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第2部分
《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第2部分 认知我们拥有力量的灵魂的障碍
8 有限的视野
灵魂沐浴在一种无限的智慧、不朽、无条件的爱、无畏、连通和幸福的状态中。然而我们中很少有人意识到它的状况。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肉身和大脑思维,对自己的灵魂却浑然不知。通常我们把自己的视野限制在外在的世界上。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处理日常生活的问题上,很少有人花时间窥视内在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并存着,但是我们只探索了一个。因此,我们忽视了一个比想象中更美丽更充实的领土。
如此一个幸福和智慧的无限海洋怎么会隐藏在我们面前呢?我们就像在海里游泳的鱼,想要知道水在哪里。我们的视野有限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的肉身、大脑和感官如何帮助灵魂在这个世界上运行呢?
我们遗忘自己的真正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把能量赋予自己的大脑、肉身和感官。当我们进入人类存在的时候,灵魂会拥有一具肉身和一个大脑。这些是必须的,这样灵魂才能在这个物质世界上运行。灵魂不是由物质构成的。它是一种意识实体。它是灵性的,本质和上帝是一样的。假如没有一具肉身,我们就无法触碰任何东西,或者是与任何由物质构成的东西互动。我们会无法移动、抓握或者操作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物体。我们会是无形的。
没有肉身,我们就不会拥有一个大脑。大脑就像一台电脑,从这个世界上接收诠释信息给我们的大脑和灵魂,再反馈信息给这个世界。大脑是五个感官的控制中心。落入眼睛的光通过视神经发送给大脑,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解释,这样我们就知道自己看见了什么。进入耳朵的声波通过听觉通道发送到大脑,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声音,并且说出我们所听到的。大脑的语言区域可以理解我们所听到的,并且产生一个回应。大脑也会从味觉和嗅觉中提取信息。皮肤上遍布整个身体的受体向大脑发送我们所感受到的信息。因此,当我们碰到了热的或冷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会知道。这些感官是我们了解自己的灵魂在这个时间和物质的世界所处的位置的方式。它也是一种将我们的思想、感受、主意、计划和创造传达给外在世界的方式。当我们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大脑允许我们向他人传达信息,然后我们就能拥有维持肉身存活所需的食物、水、氧气、衣服、住所以及让我们远离伤害的保护。
假如我们没有大脑,就无法思考从这个世界上接收到的信息。大脑有许多功能。它分析数据,做出决定和选择,产生欲望,做计划,记忆,创造和毁灭。思维被大脑从这个世界接收到的信息占据着。思维非常容易陷入世俗的诱惑中。因此,它很容易通过感官被拖入这个世界中。
感官外在的拉力
视觉的力量是强大的,是我们感官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会被漂亮的风景,好看的衣服和精美的画吸引。我们看着这个世界的活动,并且经常会被正在发生的事情所吸引。
通过听觉,我们会被外在的音乐,自然的声音和他人的谈话所吸引。我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听别人讲话,和别人交谈上。我们在工作、在家或者是聚会的时候都会和别人交谈。我们家里充斥着收音机、电视机、音乐还有带音箱的电脑的声音。有太多的声音要听,太多的东西要学。大脑永远被这个世界的喋喋不休迷惑着。
剩下的感觉输入来自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大脑会被地球上的芬芳味道所吸引:香料、花、食物和大自然的味道。我们也知道大脑是如何被味觉吸引的。我们寻找美味的食物来挑逗自己的味蕾。我们去不同的餐馆享受新的味觉体验。各种广告诱惑我们去尝试新的食物和饮料。许多时间都花在了追求和享受美味佳肴上。
灵魂是全能的,它应该控制我们的大脑,而大脑应该控制感官。但是这个世界的诱惑是如此强大,以致我们的感官都被它们吸引了。从感官发送给大脑的信息是如此引人入胜,以致大脑陷入了它们永无止境的全景中。因此,我们的灵魂很无助,因为大脑被这个世界占据着,对这个世界全神贯注。印度教的Chandogya Upanishads中写着:
肉身终有一死,它总是被死亡抓在手里,但是它的内在居住着不朽的自我。这个自我,当意识与肉身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受制于快乐和痛苦;只要这种联系继续,就没有人能摆脱那快乐和痛苦。
(Chandogya Upanishad 8.12.1)
微妙的灵性迷失在沉重的物质世界中。人们听不见它微弱的召唤,因为大脑与它竞争,用世俗活动的强劲旋风来压制它。
为什么灵魂会被压制?
如此一个强大的灵魂怎么会被大脑和感官所压制呢?答案在于灵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注意力。我们的注意力通过大脑和感官被世界的狂欢所吸引。想象一个孩子第一次去集市。父母牵着孩子的手,带他或她走进集市。但是一到那儿,孩子就会要求去这边去那边,参观这个摊位那个摊位。想让孩子高兴的父母发现自己被牵着从这儿到那儿。同样的,注意力会发现自己被大脑拖着,从一个世俗的追求到另一个世俗的追求。结果就是大脑取得了控制权。虽然灵魂想要收回它的力量,但是大脑创造了一种如此强烈的习惯,把注意力集中到外在的世界上,从而导致灵魂想要重新获得控制权变得困难。
大脑的习惯是很强大的。我们都知道要打破一种习惯是多么难。有酗酒和吸烟习惯的人们发现要让大脑停止对烟酒的追求很难,即使意识上知道这些对身体有害。我们中的一些人发现,如果习惯于每天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醒来工作,那么休息的时候我们也会习惯性地在同一时间醒来,即使我们不想这样。我们会发现有许多难以打破的习惯。同样的,大脑已经习惯了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外在的世界。
假如我们能重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并专注于内在,我们就会赋予灵魂能量。然后,拥有力量的灵魂会成为身体这所房子的主人。我们会发现等待着的隐藏的财富。
我们的注意力习惯于认识外在的世界
我们的视野受限于大脑和物质所属的外在世界。自出生开始,我们就被教导关注这个世界上的玩物。有谁教导我们要进入内在吗?我们能回想起父母或者老师们给我们展示如何把视野扩展到自己未开发的一面吗?我们成长的时候,有谁曾在内在引导过我们的注意力吗?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受到大脑引导的注意力,会习惯于仅仅把视野专注于外在世界。无论我们多大年龄,问题在于我们看外在的习惯保有了多长时间。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外在的世界的时间越长,这个习惯就越根深蒂固。
想想日常生活。从醒来的那刻,直到晚上休息的时候,我们一直处在这个世界连珠炮般地轰炸下。早上,要工作的人们需要做一些例行准备。可能有家庭的责任义务需要我们的关注。报纸用它引人注目的标题,也引起我们的注意。有些人可能会打开电视或收音机听新闻、获取交通信息和天气预报。然后,穿好衣服,吃好早饭,出发去工作。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准时上班上,无论道路建设情况如何,交通如何拥堵。工作中,我们专注工作内容的同时,周围经常会有对话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分心。下班后,我们要和同样的交通状况斗争着回家。到家后,我们可能要做家务,或者有其他家庭义务和责任。我们可能会要听伴侣或者孩子讲述自己的一天都发生了什么。然后电视又打开了,可能要运行几个小时。到其他家庭成员都去睡觉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筋疲力尽,也准备睡觉了。日复一日,每天都以同样的方式继续。我们似乎没有时间坐在自己的沉静之中,探索真正的自己。除非我们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到内在,否则我们是无法了悟自己的灵魂并赋予它力量以控制注意力的。
※实践※
坚持每天写日志。注意进行日常活动的时候,你的注意力都被什么吸引,都涉及到哪些感官。计算一下你每天花在自己的沉静中的时间。
※ ※ ※ ※ ※ ※ ※
扩展我们的视野
有一个故事,讲两只青蛙毕生都在一口井中度过。一天,其中一只青蛙从那口井里跳了出来,消失了。他离开了好几天,当他回来的时候,另一只青蛙问他去了哪里。
“井外面有一整个这么大的世界,”第一只青蛙说,他开始描述自己看见的所有景象,听到的所有声音。
“这一切肯定都是你编的,”第二只青蛙说。“除了这口井什么都没有。你告诉我的一切都是你的想象。假如真有你所说的那些东西,那么这口井里也一定会有。我没看见它们。它们不可能存在。”
我们常常就像那第二只青蛙。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看见存在的所有,所以就认为其它看不见的都不存在。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就是造物的全部,而不是去了悟这个物质宇宙之外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像那个井底之蛙一样关闭自己的心智。本着实验精神我们会说:“也许生命中有比我看到的更多的东西。让我自己做些实验,看看我是否不止是我的肉身和大脑。“
曾经有段时间人们相信地球是平的,直到探索家们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曾经有段时间科学家们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阳绕着地球转,直到他们发现这个宇宙观点是错误的。曾经有段时间我们认为物质是固态的,直到我们发现原子内部有许多亚原子粒子,而它们的核心是跳动着的能量集成。过去几个世纪的发现告诉我们,我们以前认为的世界本质和物理现实,可能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岁月长河里一直都有了悟了自己灵魂的人存在。他们用经文和口述传统的形式,并由学生记录,留下了自己的体验的描述。我们是他们的受益人,我们可以自己尝试这些技术。通过一些练习,我们就能扩展自己内在的视野。我们只需要学习那样做的技术。
我们需要有一个发现真正的自己的强烈愿望。我们需要有一种了悟真正的自我的渴望。我们知道当自己强烈渴望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会变得如此专注以至于我们能够排除其它干扰。当了悟真正的自我的愿望觉醒的时候,我们就能把时间和注意力都放在了悟它上。所有的其它干扰都会开始消逝。当我们渴望唤醒自己的灵魂的时候,灵魂就会有所回应,我们就能听见它微弱的召唤。它自身的力量开始苏醒,我们的注意力再也无法忽视它了。渴望的哭喊声越强烈,注意力就越会被它吸引。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在世界的召唤就会越来越弱,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已经不能自持地被拉向了灵魂的爱、美妙音乐和幸福之中。
9 漫无目的的漂流
我们是在人生的海洋之中,从一个混乱的问题和危机漂浮到另一个问题和危机吗?我们如何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呢?
当我们忽视专注于自己的灵魂的时候,时间流逝,我们宝贵的人生目标就有了无法实现的危险。大多数时候我们是那么忙,几乎没有一刻时间用来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优先事项。有时候似乎我们的人生并不真的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的日程表通常受到需要我们的老板或者家人所控制。我们的工作天数,周末和节假日通常由我们的工作内容或者是挣钱的多少来决定。肉身的需求也制约着我们。每天我们必须吃一定量的卡路里。为了购买我们所需的食物,必须谋一条生路。我们必须工作来支付生活花销的账单。生病的时候,我们需要花时间来治病。如果有孩子,我们还要照顾他们的学习、玩乐,以及生理和情绪上的需求。似乎没有一点空闲的时刻留给我们只是用来静坐反思自己的人生走向了。
目前我们如何度过自己的时间?
已经有一系列的研究调查过了我们一生中花费在不同活动上的时间。结果是惊人的。例如,假设我们的寿命是七十年。如果我们一天睡八小时,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花了二十三年的时间睡觉。如果从二十岁到六十五岁,我们每周工作四十小时,那么这四十五年中总共有十五年的时间在做劳力。如果我们每天花两小时吃饭做饭,加起来大约有六年的时间。如果每天花一小时穿衣服脱衣服,加上洗衣服、做或买衣服的时间,平均可以达到五年的时间。还有可能我们会花掉人生中一年的时间讲电话,三年的时间等人或排队,两年的时间做家务或者其它事情。留给我们的还有三年的时间。对于每周一次去一个地方做两小时礼拜的人,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了。我们的时间被日常活动消耗掉了,整个人生中加起来只有两年的时间能用来做灵性练习。
锡克教的圣典中如是说:
睡觉的时候我们的夜晚被浪费掉了,
填饱肚子的时候白天被浪费掉了:
这如宝石般珍贵的人生,
被当作贝壳一样就失去了。
无知的傻瓜!
从未意识到上帝之名的你,
最终将会在悔恨中落幕。
(Adi Granth, GauriBairagani, M. 1, p. 156)
几天很容易就变成了几周,几周变成几个月,几个月变成几年,几年变成几十年都很容易。在我们意识到之前,我们的大部分人生已经过去了。时间都飞去哪儿了?它都去了哪里?都用来干什么了?我们是否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人生?这些是许多人的一生中有些时候会问的问题。
充分利用时间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贫穷的伐木工为了生计而努力工作。一天,国王经过伐木工的树林,看见他勤劳地工作着。他为这个人的贫穷感到难过,想要做些什么来帮助他。
“伐木工”,国王说:“我有一块地,上面种着檀香树。我把那块地给你,这样你就能用它来致富了。”伐木工谢过国王,接管了那块地,成了那块地的新主人。他并没有意识到檀香树的价值,所以砍伐树木以后,他仍然以与普通树木同样的价格把它们卖出了。在伐木工砍完大部分的树之后,国王回来了。期望看到伐木工变得富有的国王发现他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震惊了。
“你怎么能没有从卖檀香木中赚到一点儿钱呢?”国王问到。“那些树值许多钱。”
伐木工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树所剩无几。但是他还是能以正确的价格把剩下的树卖掉,挣到足够过舒适生活的钱。
伐木工的故事就是我们的人生的故事。檀香树就相当于给予我们此生的呼吸次数。像那个伐木工一样,我们把大部分的宝贵呼吸和时间浪费在无用的追求上。我们把时间浪费在琐碎的追求上,而不是用这份礼物来积累灵性财富。时间是宝贵的。一旦过去了我们就无法挽回。充分利用时间吧。这样我们就能积聚远超过我们最有野心的梦想的灵性财富。
有句话可以帮助提醒我们每一次呼吸的重要性。想想每一个时刻。我们用什么来交易生活的每一刻?我们想用它换来愤怒或贪婪的想法吗?我们想用它来换沉思过去或者担忧将来吗?我们想把它花在对我们没有价值的消遣上吗?还是希望把那些时刻花在探索我们到底是谁,为什么会在这儿的问题上?对我们来说,怎样才能最充分地利用人生中的那些时刻?
不要漫无目的地在人生的海洋上漂浮。我们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决定自己希望走的方向。圣·给乐葩·辛格师父早年就花时间决定了自己的人生想要做什么。经过多次灵魂的探寻,他最终决定:“上帝第一,世界其次。”他决定把实现自我认知和了悟上帝作为第一优先事项。有了这个目标,他的方向就设定好了,他不会停止,直到达到目标。
假如我们回顾伟人的人生,就会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都选择了人生的方向。他们可能追求过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艺术,一项爱好,科学,研究或者灵性成长——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并不是在漫无目的地漂流;他们设定了一个方向,并追随它。
锡克教第九代Guru,Tegh Bahadur,花了几年的时间在一个小房间里冥想,直到他找到上帝。佛祖离开他的王国去寻求开悟。他花了几年的时间寻求关于这个世界的本质和我们的存在的问题的答案。先知穆罕默德花了好多年的时间在一个山洞里追寻阿拉。
重新安排我们的时间表
假如我们真的希望发现自己的灵魂,就需要分配时间来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看到人生是多么容易受到侵蚀,哪怕是通过保持肉身健康活着这一简单任务。像吃饭、睡觉、穿衣、工作等活动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仅剩的一点儿时间,我们想要评估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它。就像那个伐木工,我们不想丢弃时间这个宝贵的礼物。
我们来分析一下自己的一天24小时。根据人生段中所花时间的计算,我们可以把一天划分如下:
睡觉 8小时
吃饭 2小时
穿衣 1小时
交通 2小时
工作 8小时
家务 1.5小时
休闲 1.5小时
总共: 24小时
我们如何才能安排时间来发现自己的灵魂呢?我们可能可以从睡觉中扣除点儿时间。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冥想或者深度祈祷等活动会产生休息和放松的感觉。
剩下的时间从哪儿来呢?假如工作时间是固定的,我们花在吃饭、穿衣和家务上的时间总量也是无法改变的,那就只剩下1.5小时的休闲时间了。因此,要给睡眠中扣除出来的2小时加上更多时间是有可能的。即使我们每天贡献2小时给灵魂,整个人生中加起来也就6年的时间。当我们想到花在上学或者职业生涯训练上的时间总量的时候,其实6年在我们的人生中并没有占据很多时间。如果我们真的希望揭示灵魂的光明和财富,贡献6年时间给灵性追求似乎并不算长。我们为这个追求投入的时间越多越好。
※实践※
给你的一天做张时间表。计划一张新的包含了冥想的时间表。尽量让冥想时间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 ※ ※ ※ ※ ※
设定目标
为自己设定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仅对我们的灵性追求,对人生的方方面面来说,这都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方法。假如我们希望有一个特定的职业生涯,就需要投入时间研究学习。假如我们想要积累一定量的钱财,就要计划储蓄。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发展一项爱好或者天赋,就需要投入时间练习变得精通熟练。同样地,如果我们希望培养人生的灵性方面并赋予灵魂力量,那么我们也需要为这个目标分配时间。
通常,人们把灵性追求列在优先列表的最后。他们每天做自己想要做的所有事情,然后如果还有时间,他们可能会奉献给灵魂。但是我们常常深陷人生的暴风雨中而没有时间留给灵魂。因此,我们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以便把时间首先给灵魂。假如我们首先能够每天分配时间给灵性追求,并把那作为自己的神圣时间,然后再把其它时间用于日常活动,那我们就能达到自己的灵性目标。
把灵性时间列为优先的关键在于评估它与我们花费的其它时间,主要是维持我们的肉身的时间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存在仅仅是为了维持肉身,那我们能得到什么?如果我们想要得到比维持肉身更多,如果想要培养发展自己的智力方面、文化方面、灵性方面或者为世界做一点儿贡献,那我们就必须为这些追求分配时间。
假如我们把时间投入灵性方面并赋予灵魂力量,就会发现其它方面的成长变得更容易。当我们步入灵魂和它那无限的智慧、幸福、不朽、无畏和联系中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能更加充分地发展其它方面。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许多方面的表现。它和往一个储蓄账户里存钱类似;钱会产生利息,日后可以帮助我们支付其它花费。
选择是我们自己的。如果我们希望赋予灵魂力量并享受它的礼物恩赐,那就要为日常生活设定优先事项并坚持。我们可能会发现其它新的方法来安排时间并把它投入到赋予灵魂力量上。这样,我们就能享受内在的幸福、平静和爱。
10 覆盖灵魂的层面
灵魂有很多层面覆盖着它。这些层面是我们的生命中所积累的印记。刻印其上的印记来自我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如果我们的行为是消极的,那就好像在一块白净的面庞上加上黑斑。在我们体验明净的灵魂之前,这些黑斑必须移除。瑕疵可能是由升起的愤怒、欲望、贪婪、依恋和自我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造成的,使我们无法体验灵魂纯净的能量和力量。我们需要移除阻碍灵魂之光的覆盖层。
为了理解这一点,举个电灯的例子。发光的灯丝装在一个玻璃灯泡里,灯泡薄薄一层足够清晰,这样光才能透过去。但是如果我们在灯泡外罩个灯罩,灯光就会变暗一点。我们看灯的时候,就会透过灯罩看到灯光,而不是实际的灯泡。假如我们把一块有颜色的布放在灯罩上,光会变得更暗,并且变成那块布的颜色。我们就更不会认识到灯泡原本发出的明亮白光。然后如果我们再把一条床单或者毛毯盖在灯罩上的话,光就更暗了。我们添加的覆盖物越多,能看到的光就越少。灵魂也是一样的。灵魂闪耀着的光芒比许多太阳的加起来都更明亮。这是什么样的力量和光明啊!但是它却被愤怒、欲望、贪婪、依恋和自我的许多层面所覆盖。
灵魂真正的本质是爱
上帝是爱。灵魂的本质和上帝是一样的。因此,灵魂也是爱。哪里有爱,那里就没有暴力和愤怒的空间。哪里有爱,那里就没有不真诚、欺骗和谎言的地方。哪里有爱,那里就没有贪婪和自私的位置。哪里有爱,那里就没有自我。哪里有纯洁,就没有欲望。如果一段关系中任何负面的品质占据了主导,爱就会受折磨。如果消极的品质玷污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就会分心,失去拥有力量的状态。
想一想我们全心全意爱着一个人的时刻。可能是父母和孩子、好朋友,伴侣或情侣之间的爱。当我们爱着某个人的时候,会曾想过以任何方式伤害他们吗?可以想象自己对他们不诚实或者对他们撒谎吗?可以想象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伤害他们吗?能想象我们自私贪婪地不与他们分享给予他们需要的东西吗?
阿西尼的圣·弗朗西斯把拥有力量的灵魂如何应对生活的状态总结成漂亮的祈祷词:
主啊,让我成为您的平静的工具;
让我在仇恨的地方播种爱;
在伤害的地方播种原谅。
在怀疑的地方播种信念;在绝望的地方播种希望;
在黑暗的地方播种光;
还有,在悲伤的地方播种快乐。
哦神圣的主啊,请允许我可能不那么迫切在安慰中寻求安慰;
在理解中寻求理解;
在爱中寻求爱;
因为在给予中,我们得到;
在原谅中,我们得到赦免;
在死亡中,我们重生为永恒的生命。
灵魂从一个爱的地方而来。它所有的决定都是基于爱。它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爱的动机。通过评估我们是被爱,还是愤怒、欲望、贪婪、依恋和自我所驱动,可以发现是谁在操作我们的身体。无论何时这五种致命的情绪抬起它们丑陋的头,我们就能肯定,灵魂已被压制。就像锡克教经文中所说:
身体里住着五个强盗——
欲望,愤怒,贪婪,依恋和自我主义。
(Adi Granth, Sorath, M.3, p 600)
基督教圣经中说:
肉身的恶行显而易见:淫乱,不纯洁,放荡,盲目崇拜,魅惑,仇恨,斗争,妒忌,愤怒,自私,争吵,党派争斗,嫉妒,酗酒狂欢等等。我警告你,就像之前警告的一样,做这些事的人不会继承上帝的王国。而灵性的果实是爱,快乐,平静,忍耐,恩慈,善良,忠诚,温柔,自制的;违背这些是毫无律法可言的。
(Galatians 5.19-23)
无论何时我们开始不受控制,拒绝消极品质的拉扯,就是在把灵魂放回到司机的座位上。我们可以选择过一种由善良掌控的人生。
大脑把层层叠叠覆盖在灵魂上的根本原因是怎样的?
大脑在欲望的驱使之下,就能压制敏感的灵魂。有人可能会认为有着无限力量的灵魂很强大,抗压力强,但是世界的本质就是如此,大脑在它的领地上主导运作。这个情况和季后赛的两个篮球队相似。在自己家乡比赛的队伍有主场优势。人群会为这支队伍加油呐喊,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也更舒适。同样地,大脑在这个世界就是在家。灵魂只是一个暂时来访的宾客。大脑在这个物质世界具有优势,而灵魂在这里缺乏自己的元素。
大脑的欲望引导它进入一系列的情境中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它会不惜一切地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所需。在印度教经文《薄伽梵歌》中,阿朱那问克利须那神:“尊敬的克利须那神啊,让我们做出自私行为的力量是什么?又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我们,甚至违背我们的意愿,就像在强迫我们一样?”
克利须那回答:“是自私的欲望和愤怒,源自我们所知的强烈的情感的状态;这些是在此生威胁人们的欲望和邪恶。就像火被烟雾覆盖,镜子因为灰尘而模糊不清,也像一个被深深地包裹在子宫里的胚胎,了悟被自私的欲望所隐藏——被隐藏,阿朱那,这难以抑制的火让我们沾沾自喜——智者的顽敌。自私的欲望存在于感官大脑和心智中,误导它们,并把智慧埋葬在妄想中。阿朱那,用你全部的力量去战斗吧!控制你的感官,征服你的敌人,那个智慧和了悟的毁灭者。”(薄伽梵歌 3.36-41)
如果你听到了灵魂的哭喊声,那就是它在以我们的道德心的形式微弱地低语。听从我们的良心需要极其坚韧的意志力和内在的力量。有多少次我们面对过感觉自己正在跨越对错之间的那条线的情况?我们知道要遵从道德心那小小的声音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力量。
因为大脑在自己的主场疯狂地奔跑,它被卷入了五个致命的强烈感情中:愤怒、欲望、贪婪、依恋和自我。每一次我们向大脑的欲望屈服,就是在为自己杰出的灵魂包裹更多的覆盖物。
愤怒和暴力如何制造覆盖我们灵魂的层面?
灵魂真正的本质是非暴力的;愤怒与它无关。想想一个母亲和她无助的婴孩。母亲非常爱孩子。她对孩子充满了爱,以致她的内在根本没有愤怒的地方。婴孩可能会抓妈妈的头发,用他或她的小拳头敲打妈妈,弄脏妈妈的衣服。母亲满是对孩子的爱,她能够用理解和慈悲宽容他或她的行为。这是一个与灵魂拥有力量时如何运作非常相似的类比。
灵魂从一个平静和知足的地方观看着这个世界的游戏。它与上帝是一致的,因此,愤怒和暴力不是它的意识的一部分。一个非洲谚语说:“无论谁对别人作恶,他都没有记住上帝。”灵魂通过大脑的活动,知道了这个世界的暴力和愤怒,但是并没有回应它。就像太阳并不在意过往的云妨碍它把阳光照射到大地上一样。它只是继续发散着温暖、给予生命的光照,它知道云终将会过去。灵魂散发出平静和非暴力的光。如果我们赋予灵魂力量,它就会在面对邪恶和暴力的时候保持平静和谐,继续不受阻碍地散发自己的光芒。
如果灵魂是非暴力的,那这个世间的人们又是如何屈服于暴力的呢?暴力发生在我们对灵魂的爱充耳不闻,却调频进入大脑的电台的时候。大脑希望它的欲望被满足。当它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它就会愤怒。它会向任何阻止它实现欲望的人或事爆发。
大脑渴望什么样的欲望呢?一些人渴望物质:钱,奢侈品,精致的住宅,豪华的车,还有昂贵的珠宝。另外一些人渴望名利。还有一些人想要权力。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欲望和无数的愤怒的表示。
愤怒用很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我们可能在思想中有愤怒。其他人可能不知道我们在想什么,但是愤怒的频率会从我们体内散发出来。可能有一些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的愤怒:我们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或者语音语调。即使我们控制住了这些外在的线索,愤怒的振动还是会散发出去被他人感知到。我们认为自己的想法不会伤害到任何人,但事实上它们会变成一个印记,在我们的灵魂上形成另一个覆盖层,同时也伤害与我们互动的那个人。最终,愤怒并不会太多地伤害它所指向的人,而是那个散发出愤怒的人。就像一个回旋镖,它绕了回来并且可以伤害我们。这是一个较高的灵性法则,无法打破、改变或修改。
愤怒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通过言语。我们可能会用舌头抨击别人,说伤人的话。我们可能会批评、诽谤和中伤别人。
我们可能会认为没有在身体上伤害到任何人的话就不算暴力,但这是一种误解。有时候舌头造成的伤口会比一把剑造成的伤口更深。身体上的伤口会愈合,但是尖刻的评论可能会持续一生。要忘记一句刺耳的深深伤到我们内心的话很难。有句谚语:“使用舌头前让大脑先正常运作。”圣雄甘地的格言——“只说真实,仁慈和必要的话”——可以引导我们说之前先思考,以免我们用言语伤害到他人。
愤怒也会迸发成身体暴力。个体之间会有暴力,当一个宗教的人们和另一个宗教的人们斗争的时候,愤怒会大规模地暴力表达出来。所有的杀戮中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两个团体都信仰上帝,仅仅是对上帝的称呼不同,通过不同的习惯和仪式敬拜上帝。所有人都来自于同一个造物主。然而配合着愤怒,他们准备假借上帝的名义进行杀戮。如果我们真的追随自己的宗教,就会遵守创始人的教诲。旧约圣经中说:“你不应该杀戮。”(出埃及记20.13)新约圣经中也有耶稣基督关于非暴力的教诲的记录。有人试图抓住耶稣,耶稣的同伴暴力地回应那个袭击者。耶稣告诉护卫他的人说:“把剑收起来,凡持剑的都会死在剑下。”(马太福音 26.51-52)
愤怒达到最大规模会导致暴行。单在第二十世纪,人类就见证了数百万人丧生的战争。无节制的愤怒继续留下一连串难以治愈的毁灭的痕迹。
新约圣经中说:
什么导致了战争?又是什么导致了你们之间的争斗?是不是你体内的强烈情感在交战?你渴望而不得;所以你杀戮。你贪求却无法得到;所以你斗争,发起战争。你得不到,是因为你没有请求。你求而不得,是因为你求错了,你把它花在了你的强烈情感上。
(雅各书 4.1-3)
愤怒的受害者必须承担攻击的痛苦。然而,给予暴力的哪个人受到的伤害是最多的。行为的结果会以多种形式返还给发送者。在佛教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明智的说法:“人生来嘴里就有把斧子。讲话不干净的人会用自己的斧子伤到自己。”(释伽牟尼经 657-60)
邪恶的副产品是它会在我们的灵魂上形成一层覆盖物,阻止我们体验内在的美、爱和富有。我们的后院藏有一个宝箱,但是我们的负面行为把它埋得越来越深,我们无法用它的财富来让自己受益。最终我们输了。
这个世界必然会有差异。任何两个人之间对生活的意见、观点和生活方式上都会有差异。但是为什么这些差异需要上升到愤怒,又从愤怒升级到暴力呢?受到攻击的人不会接受攻击他的人的观点。相反,受害者会越来越反对,终有一天他会反击。受到压迫的人往往会变成压迫别人的人。没有人会从暴力中获益。只有当我们保持一个非暴力的立场的时候才能得到和谐的解决方案。愤怒和暴力的终极解决办法是发现真我。我们需要用力量深挖,探索我们的灵魂。
谎言,虚伪和欺骗
谎言,虚伪和欺骗会在灵魂上制造另一层覆盖物。灵魂与真实相伴,它不知道谎言为何物。但是大脑的欲望使我们陷入一张欺骗的网中,以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当我们想要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可能就会采取偷窃或欺骗的手段来得到它。我们试图从别人那里偷取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可能会试着欺骗或者诱导他人给予我们想要的东西。这样,我们必定就会欺骗说谎。想要物质、财富或者权力的人可能会用欺骗从他人手中夺取。但是我们认为自己得到的这些与我们失去的永远不会对等。我们可能会暂时掌握某个人的财富或权力,但最终,我们无法把它们一起带进坟墓。彼岸的价值度量是爱和真实。在彼岸等待着我们的永恒时间里,我们在地球上短暂得到的只会是一道转瞬即逝的闪光。
在不同的宗教传统中,我们找到了同样的信息:虚伪导致悲伤和痛苦。耆那教的经文中说:
这些行为包含在偷窃中:煽动另一个人偷窃,接收赃物,制造混乱多收少缴,使用虚假的称量方法,还有用人工仿品欺骗他人。
(Akalanka, Tattvartharajavartika7.27)
以及:
谎言意味着一个被激烈的情感淹没的人做出的一个错误陈述。
(UpasakadasangaSutra)
犹太教中我们发现:
所有人都不该用嘴说着一句话,用心想着另一句话。
(犹太法典, Baba Metzia49)
还有:
不实行诡诈的,必住在我家里;
不说谎话的,将继续与我同在。
(诗篇 101.7)
锡克教中说:
交往中的不正直或者说谎会导致内在的悲伤。
(Adi Granth, MaruSolahe, M. 3, p. 1062)
有些谎言是出于人们试图扮演伪装成不是自己原本的样子。这可以划归到欺骗或虚伪的形式中。我们欺骗他人,让别人觉得自己比实际上更伟大更有权力。我们表演了一场秀。我们是虚伪的两面人,给一些人看一种脸色,给另一群人看另一种脸色。伊斯兰教穆罕默德言行录中说“伪君子有三个特征:当他说话的时候,他在撒谎;当他做出承诺的时候,行为上却背信弃义;有人信任他的时候,他背叛信赖他的人。”
最终,这些表演和伪装都会被揭发。真实的面容不会隐藏太久。对欺骗的惩罚是很严重的,因为当别人发现我们的虚伪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真正的本质。那些我们寻求支持的人会转而反对我们,我们无处可藏。大多数宗教传统都告诫人们不要说谎。佛教中说:“一个说谎的人同时也是在对自己和上帝说谎。说谎是所有罪恶的源泉;它会导致人们在令人痛苦的存在平面重生,违反清规戒律,导致肉身的腐败。”(Boddhisatva Surata’s Discourse in Maharatnakuta Sutra 27)
旧约全书中写到:
为那些把邪恶称为善良,认为邪恶很好的人,
那些为光明带来黑暗,认为光明是黑暗的人,
为甜中加苦,认为苦就是甜的人感到悲哀!
(《以赛亚书》 5.20)
《古兰经》中说:“无论谁犯了过错或者罪行,把责任归咎于无知,都是在用谎言埋葬自己,是公然犯罪。”(4.112)
灵魂是真理的化身。它没有什么需要隐藏的,也没有必要说谎。它原本的样子很舒服,不需要别人的力量。它全都是幸福,所以不需要什么物质来让自己快乐。它全都是爱,所以不需要试图拥有任何其他人。它和上帝是同一的,所以没有必要装成别的什么,只要做自己。当我们赋予灵魂力量的时候,真实的美德会美化我们。我们不需要以欺骗、撒谎或虚伪为出发点的行动。我们可以在真实中感到舒服,不需要惧怕任何人。探索灵魂的过程中,我们的每一个想法、言语和行动都是真理所驱使的。
在形成灵魂的覆盖层时,贪婪扮演什么角色?
我们为灵魂添加覆盖物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贪婪。大脑的欲望在这个领域起主导作用。大脑疯狂地追求着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它想要的永无止境,因为它永远不知道满足。它的不满有两种形式:想要越来越多已经拥有的,或者是对已经拥有的感到厌倦,想要一些其它东西。因此,大脑引导我们永不停止地追求一件又一件东西。就像是在追逐海市蜃楼一样。沙漠中出现一个近在咫尺的绿洲,但是当我们靠近它的时候,它又移动到更远的地方。我们继续追逐它,希望能够到达沙漠绿洲,但是它似乎在不断躲避我们。被这个世界的物质遏制住的幸福也是一样的。大脑追求的渴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它变得更贪婪。它觉得拥有更多已经拥有的就会满足,就不停地追求。它觉得拥有别人有的一些东西就会快乐,所以它开始觊觎别人的东西。或者,它可能会发现得到的东西并不能给它带来追寻的满足感,所以它又继续去渴望别的什么东西。
贪婪带领我们走过许多危险的道路。它使我们的注意力从灵魂和上帝转移。当我们想要从别人那里取得不属于我们的东西的时候,它会导致侵略和暴力行为。道教中说:
没有比拥有太多欲望更大的犯罪;
没有比不满足更大的灾难;
没有比贪婪更大的不幸。
(道教,道德经 46)
为了满足我们的贪婪,我们可能会说谎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最终,贪婪会导致自私。我们为自己积聚一切,而不是给予和分享。耆那教的经文中说:
无知的人渴求一个奢侈的人生,并且不断地重复追求世俗的乐趣。被自己的欲望萦绕会变得麻木,最终的奖励也只有痛苦。
愚昧的人是无法缓和痛苦的,因为他依赖欲望,且思淫欲。他受到肉身和心智的痛苦的压迫,在痛苦的漩涡中旋转。我如是说。
(Acarangasutra2.60,74)
新约圣经中写道:“对金钱的爱是所有邪恶的根源。”(Timothy 6.10)
贪婪和灵魂的本性是对立的,灵魂的本性是无私。灵魂想要把所有好的分享给所有的造物。它是给予,是爱和关怀。无论什么好的东西,它都不想只是自己拥有,它想要每个人都能享有。
灵魂对它所拥有的也感到满足。为什么不呢?毕竟,它真正的本质是与上帝同一的。因此,它是完整的。它生活在一种永恒的幸福和喜悦的状态中。它没有受到这个世界上短暂易逝的玩具的诱惑。它的幸福的源泉——上帝,那个幸福、意识和爱的海洋——是永恒的。
当我们认同自己的灵魂时,就摆脱了贪婪带来的妨碍。我们能够知足,并享受内在的琼浆玉液和它的幸福之水。我们不需要觊觎其他人拥有的。我们无须采取暴力或者欺骗的手段来得到我们需要的。当我们找到内在的满足时,外在的娱乐就是枯燥乏味的。
贪婪蒙蔽我们那纯洁的灵魂。假如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大脑,并赋予灵魂力量,那么看似永无止境的追逐欲望的循环就会结束。我们会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满足知足。我们可以保持一种平静的状态,用平静地接受的态度看待上帝给予我们的一切。这样,消耗我们的贪婪之火就会熄灭。
当我们赋予灵魂力量的时候,就不会再渴求欲望。我们不会再浪费宝贵的时间去追寻那些易消逝的。相反,我们满足于与内在不朽的永恒的灵性宝藏相一致。
锡克教的经文中说:
基于贪婪的爱是什么?
只要有贪婪,那爱便是假的。
(Adi Granth, Shalok, Farid, p. 1378)
圣·给乐葩·辛格曾说过:“爱只知道给予,给予,还有给予。”当我们充满了贪婪的时候,我们知道的只有索取,索取和索取。当我们向灵魂的声音打开心门的时候,就是在张开与他人分享的手。当我们张开与他人分享的手时,就打开了通往上帝的门。
对世俗享乐的肉欲渴求如何制造妨碍?
肉欲构成了欲望的一种形式——肉身上的欲望。我们倾向于认为肉欲只是性的满足,但是肉欲有许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包括感官的欲望——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每一个感官都有两个功能:把外在世界的信息和数据传送给大脑,以及作为一种体验世俗享乐的方法。假如我们过度追求感官的满足,或者过度追求享乐,那么我们就进入了肉欲的领域。
眼睛帮助我们辗转世界各地,找到所需的物品,还有避免危险。它们也是美的观赏者。它们被各种形式的美吸引,精美的艺术,壮丽的大自然和迷人的面孔。但是如果我们被观赏这些对象迷住,排斥我们的灵魂,那我们的兴趣点就进入了肉欲的领域。我们可能会注意到某个人很漂亮,但是当我们痴迷于看他或她,意图从他或她那儿获取物质上的好处的时候,就进入了肉欲的领域。
耳朵帮助我们沟通交流,学习,并提醒我们潜在的危险。我们也用它们来欣赏美妙的音乐,大自然的声音,或者听人唱歌。但是当我们全神贯注于听不纯洁的谈话,邪恶的语言,或者把用于听灵魂之歌的时间花在听肉欲享乐的讨论上的时候,我们可能就进入了肉欲的领域。如果谈话激发了我们的欲望,那它就会让我们远离灵魂。
味觉也有一个实用的功能:防止我们吃变质或者有毒的食物。另一方面,味蕾帮助我们享用一顿用关心和爱精心准备的食物。但是当我们发现自己越来越痴迷于食物本身时,我们就进入了肉欲的领地。人们对某种食物的渴望可以达到注意力从内在灵魂的幸福和爱提供的琼浆玉液中转移的程度。
我们也会有对香味和气味的欲望。嗅觉是一种保护装置,可以给出烟雾或者火灾的信号。我们也可以用嗅觉来享受来自花朵或香水的芳香。当我们痴迷于这个享乐方面,甚至于注意力从我们灵魂的甜美芳香上移走的时候,嗅觉就进入了肉欲的场地。当一种香味激起我们感觉上的强烈情感时,它就把我们引入了肉欲的土地。
触觉是另一个传递我们周围的信息的工具。它告诉我们什么是柔软舒适的,什么是粗糙的危险的。它对我们作出极高温和极低温的警告,这样我们就能保护自己的肉身。触觉也让我们享受柔滑的丝绸,柔软的棉花或者凉爽的水的愉悦感受。然而,当我们沉迷于体验越来越多的身体感觉,而排斥体验内在神圣的爱的温暖的时候,触觉就进入了肉欲的疆土。
当一个人失去控制和监控体验感官快感的欲望时,对任一感官快感的渴求都会导致上瘾。因此,对味觉的欲望可能会以某种食物或者酒精成瘾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可能会对从某种物质上体验到的快感上瘾,譬如毒品。
关于欲望过剩,我们发现佛教教义中写道:“(出于感官快感)采花的人,他的大脑已经被欲望吸引,且永不知足,毁灭者已在他的统治之下。”(法句经48)
基督教新约圣经说:
当他被诱惑的时候,不要说“我是被上帝诱惑的”;因为上帝不会被邪恶诱惑,他也不会诱惑任何人;但是每个人都会被自己的欲望引诱和怂恿。当欲望孕育,就会生出罪恶;罪恶成长,就会带来死亡。
(雅各书 1.13-15)
以及:
不要醉酒,因为那是堕落;而要充满圣灵。
(以非所书 5.18)
旧约圣经中写道:
为那些一大清早起来追求烈酒的人们感到悲哀,他们一直蹉跎到晚上,直到烈酒将他们燃烧殆尽!他们在盛宴上弹着里拉和竖琴,敲着鼓,吹着长笛,喝着酒,但是他们并不重视上帝的法则,也没有看到他手中的工作。
(以赛亚书 5.11-12)
当我们没有体验到灵魂的满足时,就会去外在世界寻求满足。这些外在的追求可能是我们渴望与上帝相连的征兆。我们渴望自己最初的幸福状态,通过对世俗世界的东西的依附和欲望已经丢失的幸福。上瘾是一种人类寻找上帝的标志。它们代表一种被误导的灵性饥渴。当我们与上帝相连时就能解决这种成瘾。如果我们深受肉欲之苦,可以通过把注意力引向内在自身的灵魂,那个可以找到真正的满足的地方来克服它。
灵魂是自由的,没有欲望的。它不需要追求肉身的欲望,因为它是永远与上帝合一的。它整个的存在都弥漫着爱和幸福。与内在上帝的爱的琼浆玉液的味道相比,这个世界的任何乐趣都索然无味。当我们赋予灵魂力量的时候,就不会再需要这个世界的短暂的乐趣。
依恋如何形成覆盖我们灵魂的层面?
依恋会限制我们的灵魂。依恋是大脑的一项特质;不依恋是灵魂的一项特质。佛陀教导一个人应该“无欲无求”。依恋给我们带来痛苦和悲伤。为什么?当我们依恋某样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害怕失去它。这种害怕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消极行为。而当它被夺走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愤怒。当我们依恋不属于我们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撒谎欺骗以得到它。当我们依恋的时候,可能会变得贪婪,想要拥有比自己所有的更多的东西。我们可能会变得强制、贪得无厌。当我们依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变得自私,不愿意分享。依恋会让我们掉入一个深渊,从那儿逃脱的机会非常渺茫。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动物昆虫们,就会发现即使是对一种感官的依恋也能导致自我毁灭。例如,蜜蜂对味道的依恋会让它在芬芳的花朵中心驻留,这时花瓣可能会合上,取走它的性命。光对飞蛾的吸引力让它飞进燃烧的火焰中,消耗殆尽。锡克教经文中说:
嗡嗡的蜜蜂因为对莲花的爱而被毁灭,
找不到逃脱的路。
受制于欲望的大象被抓住,
别人的力量也帮不了它。
鹿因为对声音的爱而低下他的头,
从而被撕成碎片。
(Adi Granth, Dhanasari, M. 5, pp. 670-71)
如果一种感官就能压制一个动物,那被赋予了五种感官的人类又如何?人类生活充斥着来自这个世界的感官印象,而我们依恋它们。
依恋会是我们体验灵魂的一个致命阻碍。我们可以如此依恋某样东西以致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它身上,从不操心找寻灵魂。如果我们失去了曾经依恋的东西,痛苦可能会非常强烈以致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找寻灵魂。或者我们可能会专注于找回自己失去的,我们在外在短暂的世界中寻求满足,从不停下来寻找内在等待着我们的永恒的幸福。最终,我们会变得如此痴迷于得到我们想要的,以致我们不惜一切来得到它,即使它意味着暴力、偷盗、作弊、欺骗或说谎。依恋以这种方式赋予大脑力量,而不是灵魂。
灵魂真正的状态是不依附,是独立的。在这个意义上,不依附并不意味着不关心或者冷漠。相反,不依附意味着我们像一只生活在水中的天鹅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它可以在水中游泳,却用干爽的翅膀飞翔。我们过着自己的生活,充分利用所需来维持我们的肉身,谋生,为社会做贡献,履行对家庭和社群的责任义务,但是我们并不依恋这些。我们可以接受来到我们身边的一切,也接受从我们身边离开的一切。我们以一种知道存在的一切都来自于上帝的方式生活,因此,它们都是上帝的财产。我们拥有的无论什么都是作为礼物暂时赠予我们的。当赠予的期限一到,我们就放手,感恩自己拥有它的那些时间,不去咒骂我们的命运。我们以接受和感恩的精神对待来到我们身边的一切。这就是我们的灵魂的生活状态。Rabia Basri的一个朋友头绑绷带来找她,抱怨头疼,她问:“你头疼多久了?”朋友说:“几个小时。”然后她问:“那么你有多久没头疼过了?”朋友回答:“很多年了。”Rabia说:“这几个小时你绑着抱怨的绷带;然而你不头疼的那些年里却没有绑上感恩的绷带。”Rabia那种必须以一种接受上帝送给我们的无论什么的状态生活的态度给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们赋予了灵魂力量,就可以保持不依附。假如我们能够以一种不依恋这个世界上任何短暂的东西的方式生活,那么我们就真正地自由了。我们摆脱了失去的恐惧,可以享受内在等待着我们的非物质礼物。
自我和虚荣心如何在灵魂周围制造覆盖物?
据说通往灵魂的所有阻碍中,最后一个消除的是自我。自我既嚣张又狡猾。它让我们忘记真正的自己和上帝。就像印度教经文中说的那样:
避开所有的骄傲和嫉妒。放弃所有关于“我和我的”的想法……只要内心有差异和不统一的意识,人就会无知地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是行为的“实施人”,以及后果的“体验者”。他仍然受制于生死,知道幸福和痛苦,受到自己的行为的约束,无论是好的或坏的。
(Srimad Bhagavatam 11.4)
佛教传统中有云:
无力地旅行,就像一口井里漂浮的水桶:
第一次有了“我”的想法,对自己的误解就开始了,
然后,伴随着“我的”的想法,产生对事物的依恋。
(Candrakirti, Madhyamakavatara 3)
铲除自我需要理解和坚定的心智。我们可能会遇到财富的自我,对自己拥有多少钱或者有多昂贵的财产而感到自豪。自我可能会导致我们看低那些拥有的比我们少的人,甚至可能会导致我们伤害那些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们的感情。
我们可能会有知识的自我,对自己所知的感到骄傲。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教育程度感到自负。工作中,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知道的比其他任何人都多。我们缺乏谦逊,认为自己是所有知识的源头,看低那些知道的比我们少的人。很少有人明白所有智慧的源头在每个人的内在。当我们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更渊博的时候,可能就伤害了那些想法比较简单,或者缺乏像我们如此多的锻炼经历的人们。
还有关于美的自我。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是最漂亮的生物。我们炫耀自己的外表到一定程度,可能会让其他不那么漂亮的人感到低人一等。我们可能会利用自己的外表取得对他人的控制权,或者怂恿别人去做我们想要他们做的事情。我们可能会装腔作势,试图迷惑别人给我们想要的东西。这种自我导致一种欺诈和虚伪的形式。我们可能会通过外表给别人一些不属于我们的印象。这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但尤其会伤害到自己。
当我们过多谈论自己或过多考虑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变成一个自我主义者。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在我们的外在存在、个性、外表、心智或财产上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我们是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灵魂上的。灵魂是所有美、智慧和财富的源泉,但是只要我们充满了关于自己肉身和大脑的想法,就不会拥有这些礼物。外在的礼物终有一天会离开我们,我们终将两手空空离开这个世界。圣经上说:“不要把你自己的宝藏放在地球上,蛀虫和铁锈会腐蚀它们,小偷会偷走它们。把你自己的宝藏放在天堂,那里没有蛀虫和铁锈的腐蚀,也不会有小偷把它们偷走。因为你的宝藏在哪里,你的心也会在那里。”(马太福音 6:19-21)外在的美会随岁月流逝。如果我们没有灵性的美,皱纹爬上我们的脸庞的时候就没有人会被我们的外在吸引。知识也是短暂的,因为它每年都在变。我们在小学学到的东西今天可能都已过时。科学家们今天的发现明天就过时了。知识不是自我永恒的根基。财富会随着经济变化而消失。股票和债券会贬值,或者一场疾病会耗尽我们的钱财。财富没有稳定性,这意味着基于财富的骄傲建立在脆弱的土地上。
灵魂是没有自我的。因此,它没有对人生的变迁兴衰的恐惧。赋予灵魂力量意味着我们摆脱依赖外在骄傲的源泉来让我们幸福。相对的,我们用灵魂的状态活在一种永恒的幸福的状态中,因为它和上帝是一体的。
自我有很多种形式。据说修道士和僧侣们最后必须战胜的敌人就是自我。他们可以放弃对物质财富的欲望,可以放弃肉欲、愤怒、贪婪和依恋。但是如果他们以放弃这些为荣,那他们仍然困在自我的网中。这就是自我如何不知不觉地抬起它那丑陋的头。
神秘主义者们说:“我所在之处没有上帝,上帝所在之处没有我。”锡克教的经文中写道:
自我主义存在的地方,就不会体验到您,
您所在的地方,没有自我主义。
已经学习过的你们,在脑中详细阐述
这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命题。
(Adi Granth, Maru-ki-Var, M. 1, p. 1092)
如果灵魂和上帝是一体的,就不存在我和你的问题。两者都是您。苏非派传统中有个故事,讲一个人来到上帝的房门前,敲门。上帝问:“谁在那儿?”这个人答:“是我。”门没有开。这个人没有见到上帝,回家了。他思考了很长时间,为什么上帝没有让它进去,他祈祷得到答案。最终,有一刻他开悟了;他知道了问题所在。他回到上帝门前,再次敲门。这次上帝问“谁在那儿”的时候,他答道:“是您。”门开了,他得以与上帝交流。
当我们消除所谓的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与上帝合一,灵魂和上帝之间就没有了分离。圣·给乐葩·辛格曾说过,上帝加上思维就是人类;人类减去思维就是上帝。是自我制造了我们与上帝是分离的幻象。还是自我,制造了阻止我们赋予灵魂力量的障碍。
这些覆盖物如何让我们遗忘自己是谁?
由愤怒、欲望、贪婪、依恋、欺骗和自我制造的覆盖物让我们忘记自己作为灵魂真正的本质。我们忘记了自己是爱、真诚、平静、幸福、谦逊、纯洁、非暴力和无私的。我们忘记了上帝,忘记了自己是灵魂。穆斯林的经文中说:“不要像那些忘记上帝的人,因为他会让他们忘记自己的灵魂。”(古兰经 59.19)
当我们认同自己的大脑和感官的时候,就是继续在通过沉浸在消极的品质和情感中为自己灿烂的灵魂增加覆盖物。因此,我们的人生变成了痛苦和悲伤的连续剧。
我们如何才能消除这些覆盖物?
我们要消除遮蔽灵魂的覆盖物,这样才能自己与生俱来的灯才能发光。我们要揭开灯泡上的布,这样就不会有任何覆盖物,我们就能存在于自己纯洁的荣光中。圣人和神秘主义者们毕生都在消除自己的覆盖物。一旦他们触碰到自己的核心,就会了悟自己真正的本质是幸福、快乐和平静。他们想要把这些分享给他人,教导人类如何消除这些覆盖层。他们每一位都接触过上帝的法则,并尝试把这些传达给当代的人们。他们试图让追随者们牢记,愤怒、欲望、贪婪、欺骗、依恋和自我的覆盖层都是大脑的愚蠢行为。他们想让我们知道,灵魂依据上帝的法则存在——爱和真诚的法则。
我们眼前有一份庞大的工作。了悟真理有许多层面要移除,但这个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就能弄清自己是谁。通过追随圣人、神秘主义者和灵性老师们的教诲,我们就会发现一份消除让我们远离灵魂和上帝的覆盖物的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