑜伽”;基于“瑜伽”的这种“投射”和“相应”的原理,“逆”“创造过程”——从粗糙向精微“返回”或“还原”——即是修行。所以,“瑜伽”不只是创造的原理,也是“还原”或修行的原理。
或许大家都知道“瑜伽”的要义就是相应(投射),但是,“如何相应”才是区分了义与非了义、内道与外道的关键——了义的相应是与究竟层面的相应,即直接与源头(道、如来藏、萨其·坎等)相应——(个体)如何实现与源头的相应呢?这就跟修行的另一公理相关。
公理二(上师瑜伽)
第二个公理是:“弟子溶入上师,通过溶入上师而溶入道”(《灵性珍宝》)。意思是印启弟子通过“溶入”上师而实现究竟证悟,这就是著名的“上师瑜伽”、“上师相应法”(Guru Yoga或Guru Mat)。
上师瑜伽和上面的公理——“还原理论”(修行是逆“创造过程”返回源头的过程)构成了“了义实修理论”的主干,是所有实修理论的底层逻辑。所谓“底层逻辑”的意思是所有的实修理论都以“还原理论”、“上师瑜伽”为基础构建,所有的实修理论的内在逻辑都是从“还原理论”、“上师瑜伽”的逻辑推导而来。所有了义法的本质都是“上师瑜伽”。
附逻辑思维图如下:
三 略说“上师瑜伽”
“还原理论”、“上师瑜伽”构成了实修理论的底层逻辑,其中“还原理论”是底层逻辑的基石;“上师瑜伽”是底层逻辑的精华,也是区分大(含密乘)、小乘佛教的标杆。在笔者所见范围内,Sant Mat对“上师瑜伽”的阐释是迄今为止最为精要的。
1 从“Sant Mat”的翻译谈起
在全球华人区,Sant Mat一词,除了师兄的“音流瑜伽研究”公众号未作翻译外,贝雅斯(Beas)传承译为“圣人之道”,简称“圣道”;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又译:基帕尔·辛)传承之塔卡·辛格(Thakar Singh)传承将Sant Mat译为“圣人之路”;義思華•普里(Ishwar Puri)传承译为“真人之路”。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言,笔者以为,上面的几个翻译都比较准确地反应了Sant Mat一词的精要,都可以接受。
2 “Sant”是什么意思?
2.1 圣人与第五境域
“Sant”直译为“圣人”,在Sant Mat里,一般指已经达至第五境域的行人,或来自第五境域及第五境域以上的行人——佛教对应的名词是佛、(大)菩萨。第五境域或第五灵境,即萨其·坎(Sach Khand),字面意思是“真实的境域”,(是)超越了“成、住、坏、空”、不生不灭(的境域),接近藏传“基道果”里“(本)基”关于“(秘密)虚空”的定义或汉传“如来藏”的定义。在Sant Mat里,一般认为第五境域是纯灵的境域、超越了“毁灭”,所以称之为“真实的境域”。上面的这些观点或许有点不好理解,笔者理解的思路是:把“我”放在创造者的角度,如果让“我”来创造,“我”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2.2 Param Sant(帕拉姆圣人)
在伟大的圣人(“Sant”)之中还有一种圣人,为伟大中最伟大者,Sant Mat称之为Param Sant(帕拉姆圣人),原义是“至高无上的圣人”,特指达至最高境域(Anami Lok,阿纳米·罗克,第八灵境)的圣人,如卡比尔(Kabir)、古鲁那纳克(Guru Nanak)等。
2.3 “圣人”和“上师”几乎通用 Sant Mat与“上师瑜伽(Guru Yoga)”也几乎通用
在Sant Mat的语境里,“圣人”和“上师(guru)”几乎是同义词,很多时候是互换使用的。因为在汉语体系里,有漫长的岁月,“圣人”指孔子、老子、庄子……等,所以,義思華•普里(Ishwar Puri)传承将“Sant”译为“真人”有合理之处。
因为“圣人(Sant)”和“上师(guru)”几乎是同义词,所以,Sant Mat与“上师瑜伽(Guru Yoga)”、“上师相应法”、Guru Mat(上师之道)也是同义词,绝大多数时候也是通用的。
3 “Guru”(古鲁、上师)精解
“Guru(古鲁)”直译为“赐予光明的人”,引申为上师、老师、灵性向导等。在Sant Mat里,“Guru”的秘密含义是指一位能够在实修(印启)中让弟子见到内在的(性)光的灵性导师,所以“Guru”的本义“赐予光明的人”里的“赐予光明”不只是形容词,而是真能让弟子见到“光明”,这个要求其实是很高的。
3.1 “Satguru”或“Satgur”(萨特古鲁,真上师)
“Satguru(萨特古鲁,真上师)”里“Sat(萨特)”意思是真正的、真实的、永恒的,在Sant Mat里,“Satguru”指来自“真实的灵境”(Sach Khand,萨其·坎,第五境域)的上师,所以音译为“萨特古鲁”,意思是“真上师”、“真正的上师”,简称“真师”。
“Guru(古鲁)”虽然能够赐予弟子“光明(不用多想,“光明”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但是,“Guru(古鲁)”内在达至的层面有不同,能够赐予弟子的“光明”的层面也就不同,“Satguru(萨特古鲁,真上师)”特指赐予弟子究竟层面的“光明(含圣音)”、能够带领弟子达至“真实的灵境”(Sach Khand,萨其·坎,第五境域)的上师,所以,在Sant Mat里,“Satguru(萨特古鲁,真上师)”也被称为“完美(的)上师”或“完美(的)真师”。
3.2 “Sant Satguru”(圣真上师、圣真师)
“Sant Satguru(圣真上师、圣真师)”,指一位同时也是“Guru(古鲁)”的圣人。一般而言,凡是达至第五灵境(Sach Khand,萨其·坎)的都是圣人,但不是所有的圣人都接受(印启)徒弟或有教导众生的(直接)责任。因此,每位“Satguru(萨特古鲁,真上师)”一定是圣人,但并非所有的圣人都是“Satguru(萨特古鲁,真上师)”。
3.3 “印启代表”是怎么回事情?
在一些情况下,一位“Satguru(萨特古鲁,真上师)”可以授权其某位萨桑义(或弟子)代表其进行印启活动,前提是被印启者需获得该Satguru(萨特古鲁,真上师)的核准。一般认为,印启代表的内在等级至少应达至第二境域(约略相当于达至“色界定”)。
印启代表不是萨特古鲁(Satguru),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Hazur Baba Sawan Singh)是这样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的:
你与_或任何其他的弟子一点关系都没有。_确实曾参与你的印启,但那只是作为 [替我传达口信的] 使者,他无法在灵性上、心理上或肉体上对你施加任何控制或权威。在灵性上,你只和我有直接的接触和联系。然而,我不是说,你不应与你喜欢的弟子来往。(《灵性珍宝》101)
4 “Sant(圣人)”力量的传承
Satguru(萨特古鲁,真上师)或圣人的内在力量可以通过人(肉身)传递给另外一个人(肉身)的,有且只有这样一种方式。这跟藏传有很大的不同,请各位萨桑义悉知。
如果圣人们愿意,他们可以将他们的力量传给别人。基督,就像我们在《圣经》中读到的,把力量传了给别人,他治愈了盲人和病残的人。若圣人们愿意,他们可以借着言语、触摸或目视来使用他们的力量。他们可能不用外部的器官。他们可能用他们的心智,或灵魂来影响他人的心智或灵魂,而甚至没有让这个人知道此事。后述的方法是他们惯用的方法(并非例外)。(《灵性珍宝》147)
因果境以上的各个灵境的悦乐,是无穷的远远优胜于我们所知的低等境域的快乐。任何经验过高等的灵境的人不可能有意愿再转生到这个物质世界来。圣人们来这里是为了服从上帝的命令,和为了执行祂的旨意。(祂的旨意是将灵魂解放出来,并带回萨其·坎)。一位至高无上的圣人,例如那纳克上师(Guru Nanak)和索阿米·吉(原名Shiv Dayal Singh,尊称Soami Ji),直接来自阿纳米(即Anami Lok,意思是“无名的境域”,第八灵境,为最高境域。)和萨其·坎。但是在他离开肉体(即离世)之前,他将灵性力量传给他的继承人,他的继承人也成为一个圣人。(《灵性珍宝》184)
在华人圈(汉语系),尽管我们不是经常听到Sant Mat关于内在力量传承的相关教导,但是,Sant Mat的传承总是绕不过去的“坎”。于此,笔者实在不好多说什么了。如果实在要说点什么的话,那么,笔者认为,至少,我们不要否认我们的Sant Mat的传承上师;就更不要说批评、攻击、诽谤了。(有兴趣的师兄可以参考藏传关于“三昧耶”的相关教导。)
四 小结
笔者综合Sant Mat各传承实修理论,提出:“还原理论”(修行是逆“创造过程”返回源头的过程)“上师瑜伽”(弟子溶入上师,通过溶入上师而溶入道)以及上师、道、溶入……等单词的定义构成了修行理论的底层逻辑,并简单解释了Sant Mat关于Sant(圣人)、上师(Guru)、真师(萨特古鲁)、印启代表等的含义,认为一个究竟层面的、真正的证悟者(Satguru、萨特古鲁,真上师)可以将其内在力量透过指定的继承人传承下去。
而关于“还原理论”和“上师瑜伽”讨论的进一步的细节——如:如何“溶入”、如何“创造”、如何定义“源头”、什么是“道”……笔者准备在公众号以后的文章中继续讨论。
(未完待续)
公众号收官之22 实修原理篇:为什么从眼中心起修?附:睡眠时注意力的状态(睡眠瑜伽)
公众号收官之21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我的“长生不老”认知之路
公众号收官之19 实修原理篇:从两个故事谈Sant Mat的印启
公众号收官之18 实修原理篇:Sant Mat的第一阶段修法 素描
公众号收官之17 实修原理篇:九扇门 与 众所周知却又隐秘的第十扇门
公众号收官之16:观世音菩萨不是单指某个人——纪念观世音菩萨诞辰!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