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收官之20 实修原理篇:略论心智(中)
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Hazur Baba Sawan Singh)
《略论心智》(上、中)目录
1 首先,需要厘清关于“心”等一些关键词的定义
2 为什么选择摘录为主的行文风格?
3 心智是什么?
☛ 心智(mind)可能是高级智能,但是,它只是程序,不是生命
☛ 如何才能准确了解心智?
☛ 确定大的方向:总体而言,心智是负面的
☛ 三种心智
4 心智的源头在哪里?
5 心智在哪里运作?
公众号收官之20 实修原理篇:略论心智(中)
三种心智
Sant Mat认为,心智在其统治或影响的第二境域、第一境域、物质界都有呈现,行人对心智在这三个境域的呈现会有对应的三种(层面的)了解和认知,所以,站从普通行人的角度,Sant Mat说“有三种心智”。基于同样的逻辑或原理,就像一个了义证悟者在第四、第三、第二、第一、物质界都有呈现,当这些呈现为普通众生了解和认知时,我们称之为报身(对应第四、第三、第二、第一境域)、化身(对应物质界),所以法身(对应第五境域)、报身、化身是自然无为的,并非了义证悟者的有为造作。
这三种心智,可以将物质界的心智(物质心智)视为第一境域的心智(星光心智)的投射、第一境域的心智(星光心智)视为第二境域的心智(因果心智)的投射;心智每一次的投射,意味着心智离心智的源头(垂库提,Trikuti)更远,并伴随着心智的粗糙化——心智的倾向由“向内”→“向外”、由“提升”→“扩散”。
心智、境域、三身表
图表中关于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灵性世界的划分,笔者记得好像是来自圣·查仁·辛格·马哈拉吉(Sant Charan Singh)的教导,这个教导跟Sant Mat关于梵天(brahm)、超梵天(Parbrahm)的教导是呼应的,所以,笔者在图表中一并列出,应该跟本文“略论心智”的主题不冲突。
有三种心智,与这三种心智相应的有三种形体:
在垂库提(Trikuti)灵境中,尼吉·曼(nijman,即最里面的或因果心智)或梵天,或宇宙心智覆盖着灵魂。这里的形体是由很纯正的幻象所造成,它是那么的纯正,以致大多数求道者在这里无法看出心智(或幻象)与灵魂的差异。因而认为梵天是遍布一切的,等等。
较低,在千瓣莲花灵境中(Sahansdal Kanwal),垂库提中的形体又多了一种心智和形体的覆盖物,此两者都较上述的粗糙,这里的星光体被“安迪·曼”(andi man,即星光心智)所支配。这区域中有诸地狱和天堂和无数的其他的境域。在此处,心智的倾向是向内和提升的。此心智就像一个狡猾的敌人(它企图使我们留在这儿)。
更低,在平德灵境中(Pinda)(眼睛以下的部位),星光体又被覆盖上另一层为我们所熟悉的粗糙的物质。支配这个形体的心智被称为“平迪·曼”(pindi man,物质的或低等的心智)它的倾向是向外的及扩散的,因而最难控制。(《灵性珍宝》20)
心智有三种:
1 物质心智或平迪(pindi)心智:此心智支配物质的身体和感官。
2 宇宙心智(婆罗曼迪·曼,brahmandi man ):宇宙心智统治精微的世界,诸如天堂、地狱等等。
3 因果心智(卡兰·曼,karan man):因果心智统治因果境,并延伸到梵天的顶端。(《灵性珍宝》22)
我们可以将心智看作一个心智运作在三个境域中,也可以认为有三个心智,或者同一个心智的三个方面或三个状态。这些看法都没有差别。(《灵性珍宝》106)
有三种身体(各有与之相应的心智):肉体(即物质身体)、星光体和因果体。(《灵性珍宝》147)
有三种心智:平迪(Pindi),婆罗曼迪(brahmandi)和尼吉(nij)。平迪心智在眼中心以下的身体内运作。它有低级的欲望,它的倾向是向外的和向下的,它与感官相连接。灵魂与它的亲近,会使灵魂降格和贬低。婆罗曼迪心智有善良的欲望。它帮助灵魂提升,它的倾向是向内的和向上的,它在婆罗曼[灵境]运作。尼吉心智可比拟为第二灵境垂库提的一滴,在此心智中,含有垂库提以下的宇宙万物的种子。这三个心智都是必须被制服的。(《灵性珍宝》165)
4 心智的源头在哪里?
Sant Mat认为,心智的源头在垂库提(Trikuti)。而垂库提在哪里呢?在第二境域的顶端——所谓“顶端”,也有翻译或解释为“核心区域”,就像大陆的核心区域(首都、首府)为北京一样。绝大多数宗教(或实修系统)都错误地将垂库提当作了灵魂的源头,其实,第五境域(萨其·坎,Sach Khand)才是灵魂的源头,所以,萨其·坎的意思是“真实的境域”。
正如灵魂来自“萨其·坎”一样,心智溯源于梵天,来自“垂库提”(Trikuti)。(《灵性珍宝》12)
正如平德、安达和婆罗曼不是灵魂的住所那样(萨其.坎才是灵魂的住所),平德和安达也不是心智的住所。心智起源自垂库提。(《灵性珍宝》25)
心智是愚蠢的,因为它离开了垂库提,和下降进入人体,因而堕落。它甚至也不待在身体里,而通过感官与外面的物件连接。(《灵性珍宝》143)
灵魂和心智,当被限制在这些覆盖物中时,都忘记了它们的源头——灵魂的源头是萨其·坎;心智的源头是垂库提。(《灵性珍宝》106)
我是谁?
“灵魂被心智和物质覆盖着”,通常我们会直接地理解为“灵魂”披上了“心智”、“物质”的两层外衣,其实这种“覆盖(披覆)”普遍发生在人体每一细胞(或最小精微组织)。
灵魂被心智和物质覆盖着。我们是灵魂、心智和物质的结合。目前,我们主要是物质,心智很微弱,而灵魂是觉察不到的。我们的状况就像铺满锈的铁块,外面再覆盖着泥土。(《灵性珍宝》145)
❁
人(我)是怎么创造出来的,逆这个创造过程还原回去,这个过程即是实修的本质——就像我们放风筝和收回风筝,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在无尽的生命旅程中,个体灵魂历经植物→低等动物→高等动物→人,其进化的目的或生命的(唯一)目标是回到其源头萨其·坎(Sach Khand,第五境域)。
注意力的总部是在眼中心,但它的射线使整个身体得以有生命。而且超出身体进入妻子、儿女和其他亲属中,进入动产和不动产中,进入国家中。这些射线的射程很长。将这些射线撤回眼中心需要时间。只有当这些射线被集中于眼中心时,人才成为一个人,否则他跟野兽相差不远(译者注:孟子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矣。”)。(《灵性珍宝》147)
“我是谁?”——在物质世界,我们惯常的执着模式为:“我”=个体灵魂+心智+身体+财产。相应的,如果我们要解脱的话,则先要放弃对世俗(财产等)的执着,将注意力回收到自己身体,然后将注意力从身体撤回并稳定于眼中心(完成回撤、抵达第一境域),注意力从眼中心出发,进入第二境域,心智回到其源头(垂库提),个体灵魂摆脱心智束缚,继续“前行”,越过第三、第四境域,回到第五境域,溶入其源头萨其·坎(Sach Khand)。
一个人是灵魂、心智、身体及财产的组合。(《灵性珍宝》159)
5 心智在哪里运作?
“灵魂和心智遍布于身体的每一个毛孔(《灵性珍宝》64)”,这里英文原文“pore”意为“毛孔”,综合Sant Mat的整体理论思想,笔者将“pore”(毛孔)理解为——(包括并不限于)人体的每一精微组织(如细胞等),特此说明。这个理解或许并不准确,欢迎各位师兄批评指正、讨论。
Sant Mat认为,心智大的活动范围为:物质世界、第一境域(星光境,欲界)和第二境域(因果境,色界)。具体到个人,Sant Mat认为,一般人心智活动的中心在心轮(心脏中心),容易受情感影响,主张行人实修时将注意力回撤到眼中心(额轮),从眼中心起修。因为“成住坏空”投射的缘故,普通人在睡眠时的注意力也会刹那或短暂进入眼中心,但是多数时候注意力只在眼中心之下的喉轮、心轮、脐轮等脉轮(中心)——插一句,人每天有大约4-8小时睡眠,而睡眠过程中鲜少处于觉知状态(注意力集中于眼中心),睡眠瑜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业(Karma羯磨):至高无上的创世主与宇宙中的个别的灵魂是借着音流连接在一起的。但是,卡尔(他也是被至高无上的主所创造的)以心智和形体的方式处于灵魂与音流之间,使个别的灵魂与“音流”分开。(《灵性珍宝》20)
在肉体中,心智从心脏中心采取行动。只要心智专注于心脏(在普通人中,心脏是心智行动的中心),它便受情感的影响。也会有欢乐和悲伤的感受,因为心智从这个中心驱使身体。
当心智借着专注已经被提升到眼中心时,换言之,当心智已将其位置或中心从心脏转移到眼中心时,外在的影响对色身所做成的感觉便不会被感受到。世间的喜乐不会令这样的人兴奋,世间的悲伤也不会令他愁苦。(《灵性珍宝》20)
灵魂和心智遍布于身体的每一个毛孔……(《灵性珍宝》64)
每一个人在睡觉时,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注意力带入眼中心,但又会让它跌落到咽喉和肚脐中心,而不是将注意力[持续]保持在眼中心。(《灵性珍宝》82)
心智的活动被限制于三个境域——物质世界、星光境和因果境。垂库提以上便没有心智的活动了。(《灵性珍宝》106)
个别心智是小型的“卡尔”。它是“卡尔”的代理人,附在每个灵魂之上,以保持它在眼中心之外和保持它与这个世界纠缠在一起。没有一个人是心安的,没有一个人是快乐的。人们活在无知、疑惑和恐惧中。(《灵性珍宝》116)
是的,卡尔不仅是这个物质世界的主,而且也是物质世界之上、之下和周围,直到垂库提所有世界的主。卡尔在印度教的专有名词是梵天天主(Brahm,婆罗贺摩)。他统治垂库提、千瓣莲花及它们以下的所有境域。他以心智的形式与每一个生物在一起!(《灵性珍宝》120)
睡眠只意味心智已从外面的世界撤回,但并没有固守在眼中心,反而是注意力沉落到较低的中心——咽喉或脐。(《灵性珍宝》145)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公众号收官之19 实修原理篇:从两个故事谈Sant Mat的印启
公众号收官之18 实修原理篇:Sant Mat的第一阶段修法 素描
公众号收官之17 实修原理篇:九扇门 与 众所周知却又隐秘的第十扇门
公众号收官之16:观世音菩萨不是单指某个人——纪念观世音菩萨诞辰!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