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是蔡伦造的吗?
蔡伦
纸是蔡伦造的吗?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又是谁发明的呢?东汉之前,书写材料是竹、木简和缣帛。竹、木简很笨重,使用不便;缣帛虽轻,但代价太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经过多次试验,最后找到价格低廉、来源充足的皮、麻头、破布、废渔网等有植物纤维的东西作原料,制成比缣帛价廉许多、书写吃墨、又光滑又轻软的“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因此,人们都将蔡伦(?—121)尊为纸的发明者,把纸的诞生时间定在公元105年,也就是蔡伦向汉和帝刘肇献其研究成果的那一年。
但是,自从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地区发现一片西汉中叶古纸后, 对准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1957年,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郊灞桥砖瓦厂工地上,人们挖掘到一座古墓,出土了一些铜剑、半两钱、残弩机等文物。据当时的报道,古墓中还有三面铜镜,下面垫着一叠古纸残片,共八十八片。其长宽不足十厘米,颜色泛黄,质地细薄匀称,并含有丝织的纤维。据考古学家的判断,这个墓葬不会早于西汉武帝下令废止半两钱的元狩五年(前118),因此,墓中出现的古纸就应该是西汉纸。
“西汉灞桥纸”的发现轰动了学术界,不少学者纷纷发表意见说“过去历史记载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显然与事实不符”,“说蔡伦首创用植物纤维纸的种种议论,是不正确的”。灞桥纸的出现,否定了流传一千多年的蔡伦发明造纸说,把用植物纤维造纸的时间上推了近两百年。许多教科书、工具书也纷纷对蔡伦造纸的内容作了改动,有的博物馆甚至把蔡伦的像也拿了下来。
不过,仍有不少学者对灞桥纸持谨慎态度,他们用实体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仔细观察,发现灞桥纸的绝大多数纤维和纤维束都较长, 不少纤维束横过整个纸面,长度达70毫米,这说明切断程度较差,或者基本上没有切过,这是不符合造纸要求的。另外,他们还发现灞桥纸的原料是乱麻、绳头、线头等,纸的结构松弛,纤维束多,匀度不好,表明浆料没有经过悬浮。还有,纤维壁光滑、完整,没有起毛帚化现象;纤维断口整齐,没有分丝帚化现象,这些都说明原料没有经过打浆或舂捣。因此,他们的结论是:灞桥纸一没有经过切割,二没有经过打浆,三没有经过舂捣,四没有经过抄造定型,质地粗糙,根本不能写字,所以“不能以纸定论”。
与此针锋相对,主张“灞桥西汉纸”说的人也对灞桥纸作了进一步的分析验证,认为灞桥纸“纤维细短匀整,平均长度1.09毫米,平均宽度0.018毫米;纤维有帚化;纸页厚度0.085毫米,定量21克/平方米,紧密度接近于当今手工纸(0.25克/平方厘米)”。这表明,灞桥纸是由麻料经切断、沤煮、舂捣而成浆,使短细匀整的单根纤维导向交织,抄造而成的纸。因此,他们认定灞桥纸从原料到结构都具备纸的特征,完全可以用于书写,只是古人未用它来写字而已。同时,他们还指出,蔡伦深居于皇宫达四十六年,不可能有直接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而造纸的工艺比较复杂,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很难掌握的,因此,蔡伦不可能是纸的发明者。
为什么对同一个标本进行的观察、分析,会有如此大相径庭的结论呢?为了弄清灞桥纸的真相,轻工业造纸局和中国造纸学会纸史委员会先后两次组织调查组深入调查,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一、所谓灞桥纸出于西汉古墓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当年,出土器物现场已遭推土机破坏,根本没有看到古墓穴,出土的器物究竟是墓藏、窖藏还是居住遗址,已根本无法推断,要对其断代是更没有科学根据了。这样,灞桥纸是西汉纸的说法就失去了根本依据。二、当年在工地现场有人急功近利,将一些破麻絮加工成片状,然后认定是“纸”,制造轰动性的新闻,因此,灞桥纸是出土后人为地加工成薄片的,它根本不是植物纤维纸,而只是一些用来衬垫铜镜的破絮罢了。
“西汉灞桥纸”被彻底否定了,但关于蔡伦是否造纸的争论仍然存在,考古发掘为探索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可靠的资料。1934年,新疆罗布淖尔的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西汉宣帝时的麻纸一片。1972—1974年,甘肃汉居延地区的金关遗址中发现西汉麻纸两片。1978年,陕西扶风中颜村的一处西汉窖藏中出土麻纸三片,可能是宣帝时遗物。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纸面平整光滑,纸上用细黑线绘有山、河、道路等,绘法接近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地图,这张地图所用的麻纸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张实物,同时也表明西汉初就有可用于书写的纸了。还值得注意的是, 1979年,在甘肃敦煌马圈湾发现了西汉宣帝时至西汉末的麻纸八片。这些纸,早期的色黄质糙;中期的色白,较细匀;晚期的色白细匀。由此可以看出造纸术逐渐进步的情况。
还有人从文献举证:《三辅旧事》记,“卫太子大鼻,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结果更引起武帝的怒气。应劭《风俗通义》明确载有:东汉建武元年(25),汉光武帝刘秀从长安迁都洛阳时,“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这里的“纸经”即是用纸写成的经书,那时蔡伦尚未出世。《汉书·赵皇后传》记,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要害死后宫女官曹伟能,就令人送去一箧,“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东汉应劭作注时称:“赫蹄,薄小纸也。”这种“薄小纸”就是后世的丝绵纸。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早于公元105年,说明汉武帝时期,宫内已经有纸。
肯定“蔡伦发明造纸术”者认为,考古发现不能否定蔡伦发明造纸术。自古至今造一张中国式的植物纤维纸,一般都经过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形干燥等基本操作过程,而灞桥等地出土的西汉纸结构松弛,厚薄悬殊,十分粗糙,不能算真正的纸,充其量不过是纸的雏形。其次,考古出土的西汉纸,均未发现用于书写;而与居延汉纸同时出土的书写材料——竹简、木简,却近两万枚。此外,在我国丰富的古文献中,也找不到关于西汉纸的具体记载。《后汉书》有关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珍《东观汉记》,而刘珍与蔡伦是同时代人,应为可信。
坚持蔡伦造纸说的学者还认为,纸的起源与漂絮有关。许慎《说文解字》释“纸”为“絮”;又释“絮”为“敝绵”,即质差的丝绵。古人养蚕,质优的蚕茧用于抽丝,质差的用于制丝绵。制丝绵时,须将蚕茧放在浮于水面的竹席上用棍子敲打漂洗。事后,总有一些残絮粘在竹席上,干了就形成薄薄的丝绵片。人们将其揭下,称为“纸”。这种最初的“纸”质量并不好,也没有多大实用价值,蔡伦之前文献中所提到的纸,都是丝质纤维所造的,实际上不是纸,仅是漂丝的副产品而已。至于出土的几种所谓西汉纸,实际上都十分粗糙,充其量只能算是纸的雏形。这些学者承认,造纸是一个复杂的工艺过程,确实不是蔡伦可以一手制作的, 但他和工匠们受前人漂絮和制作雏形纸的启发,总结经验,改进造纸技术,从原料和工艺上将纸的生产提高到一个独立行业的阶段,不断提高纸的质量,终于制成质地轻薄、光滑平整、便于书写、价格低廉的纸。如果没有他的“造意”,工匠们不见得在当时可以造出植物纤维纸来。因此,即使目前已经发现了西汉的雏形纸,仍然不能否定蔡伦造纸的历史功绩。
将造纸术的发明完全归功于蔡伦或许不符合事实,但也无法否定蔡伦对改进和推广造纸技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因此,对“蔡伦是否‘造 纸’”这一问题很难作简单回答。也许,将“蔡伦造纸”改成“蔡伦造书写纸”会更加确切一些。
本文摘录自《中国历史悬疑系列·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俞钢 范荧主编
为什么恐龙会灭绝?(附:“恐龙”一词出现的时间 ▎恐龙和人类曾经同过时代吗?▎恐龙的寿命一般是多久?┅)
关于列子:历史上有没有列子其人?列子与现存《列子》有没有关系?
梁漱溟自述 二则:①“希望跟着王阳明走” ②“王阳明的彻悟”
* ❈ *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