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非派简介:四、苏非派的修炼道路(上)

2021-05-19

 

苏非派简介:四、苏非派的修炼道路

 

编者按:严格说来,实修、实修系统与宗教系统是两回事情,(按:其实,宗教与宗教系统也是两回事情)但是,因为最开始,那些真正的实修和实修系统几乎都存在于所有的宗教内部,当然后来就不一定了。所以,实修、实修系统与宗教系统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非派即是发源于伊斯兰教的实修系统。在Sant Mat看来,除了名相的不同,大乘佛教、密宗、苏非派等有着几乎一样的实修理论框架。

 

文中或有自赞毁他的成分请看官们自行甄别。转载此文谨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意见。

 

苏非派的精神功修通常需要专门的#精#神#导师的指导。在随后的发展中出现了正规的导师制。导师在苏非成员的宗教生活中,甚而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都起着绝对权威的作用。从事精神功修是苏非的基本生活模式。他们奉为圣徒的陵墓或#精#神#导师从事功修的道堂,往往是他们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有时,这些场所也被奉为圣墓或圣地而受到朝拜。因此,苏非派在麦加以外有许多朝拜中心。苏非派的成员中,除了那些被称为非遵法派的苏非,或在履行宗教功课和日常生活中较为放纵者外,他们与一般msl几乎相同,严格按照教法规定履行宗教职责。然而, 他们之间也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如在解释各种宗教功课的意义上,苏非派则往往赋予神秘奥义;在宗教生活中,则有着与神秘奥义相应的修炼道路和修行方式;为达到精神修炼的目的——人主合一,又有不同的宗教仪式如赞念仪式(齐克尔)。

 

1.导师制

 

导师制是苏非派的一种有组织的、师徒相授的宗教制度。最初,苏非派是无组织的。在某个著名苏非的周围,会聚集一些信徒听取他的说教。随着其影响的扩大,他开始接纳弟子并传授他的神秘主义主张和苦修仪式。当这种功修生活发展成有组织的形式时,著名的苏非也就成了他的门人弟子的核心和导师。在其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有组织的教团形式最终形成。无论是以个人虔修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教团形式出现,都以著名苏非为中心,在其指导下进行精神修炼。也就是说,最初这位著名苏非同他一起功修的苏非之间,只是一般的伙伴、兄弟关系,到了教团正式出现时,这种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由一般的伙伴、兄弟关系转变为师傅和弟子关系、教团首领和教团成员的关系。这时,作为教团的一般成员,应对他的导师或首领绝对服从和遵命。导师在生前或是在过世后,一般会被他的门人弟子尊奉为圣徒或“卧里”(zhenzhu的朋友)。圣徒的埋葬地则被奉为圣地,他的陵墓则被奉为圣墓。有时,有的著名人物、苏非或导师早已过世,但他也会被一些苏非追认为圣徒,他的陵墓同样会被奉为圣墓,成为其追随者的朝拜地。

 

导师是他的门弟子的宗教生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同时,也是他们世俗生活的领袖。一般地说,导师在社会上并不一定具有任何政治地位。可是,他在教团内部,他的领袖地位却是政教合一的。导师在ysl世界各地的称呼因语言的不同而异。例如,阿拉伯语地区通称为穆尔西德,波斯语地区通称辟尔,突厥语地区通称巴巴。在中国这几种称呼人们都可以听到。但更多的是称老人家、太爷、教主,以前也有称道祖的。导师一般都被认为是年高德劭者,有时又称“谢赫”(意为长老)。

 

苏非派的基本成员,阿拉伯语称法基尔;波斯语称德尔维希。法基尔一词的原意,指的是贫穷。由此而有穷困者、苦行者、托钵僧之称。同样的,德尔维希则指那些沿门乞讨者,亦即苦行者或托钵僧。作为一个苏非,如前所述,他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往往是贫穷的,需要四处流浪,需要沿门乞讨,依靠他人的施舍度日。然而,根据该派教义,这里说的贫穷,不是社会物质上的;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世俗的衣食享受,而是zhenzhu的仁慈和怜悯,眷顾和恩赐。就是说,他们的真正的贫穷在于精神上的贫困,他们缺乏的是zhenzhu的知识——真理,他们需要的是个人精神上、心理上的慰藉和满足。

 

该派认为,一般msl非经专人指导,无法获得神秘主义的真知, 达到zhenzhu的真理,实现人主的合一。因而也就无法体验合一时的快感和享受。他们如果想成为苏非,变成它的内行里手,就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有一个见习过程。经过苏非奥义的学习和神秘的精神功修,一旦被认为已获得了真理,达到了与主合一的功修目的,就可以离开导师,四方云游,向他人传播已掌握的神秘忠义和修炼仪式。至于新手结业的时间长短,则应视个人功修和彻悟的程度,并无一定的标准和期限。作为新入会者、弟子或学生,通常称为穆里德。由于他们入会即加入苏非派的目的,是寻求zhenzhu的知识——真理,为此,他们应该坚持一条神秘的功修道路。所以这些穆里德又被称为寻道者。同时,由于精神功修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功修者往往被形象地比喻为旅途中的旅客,要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才能住进旅店。在苏非派中,旅店往往是功修的一个阶段的形象的说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尚未达到合一境界的功修者所在的地方。因而穆里德又有旅行者之称。

 

导师向弟子授业,除了一般的说理外,完全是以导师个人的内在经验为根据的。尽管这种主观的神秘经验或个人的直觉感受,可以用理论的形式予以讲解。可是,无论如何弟子无法在自身的经验中,重复导师的内心经验或直觉感受,只能以自身的功修和主观经验来体会导师讲解的奥秘。

 

由于导师是弟子所欲达到的、神秘的人主合一境界的引路人,导师在弟子的心目中无形中就具有神圣的地位。导师成为弟子与zhenzhu得以交通、融合的中介,也是弟子能否获得“真理”的关键所在。因此,苏非派成员对其导师必须绝对的忠诚和顺从。他们在导师的手中,“犹如洗尸人手中的尸体”一样,也就是说,导师在他们中应有无限的权力。导师的话通常被称为“口唤”,应当无条件地予以执行,不得更改或拒不执行。

 

苏非对导师的无限敬仰、无限崇拜,还基于对导师“道统”或精神传系的信仰。苏非派的道统被他们视为神圣。这完全是因为苏非相信,他们可以借助导师的这一精神传系使他们获得真传;同时,也是他们得以接续道统的根据。一般地说,苏非派成员总是把他们的道统,或是追溯到大苏非祝奈德(?—910),或是追溯到大苏非比斯塔米(?—874)。在苏非们看来,正是这些道统使他们所信仰的神秘奥义和神秘功修,可以上溯到阿里(656—661年任哈里发)或阿布·伯克尔(632—634年任哈里发),

 

再通过他们与MHMD相接,而MHMD则可以同zhenzhu直接联系起来。这正是道统的神圣性和重要性所在。

 

延续道统在各苏非教团中是一件极端重要的事。挑选道统合适的继承人,通常由导师本人亲自进行。导师在临终前往往留有遗嘱,指定某个弟子为继承人,或是授予某种凭证,如经券、权杖、印信或其他实 物,作为受传的证据。那些落选者可以留在教团内,与其他人一起继续过宗教生活;也可以自立门户、招收弟子、传授师业,成为该道统的分支传系(即分支教团)。就这些分支传系的创始者而言,他们通常是不会背离导师的遗训的,至多会对以前的教训予以发展和补充。如果导师来不及指定继承人就弃世的话,往往由几个主要的门弟子互相推荐贤能者担任。其他成员则应承认这种公议的结果。除了导师在诸弟子中挑选道统继承人外,有的教团实行导师直系家族的世袭制。可是,由于导师直系家族内部各个支系争夺教权,这同样会导致教团的分裂,出现同一道统下的不同分支教团的情况。

 

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苏非对他们的导师的敬畏和崇拜,已远远超出对zhenzhu、对xianzhi的崇拜。他们认为,导师完全体现了zhenzhu的意志,是引导弟子通向真理的大门。有的更为极端的主张,则把他们的导师比拟为zhenzhu。显然,这种主张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具有正统思想的msl的批评。中国ysl教著名经师马复初在《四典要会》中就持这种态度。他批评说:“又有怪诞而过于此者,曰:人遇急难,哀祈zhenzhu,而主不应,转祈晒以核(谢赫——引者),即应之而释其难……此类妄诞之说……其意乃言晒以核大于圣人也。盖晒以核所传者,道之里也,圣人所传者,道之表也。是以晒以核可以阻挠圣人之言,且能阻zhenzhu之命令,zhenzhu使之死者,晒以核可以使之生……且有言与其求zhenzhu,不如求道长……是以不求晒以核而求zhenzhu者,舍近而求远也……”

 

由于苏非派持有上述主张,它的成员也就很自然地把对人(如导师) 和对有形物(如导师的陵墓——拱北、麻札)的崇拜,代替对zhenzhu的崇拜。一般msl礼拜朝向圣地麦加,苏非的礼拜有时则转向导师的陵墓。

 

导师的私邸和修道场所(道堂)是苏非的宗教生活中心。道堂在不同地区名称也不尽相同。例如通行波斯语的地区称罕卡,通行阿拉伯语的地区称札维亚或里巴特,突厥语则称提基亚。各苏非教团均有各自独立的修道场所。它可以是一间极其简陋的小祈祷室或小清真寺;也可能是一片开阔的宗教建筑群,它包括一座大清真寺、宗教学校(经堂)、陵墓和其他有关的建筑,例如为客旅、香客准备的旅店等。

 

一般说来,道堂是接受新弟子入会并举行入会仪式的场所,也是导师讲经授业、举行日常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的地方。道堂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道堂的产业(由信徒长年的奉献购置的地产、房产和其他经营)收入、信徒的馈赠和奉献,以及苏非出外乞讨而得的收入。有时,有的王公大臣或政府也会向道堂馈赠,以换取道堂的信徒对他们的支持。

 

苏非派的一般信徒,大多系俗人。他们并不参加日常的功修,只是在一定的节日(如导师的诞辰日或某些忌日),参加有关的庆典和祭祀活动。他们也可以参加某些神秘的功修仪式,但对他们来说,这并不是必要的宗教功课。尽管如此,他们往往奉道堂的导师为教主或宗教领袖, 一切听命于教主。他们仍然是这一或那一教团的基本群众。通常他们居住在道堂的邻近村镇。这便于他们参加日常的宗教生活,或向作为导师的教主讨取“口唤”。苏非教团的基本成员,或者说,在教团中比一般信众的宗教地位要高一级的成员,与道堂和导师的关系更为密切。他们或是在道堂中过着集体生活(其中有新入会者和一般苦修僧),根据各自修炼的不同进程,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单个的或集体的功修:静坐、沉 思、斋戒、祈祷、夜祷、跪拜、赞主等等;或是作为苦行僧,到各自被指定的地区去访问信众,并收集信众对道堂或对他们个人的奉献或施 舍,在适当的时候返回道堂,把收到的全部财产上缴道堂。

 

导师制是苏非派的各个教团的最基本的制度。尽管各个道堂都有各自的规章制度,但是,离开了苏非导师在道堂中的中心地位、教团一般成员对导师即教主的绝对服从,离开了导师在教团中的绝对权威,一般意义上的教团也就不存在了。当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称作非遵法派的苏非。更确切地说,即那些称作革烂得的神秘主义者。他们的活动通常是无组织的,有的也没有导师,这种例外的情况这里不做具体讨论。

 

2.修炼道路与修行方式

 

苏非为了达到人主合一的精神境界,必须经过导师的授业、个人从事长时间的神秘修炼,排除外界干扰,一心专注于主,这样才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般说来,修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肉体的、生理 的;另一类是精神的、心理的。对苏非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他们往往更看重后者,因为精神修炼较之身体的修炼更为艰难,并非轻而易举就可达到的。

 

宗教功修,苏非派称为“道路”。主要是指精神修炼的途径和方法。苏非派对他们的修炼“道路”,有一种形象的比喻,即人生在世,犹如客旅在途。苦修者就是客旅,或旅行者——寻道者。客旅为投宿旅店,必须行程;寻道者为获得真理,实现与主合一,必须经历肉体的,尤其是精神的修炼道路。这种精神的修炼道路,或者说,精神的旅行完全是无形的。它与朝觐有形的麦加不同,其目的地不是某一地方,而是苦修者所日夜思念的zhenzhu。其旅行的终点即内心中的“自我”与zhenzhu的合一。

 

由于苏非派内各不同导师对宗教功修的主张不同,反映在修炼道路和修行方式上也各不相同。那些被称为遵法派的苏非教团,一般主张修炼道路分为三个阶段。在我国的门宦和汉文ysl教著作中,通常用“乘”或“程”来分别称呼各个阶段,并对这三个阶段统称为“三乘”, 或“三程”。具体说来,这三乘是:

 

其一,教乘。教乘有时也称为礼乘。这是修炼道路的起点和精神修炼的基础。它的具体所指则是功修者应严格遵守教法规定的各项宗教功课——包括念主、礼拜、斋戒……各不同教团可以对各项功课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必须遵守教法则是共同的。所以有的宗教学者又把它称为“常道”,意即功修者应该坚持日常的宗教功课以为修炼道路的一“程”。

 

其二,道乘。道乘是宗教功修的第二或中间的阶段。它既以遵守教法规定的宗教功课为修炼的基础,又以最终达到zhenzhu的真理、获得真知为修炼的目标。虽然它具有某种过渡性,但它却是最基本的修炼阶段。因为任何一位功修者仅仅停留在这一阶段,而不想继续前进的话,其功修是枉然的,甚至会前功尽弃。事实上,苏非的精神修炼主要是在这个阶段进行。各大苏非导师也主要是在这一阶段发展了各自的修行方式。有的宗教学者又把这个阶段叫做“中道”,意即承上启下的中间的一“程”,是很恰当的。

 

其三,真乘。真乘也称为理乘。它是宗教功修者所拟达到的真正目标。如前所述,苏非派把zhenzhu称之为“真理”。为获得有关“真理”的知识或真知,苏非经过一番精神修炼,净化了自我的灵魂,这时有可能达到真知。然而,根据苏非派的主张,各个功修者功修的情况不一,各人所能达到的真知的程度也完全不同。所谓达到真知,也就是达到了功修的最终目的——与主合一。我们在“人主合一论”中已经谈到,一般功修者同圣徒和xianzhi在合一的问题上是有所不同的。但不管怎么说,这时苏非精神功修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有的宗教学者把这一阶段叫做“至道”。

 

中国著名的ysl教学者刘智(1660—1730)在《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中,分别谈到了三乘(或三程)之间的关系。他说:“一曰礼,二曰道,三曰真。礼者,日用肆应之仪则也,实践之于其身。道者,却物还真之趋向也,实践之于其心。真者,即本然,合而为礼与道之实际 也,实践之于其性。实践之于其性,即实践之于本然矣。”他又说:“乘,载也。载诸法义,以备求道者次第取法也。初曰礼乘,总载天道人道,一切事功之条例,此勤德敬业者所取法也。进曰道乘,总载人理物理,尽人合天之法程,此穷理尽性者所取法也。终曰理乘,又名真乘,总载无我无理,天人一致之微言,此克己完真者所取法也。勤德敬业所以修身也,穷理尽性所以明心也,克己完真所以见性也。身不修,不可以明心;心不明,不可以见性;性不见,不可以合天。性之不可见,己私之蔽也。三乘之法,己私之砺也。三乘之上更有超乘一法, 则天人化矣,名迹泯矣,非语言文字可传,待其人自会耳已。”


刘智关于修炼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关系的叙述,明白无误地表明三乘(或三程)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精神的、心理的发展的全过程。ysl教史上不少苏非学者都以橘子的“皮、瓤、核”,树的“种、茎、果”和“蛋壳、蛋白、蛋黄”等来形象地比喻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则把精神修炼比喻为“舟、海、珠”的关系,即“登舟为渡海,渡海为采珠”,以此说明苦修者为达到合一的境界唯有历经艰苦的修炼(渡海)的过程。至于有的苏非学者把功修者达到合一境界后,再进一步区分为向zhenzhu旅行、在zhenzhu中旅行以及与zhenzhu一起旅行等等,这可以看作是超乘讨论的问题,这里不再细述。

 

一般msl长年累月地履行宗教功课,在日常生活中尽力行善,其目的在于来世。即在末日审判时,可以受到zhenzhu的宽恕,并获得进入天园的恩赐和嘉奖,免遭火狱之灾。对于苏非来说,他们履行日常的宗教功课,在形式上与一般msl并无多少区别。而在实际上,则是他们进入道乘修行并达到真乘的基础。因此,他们在履行宗教功课和在日常生活中,比一般msl要严格得多。他们在身心方面还应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这是不同于一般msl的。

 

10世纪时,著名的苏非学者阿布·纳斯尔·萨拉吉(?—988)提出了精神修行的7个“阶段”和10种“状态”的主张。他所说的7个“阶段”包括忏悔、禁欲、断念、守贫、坚忍、信心和满足;10种“状态”指的是:冥想、近主、爱慕、畏惧、希望、渴望、亲密、稳静、凝视和确信。以后的苏非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他们提出了大同小异、数量不一的修行方式,作为个人从事精神修炼的模式。例如著名的苏非学者库萨伊里(?—1074)就提出了修行的20个“阶段”和25种“状态”的主张。在苏非派看来,修行的不同阶段是修道者通过个人的勤奋努力达到的,他在完成一个阶段的修行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修行;只有完成这整个阶段的修炼,才有可能获得真知,即真理。可是,修行的状态则不同。“状态”不是个人努力修行的结果,它被认为是修炼到一定火候由zhenzhu赐予的一种精神境界。上述的种种“阶段”是功修者个人苦行的戒律,它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而“状态”却不是伦理的,它在本质上则是心理的,它是源自zhenzhu的一种感觉和意向。苏非派认为这些“状态”来无影,去无踪;它来时功修者无法拒绝,去时则无法挽留。

 

当功修者经历了上述种种不同的伦理的和心理的发展过程后,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他已达到了精神修炼的终极阶段,即功修者的主观精神已可进入“寂灭”(无我)并进而进入“永存”(永生)的境界。在苏非派看来,客观上他已具备了与主交通、合一的条件,亦即抵达了精神旅途的终点。至于他能否实现他所追求的那种合一的目的、获得合一时的快感和福乐,并没有任何客观标准,而完全取决于主观的内心经验或个人的直觉。因为在他们看来,功修者很可能在这一过程中会受到外来的诱惑(或入魔)而失去合一的可能。

 

中国著名的ysl教学者王岱舆(1570—1660)在《正教真诠》中, 提出了如下的主张:“正教修道工夫,无有穷尽,然其初入者,总于三品十条。”他指出这“三品十条”缺一不可。他所说的“三品”,指的是“心间诚信,舌上定念,身体遵行”。显然,这三品是一般msl都应履行的。可是,他所说的“十条”,则是功修者律己的一些条款。其中包括:节饮食、节言语、节盹睡、悔过、僻静、甘贫、安分、忍耐、顺服、乐从。蓝子羲在《天方正学》中提出了内容几乎相同的“三品十条”。

 

余浩洲在他的《真功发微》中则提出了精神修炼的30条规定。这30条内容大致如下:凡行道立念寻主呼吸不间,只为续近zhenzhu;受师指引;习学圣行条规,习认己认主;真诚悔过,坚志不犯;效圣行,确认zhenzhu,勿设新生臆见;立真实至诚之念,凡事为取主喜;凡衣食等事,必遵圣规, 必要洁净;凡系碍道葛藤,尽皆割断;冷视尘世华美乐守清贫助道;凡有所余,尽施济人;居僻静,以清其心;减食;寡言;少睡;凡得续近zhenzhu之凭据,应与世人尽皆和睦;用良言美行、身心才学,对待他人;施恩不望报,行好无自夸;处人必要性美情长,性恶情险;凡事忍耐;凡事必训自性,必除恶性;练习自性,无间须臾;做刚勇男子,降服邪魔;行道当志坚;遇颠险危难必舍身遵行;安分守己;凡事交付zhenzhu, 身命乐从;凡事必须师命;分别是非真伪;勿忘求祈;将心性命定向与zhenzhu,不更不惑以致复命。同样的,马复初在《道行究竟》中,也谈到了道乘和真乘当遵循的“十事”和“八德”。这一切都表明苏非派关于身心修行的要点,在汉文的ysl教著作中得到了反映。这些表述尽管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即通过精神修炼,摆脱俗世的欲念与纷扰,以求得灵魂的纯洁与净化,从而达到他们企求的人主合一的境界,即“寂灭”于zhenzhu的本然之中,并与zhenzhu一起“永存”。


 


苏非派简介:三、苏非派的神秘主张


苏非派简介:二、苏非派发展的简单过程 (下)


苏非派简介:二、苏非派发展的简单过程 (上)


苏非派简介:一、苏非派的起源 ①


苏非派简介:一、苏非派的起源 ②


苏非派简介:一、苏非派的起源 ③


伊斯兰教与咖啡


伊斯兰教苏菲派简介


伊斯兰是什么?


苏非的故事集(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