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空性(下)—— 明影法师

2021-07-28

明  宪宗 《达摩》



认识空性(下)

 

编者按:明影法师,俗姓邢,1967年出生于河北省容城县,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2001年7月在河北柏林禅寺出家,师从禅宗五家法脉传人、生活禅导师净慧长老,为曹洞宗与临济宗法脉传人 ,多年从事佛学院教学和生活禅夏令营的策划 、组织工作。曾任河北省佛学院教务长、柏林禅寺监院。现为河北省佛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2013 年12月8日,津市市民宗局礼请明影法师主持药山寺恢复重建工作。

 

转载此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意见。

 

 

2014年12月于北京)

 

作者:明影法师

 

2.什么是空性

 

到了这一步,打住不讲,可能更好一些,我也轻松一点,可能对大家修行更有利。但我这人婆婆妈妈,天天讲老婆禅(众笑)。本来空性是遮诠,我还来一个表诠,讲空性是什么,看看我这错误犯到什么程度啊。

 

但是只用遮论的方式来讲,大家可能会感觉很郁闷。(众笑)我很理解,比如我读《中论》的时候,喝着茶,很久看完一段,看完了这个郁闷哪,然后再喝喝茶、拜拜佛、跑跑香,再看一段,有时候半天就看几页,看完以后有时候几个月不想再看,十几年就是这样看过来的。为什么?因为它是动刀子,知道吗?刻心哪,不然怎么叫成长呢。如果跟看小说一样,总是很开心,那是成长吗?恐怕是知识。佛法这样学,才是真学,你才有可能离经典越来越近,跟祖师们对话。

 

为了让大家不那么郁闷,在此,我给大家一个表诠的表达,什么是空性?空性是依据三宝的智慧,学修并重,不断地建立正智的完整过程。注意,我并没有说空性是什么啊,它是个过程,是不断建立正智的完整过程。

 

就比如说什么是真正读懂了佛法,四祖大师讲得很清楚,“今行者若修心尽净,则知如来常不说法,是乃为具足多闻。将佛法真正读懂了,不是说你经论背得滚瓜烂熟,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出几十条祖师的回答对答如流。当然那也是很扎实的学习。但你一定要消化到超越了语言,由多言到少言,由少言到无言。到了无言境界,说时你说得很准,不说时你根本内心完全没这个概念。有人问赵州和尚:“如何是祖师?"赵州和尚说:若不因汝问,我亦不知有祖师。”他心里没有装着这么多祖师,完全没有这些。有人会说,完全没有这些,那不就成了木头了吗?六祖大师讲无念,指的是没有邪念、没有欲念、没有妄念,不是没有正念,也就是说完全没有错误的认知,是生命清净觉性的圆满显现,那才是佛法。

 

我们认识空性的过程,是不断地通过对经论的学习,用经论破除自己种种的思维经验,渐渐放下自我的过程。是越来越提纯,由有言到无言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才是空性的方向。

 

3.《中论》里的空性智慧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中论》里的空性智慧。《中论》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佛说空法,只有一个目的,“为离诸见故”,我们一切的思维,所思维的概念、经验,乃至于我们所见到的一切现象,都是要超越的对象,都是要破除的。“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如果有人见有什么空,不管是什么,那都是佛度不了的人。你说悬不悬,危险不危险。

 

前几天,听说有人写了一篇讲空性的文章,七十万字。这在我们现在的学术界里面,是比较优秀的,七十万字。我没有看到这篇文章,不好具体评论。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些都是破除分别的,不要说七十万字,一千万字也不嫌多。尘说、刹说、无量说,都没有问题。《大般若经》六百卷,也不少啊。说的是破除分别,减少执的,就是对的;但如果是增加分别执着的,表达得越多、越清楚,越错。

 

《中论》里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因缘所生法”,缘起是佛法总的智慧,也是我们法界总的规律,对因缘所生法的理解程度不同,是对空性认知程度的一个标准。凡夫不明白缘起法,认为一切法都实有。如果我们不断地依缘起法抉择,就能够放弃对实有性的执着。那么认识缘起法,并依之不断挟择的过程,就是证空性的过程。

 

比如,我们通过不断地抉择,观察身体的四大组成,它的不净等等,最后我们不再执着于身体,不再念念把身体当成自我,我们就证得了空性的第一步。注意,证空性,不是入了什么,而是不入什么。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把身体当自我,不去抓那个本来就不实在的,把心里执取的力量放下,就是“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放下了对身体的执着,破除身见,证我空,可以进入涅了。

 

再进一步,就是不住涅槃。“亦为是假名”,虽然是水月空花,还要大做梦中佛事。分段生死了了,还有微细的执着——法执。虽然是动态的、变化的、微细的,但还是有执着。当这个也破除了,不住于涅,不起一念的法见,即相离相,那才叫中道义。

 

4.缘起法则里的空性智慧

 

接下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缘起法则高度的概括。当然,时间和空间是分不开的,没有离开时间的空间,也没有离开空间的时间。但是,由于我们心识的分裂性、思维的局限性和观察的障碍,我们是把时间和空间分开的。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分开来讲,“此有故彼有”主要是从空间维度。有讲课的,就有听课的;我在讲,大家在听,同时存在;我不讲,那就不听了,下课了。看到没有,它们两个没有时间先后,同时存在。上下、左右、东西、心物、能所,都是同时存在的。此有故彼有,一有俱有,一无俱无。有的内容,依据你执苦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同样是相互对待的关系,自负地讲法跟谦虚地讲法,大家的关系就不同了。我执膨胀,自负地讲法,听众越听越不耐烦;我执比较淡,如法而讲,比较谦虚,听的人也觉得轻松一些,没这么对立。这就是说,同样是相互对待的关系,因为执着程度的不同,马上就有变化。

 

“此生故彼生”,指的是前后相续,相当于时间维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善因,一定会得善果,想不要都不容易;犯了错误,一定会有恶果,佛苔萨也免不了。忍辱仙人没说什么,也没做什么,为什么歌利王会割截他的身体呢?一定是过去世有因缘。对忍辱仙人来说,他就偿还宿债,顺势把过去的恶业了断,并发愿成就以后首先度脱歌利王。态度不同了,结果就不同。但是,过去的恶业,依然要还,这就是因果的严肃性。接下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缘起法则里面,有世间法,也有出世间法,你执著于我,有我就有世界;执著于生命,有生就有死;执著于恶,有恶因就有恶果。如果不执著于我,则三界皆空,即三界而涅槃,而不是说到三界外,去找一个空间。经常有人问,极乐世界到底是在三界内还是在三界外?他把三界理解为一个空间概念。事实上,有离开我们生命的空间吗?如果有的话,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讨论不着。我们所说的空间,都跟我们的生命有关,所以这个世界跟我们的心是“此有故彼有"。而出三界不是出到哪里去,不取我执,是名出三界。所以极乐世界到底在三界内,还是三界外,这个问题就不用回答了。到了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证了无生法忍,都没有我执,你说在三界内还是在三界外?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那好了,没有了我,就没有了相互对待,能所都放下了;没有了生的贪著,所以能灭除生的烦恼;没有了无明,所以就没有了后面的十二因缘的种种造作。

 

5.认识进步的身心表现

 

鸠摩罗什大师讲,“无常是空之初相”,所以观无常即是观空。我们讲基础止观,修四念处,直观诸法的无常、刺激我们身心的无常,对无常的认识越深,就是对空的认识越来越深。因为缘起规律互相的制约、互相的牵绊,这就是空性在我们有相世界的具体反映;无常,不停变化、运动,这就是空的规律在我们有相境界具体的作用。所以我们直面身心的无常,实际上就是观空。当我们不断地产生身心的不实在感,那我们就是在不断地接近空性。

 

以前有一位保定的老居士,我们九几年一起在柏林寺打禅七,住一个房间,一起行堂、扫地。他当时很精进,现在也主持了一个小的禅堂,带着一些居士一起修行。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他就跟我讲,他特别发愁,因为他认识到了无我,这个无我不是说证了空性,而是说他确实触及到了这个认识。以前可能修行总是向外追求,想得到些什么,不管自己当时承认或不承认,认识到或没有认识到。现在触及到了无我的内涵,开始切入正题了,他觉得以前怎么全错了,因为以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么现在认识到以后,对人的考验还真是不容易,对人的身心考验是很苦的。我觉得这位道兄成长了。

 

所以宗喀巴大师讲,对于空性的认识,你要是真进步了,表现有两种,一种是无限的、彻底的失落和恐惧。你想你一直认为有我,一直抱着我,一直认为都很实在,无数辈子了,现在认识到了,原来一切都不实在,包括这个自我在内。以前苦海无边,一直在流浪,都在往外抓,无数辈子死去活来的,都是这样折腾;现在整个心理机制都在变化,突然间发现以前都不对。你想想看,能不震动吗?恐惧、失落,是正常的。从来没有证悟过空性,出现这种状态,说明你在趋近空性,你走的路是对的。还有一种情况是无限的欢喜,如获至宝。这种情况,可能属于过去世证了空性的人再来,他是来示现的,对他来讲,那并不是一条陌生的路,所以他每次成长都很兴奋,很自信,他很接受。

 

所以对于凡夫来说,一开始接受,一定是不断地面对纠结,面对痛苦的过程。如果不是的话,即便你很精进,那肯定是学术化的学习,或者是外道的修行。祖师讲:“外道精进不倒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顺着向外执取的心,当然来劲了。你看印度有些外道,有的也能一坐几天不动,或者连续多少天一直举若胳膊或翘着脚,因为他们完全顺着烦恼和执苦心,老抓着东西,当然有劲儿啊,容易精进。这种情况,越精进越麻烦。

 

大慧禅师讲:有所得是野干鸣,无所得是狮子吼。”当你真正认识到要修放下,彻底转变这种向外不断缘虑、执取的心理机制,这是解脱的方向。我们说恐惧的是什么?是我执,真心不会恐惧。起心动念的根源一定是我执心。所有生起来的情绪都有问题,说到底是我们怕解脱,为什么怕解脱?当然是因为我执,怕被触及私心。自我保护的心理都是有问题的,这要认清楚啊!一定要仔细。家贼难防!但是我们天天都在认贼作父。

 

(二)如何实证空性

 

我们现在的世间法,这几百年来的主流文化其实都是向外的,想找到世界的真实答案,想找到宇宙的统一模式,而不关心自己的身心。这不是非常愚痴吗?不管是多么高明的物理学家,他都还是在悖论中,没有回头。不认识我们的身心,还想认识世界?此有故彼有,我们认识到的世界跟我们永远是一家子,你不认识自己,想认识世界,怎么可能呢?

 

那么,如何实证空性呢?事实上,如来教法都是实证空性的法门。比如,四念处,也就是我们的基础止观,不断地观察身心,观察我们的呼吸、行住坐卧等,都是在证空性,为什么?因为直观我们身心的真实情况,你只要观察它,它的无常性就体现出来了,它不断在变化。呼吸、心跳不断地进行着,如果心脏停一会儿,血液循环停一下,气息停一下,那就麻烦了。其实身体一直在运动变化,但由于我们老往外看,根本没有认真关注过它,所以感受不到这种变化无常,老是把根本就不实在的身体,当成是自我。

 

把心放在我们的生活中,安住在我们的身心上,随时随地观察,心不外驰,那么,我们就会对它越来越了解,我们的智慧就会增长,直到有一天观照到身心确实不实在,这就是四念处观察的结果——空相。

 

再有就是不净观,观察我们的身体。我们老是想美化自己的身体,天天洗澡,因为不干净才洗嘛!这不就是真实吗?天不洗,就不干净,这就是真相。再往下看,要想维持身体的美,很不容易,那就是因为美不真实。所以不净不净观,是佛法,是通向空性的;不净净观,伪饰真实,将真实的东西幻化成假相,是世间法。你应该强化它的真实性,看到它脆弱的一面,就要观身不净。对于比丘来说,修不净观可以到坟地里天天盯着尸体看,看青淤相,看尸体怎么溃烂的,那是难得的机会。这是放下对身体的执,破身见的过程。证空性的两个目标就是破我执和法执,破我执最基本的就是破身见,所以先要破掉对自己身体的贪着,就要修不净不净观,这是证空性的过程。

 

下面谈观受,我们都想得乐受,都想得禅悦法喜,这是错误的方向。如果你什么时候愿意面对我们生命的苦受,面对压力,面对烦恼,面对痛苦,那才是修道的方向,为什么?如果有一点乐,你就抓住不放,贪着禅悦,这是没出息的方式,永远不能成长。有一念贪着,你就倒退了,这是在修执着法,不是在修解脱法。就是这么严肃。所以你要弄清楚自己禅修在干什么,是在修执着,还是在修解脱?要学会观受是苦。四圣谛里面,苦集灭道,真实地认识生命的苦,三界皆苦,包括深妙的禅定都是苦,这才是修道的方向。你认识到了,都不去贪着,你才有机会出三界。

 

观心无常,观心刹那生灭。观法无我,观一切法,包括五蕴、禅定境界等,亦非实有,像我们分析四大组成的变化性,这都是观空性。

 

同时,研读大乘经论,不断地解构。像《维摩经》《楞伽经》《楞严经》《金刚经》《大般若经》《中论》《肇论》《大智度论》等等这些经论对于法的辨析,不是以建立思想或知识体系的方式,而是直接地、亲切地用心,沿着经义去思维,放下种种错误的思维方式,都是证空性的方式。直接地用心来体会,研读大乘经典,就是修空观。

 

再有就是参话头。这是最重要的空观。但参话头谈何容易,不缘虑一切的缘虑,不思维一切的思维,不是动也不是静,这才是疑情的状态。百丈怀海禅师讲:“固守动静,三世佛冤。此外别求,如同魔说。看到没有?这才是起疑情的状态,不是动不是静,也不是在动静之外,这个心能起,你把这个微妙性把握住了,才是最好的空观,这也是实证空性的。

 

总之,你认识到位了,一切佛法都是实证空性的。以这样的认识来学习和建立般若正见,我觉得就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吧!感谢大家!

 

本文摘录自《禅》2020年01期 



认识空性(上)——明影法师


问:请用科学的、现代的语言解释下“空性”?


问:不二法门和如来藏关系(如何)?


灵性故事严选6:“我只知道打坐”


灵性故事严选4:波浪永远不应该说,“我是海洋”


没有最伟大,只有更伟大~这个世界没有100%的“道成肉身”


解密修行的本质  ——修行是逆创造过程返回源头的过程


“这些年被误解的上帝”  ——上帝是谁?


关于“耳根圆通法门”的讨论


妙印法师:《楞严经》全经基本脉络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上)


《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下)


《明心见性——与生命的超越》(上)


《明心见性——与生命的超越》(下)



关于人与仙家的关系 ▍关于如何回报仙家的帮助


关于密宗道教来源的讨论


先修禅还是先修密?~南师故事一则


意守上丹田发晕应该继续吗?


道家的一元初始是什么意思?


大家有谁看过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看得懂吗?


修道的人,是怎么样的存在?道家修今生的思想如何理解?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明师教言:增强我们的爱的唯一的方法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