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锡永先生:认识如来藏
龙树菩萨 唐卡
编者按:作者谈锡永先生是敦珠法王亲传弟子(心子),(小编以为)其对如来藏思想的阐释在一众显密大师中是最清晰、透彻的。作为汉人上师,谈锡永先生有着天然的实事求是的基因,既没有藏传对禅宗的偏见,也没有普遍存在的藏传对格鲁系根深蒂固的“尊重”,是个博学、有趣的长者。
龙树菩萨的“不生不灭、 不断不常、 不一不异、 不去不来”、《心经》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用的都是遮诠法来阐释空性,亦即“如来藏”。如来藏思想约略等于Sant Mat里对第五境域(Sach Khand 萨其·坎)的表述。完美达至第五境域的行人,当然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述,所以Sant Mat比喻为“一滴水溶入大海”,个体LH完美溶入其源头,具个体性而无个体的存在。
谈锡永先生:认识如来藏
作者:谈锡永先生
(本文系谈锡永先生2010年3月19日在杭州永福寺对复旦大学师生的讲话,刊于2010年8月《佛教观察》,总第十期。《法音》2011年第二期转载了此文。)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我今天跟大家聊聊关于如来藏思想。
如来藏思想是佛家最究竟的法门。我的传承是宁玛派,宁玛派其实和汉唐禅宗是同一源流。在我们祖师的著作里公开讲禅宗是大密宗,就是说宁玛派的教法和禅宗的教法相同了,而且可以说是大密宗。
再说中国内蒙古黑水城发现了二百五十多万卷文书,大约有八成是佛教的,其中有禅宗的文书,也有密宗的文书,最有意义的是有禅密交流的。我们从这些文献里面可以看得出,当时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怎样在西域(那时是在西夏王国)交流的。我们现正在做这些资料的研究,如果得到研究成果,就可以令我们重新认识唐代、宋代的佛教。
事件的缘起是这样的:北京大学季羡林老教授和人民大学冯其庸教授联名写信给胡锦涛主席,说这是一个大事,要成立一个机构来处理,要不然我们发掘出来的文书都没用了。现在是把西夏发掘出来的文书与被外国拿去的敦煌文书交换,他们那时拿着很多敦煌的文献,很多复印本都不肯交给我们。我们拿西夏文书的复印本和他们交换,他们就换了。现在我们手里换过来的文书跟我们自己的文书,你想不到会有这么大的数目,两百五十万件,八成是佛教的,那么最少便超过两百万件!如果还是按照佛教或者佛学的现状发展的话,我相信我们没法子研究这些文书,只是放着。可是外国就不同了,他们拿到这些文书,好像日本京都大学,可以组织十个教授十个博士,一块来搞这个研究。
冯其庸先生就派人到加拿大,说服我到北京去帮他训练一些研究人才,我就在加拿大建立了一个“汉藏佛学研究中心”,邀请一些国际学者参加,现在有二十多位国际各大学的学者,都是很有名堂的。与北京的人民大学合作,去年成立了一个“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国家对此很重视。
如来藏思想的传承是由印度无垢友尊者传到西藏的,他跟莲花生大士是互为师徒,莲花生大士虽然也是如来藏的见地,可是他把这个叫“空行教授”,无垢友那个教授叫“上师心要”。“上师”的意思是以上师为主,其实是一直传释迦牟尼的教法。莲花生大士那边主要传的是大日如来的教法,是报身佛,我们这一边是化身佛。释迦牟尼是三转FL的教法,三转FL其实主要是传如来藏,按照我们传承的讲法是这样的。般若,二转FL的《大般若经》是基,瑜伽行是道,如来藏是果。二转FL只传这个基,三转FL传道与果。《般若经》里,凡是讲到与修行及观修有关的,一定是弥勒菩萨出来问法的,所以弥勒菩萨所传的“瑜伽行”就是以传佛家的道为主了。那如果理解二转FL和三转FL,如来藏是不应该有争论的,所以汉传佛教的华严宗、天台宗、禅宗以及律宗、净土宗等等,他们的基本见地都是如来藏。只有玄奘法师传来的唯识宗没有强调如来藏作果,因为他传的是陈那菩萨的教法,陈那菩萨当年从瑜伽行那一派就分出唯识宗来。
如果按我们传承的评价,陈那菩萨传法的时代刚好是印度教商羯罗出来传《无二论》的时代,如果看过印度教的文献,就晓得商羯罗所传《无二论》其实是经过他们三代的努力创造出来的,也可说是根据佛家的如来藏思想改头换面的。我们讲“法界”,法的“智”,他们就当成是“大梵”了。如果按我们的批评,他就是偷天换日,把我们所讲如来的法身改成“梵”,把佛的智改成大梵的智、大梵的境界。《无二论》一出,就向所有印度佛家道场进行最严厉的挑战。我在你的庙前竖这个幡杆,把辩论的题目挂出来。若你出来应战并输了,整个寺庙要改信印度教;如果印度教输了,他把舌头割掉。当时商羯罗在很多佛寺辩论,把他们辩输的,就把他们变成印度教。那时“正理”这一块是印度逻辑的一个传统,传说是足目仙人传的,他讲正理的时候一个王妃用眼来挑逗他,他就不看王妃,把这个眼睛移在脚底了,所以叫“足目”。如果按正理来辩论的话,就没法把印度教的《无二论》和佛家的不二法门明显地分别出来,就没法子和他们辩论,所以陈那就改成“因明”。因明的心学是唯识,什么是心学?心学就是见地,你根据什么来定你的正量、根据什么来定这个非量。当时陈那提出的唯识,就是为了一个最根本的辩论,“声”是常还是无常?如果按大梵,成立大梵无二论,他一定要成立“声是常”,如果声不常,大梵就不常,因为大梵的声音就是嗡(om)字,所以om就是代表大梵。现在的印度寺庙前都有一个大大的字,这就是他们的标志。如果“声”不恒常,还有什么大梵呢!陈那因此就用唯识来立量,按照唯识来立,只有“声”是所缘境才是正量。如果“声”是所缘境,那么“声”当然是无常的,由此,就不能用瑜伽行的法相来立量,只能用唯识来立量,因为用唯识立量才能说到心识与所缘境的关系。陈那发展唯识,然后把它当成理论,根据这个理论的立量,结果在辩论的时候就把印度教顶住了。陈那菩萨那个时代,唯识是佛教的普遍学说,成为主流。唐玄奘刚好在这个时期到印度,他跟戒贤论师所学的,就是陈那的唯识,就这样传到中国来了。玄奘根据陈那的唯识,著《成唯识论》解释世亲的《唯识三十颂》,这可以说是唐玄奘最重要的著作。唐玄奘传过来的唯识没有反对如来藏,唐玄奘自己也没有反对如来藏。
民国初年,支那内学院吕澂先生在讲《入楞伽经》时,他说无经不说如来藏,只是用“法异门”来讲,讲空性,讲实相,都是“法异门”,其实就是讲如来藏。所以唯识宗绝对不反对如来藏。可是当时支那内学院反对《大乘起信论》,日本人提出《大乘起信论》不是马鸣菩萨写的,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是伪作,吕澂先生和王恩洋先生就写了很多文章来质疑《大乘起信论》。其实,如果《大乘起信论》站不住脚,就会给中国佛教引起重大危机,华严宗和天台宗就都站不住脚了,所有持《大乘起信论》为根本见的宗派,都站不住脚了。所以真伪的问题还应该研究。要注意的是,尽管吕澂他们反对《大乘起信论》,可是他们推崇如来藏。
支那内学院的唯识传到香港,罗时宪先生就根据否定《大乘起信论》来否定如来藏,我跟他一直有争论的。我说罗公你一生有功有过,你说唯识说了四十年是功,可是你否定如来藏是很大的过失。1993年我初到加拿大,去咸美顿拜候罗公,和他谈如来藏,罗时宪原来说早上和我谈到中饭,然后他要休息,结果就一直谈到吃晚饭,饭后还要再和我谈两个多小时,深夜十一点钟才让我走。罗公完全没有听过宁玛派如来藏教法,他老是以为《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的见地错误,所以如来藏就错误了。因为按照唯识,“无漏”只能熏习无漏种子,有漏种子不能熏习成“无漏”,而《大乘起信论》却用了“熏习”一词,可是不谈种子。那么怎么样“熏习”呢?不施设种子就不应该说“熏习”,即使说“熏习”,也不能由“无漏”来“熏习”“有漏”。所以,他们质疑《大乘起信论》了。
这个名言叫“熏习”,他们认为不通,可是按如来藏的说法就可以认为通。因为他所用的“道名言”“熏习”未必等于唯识宗的“道名言”。不同宗派对一个名言可以有不同的定义,因此才叫做“道名言”。而且这个词的梵文是什么,我们不清楚。所以,由心生灭门转成心真如门,并不一定要照唯识,要熏习种子,而且种子根本就是“假施设”。每一个宗派,都有自己的“假施设”。不能将自己的“假施设”强加于别的宗派身上,要人根据唯识的“假施设”来解释一切其他宗派。罗公同意我的说法,而且认为宁玛派的如来藏学说,的确可以说是甚深秘密,因此约期再谈,可是不幸的是,罗公因为动手术,随即病情转重,不久往生。结果他无法全面了解如来藏思想。
香港唯识宗的影响还不算最厉害,最厉害的是台湾的印顺法师。法尊法师有一篇文章说,当年翻译过宗喀巴的论典,交人帮忙润文,可是这个译稿始终没有发表,现在也拿不回来了,所以要重新翻译。这些论典,其实就是印顺法师三系判教的基础。三系判教的说法,在港台两地影响甚大,现在也影响到大陆,就是虚妄唯识、性空唯名、真常唯心的三系判教。“虚妄唯识”是判唯识宗,“性空唯名”是判中观宗,如来藏则是“真常唯心”。既然“真常唯心”,就变成外道了。所以印顺法师说 tathāgatagarba(如来藏的梵文)就是外道思想(为什么呢,不明)。他的影响很大,台湾有些学者,将如来藏的经论,称“真常”系列,态度相当否定。
还不止,又来了一件影响很大的事,日本袴谷宪昭及松本史朗两个教授,是日本如来藏专家高崎直道的弟子。高崎直道来多伦多访问我时,曾经慨叹,他教如来藏,但教出来的两个学生却反如来藏,说如来藏违反“缘起”。松本史朗的《缘起与空》,中山大学一个教授把它翻译过来,影响中国大陆相当大,很多人看完以后也觉得如来藏思想错误。印顺法师那边大概就影响了一些学者,日本反如来藏叫批判佛教。他们的理论是什么呢?佛教是可以批判的,批判剩下来的就是真的佛教了,所以就否定很多东西。那时候批判佛教变成是港、台与日本的主流,整个佛教也可以说是所剩无几。
我最奇怪的是香港和台湾的佛教,华严宗、天台宗和禅宗的道场,都没有人起来保护自己的如来藏思想。我跟香港一些大法师聊到这个事,法师就说“他们是魔,魔我们不管”。我说你要降魔啊,他说这个事我们不干,我们守戒律就是佛教了。那就等于不要争论。这样的结果大概在90年代中叶是一个高峰。
公元二千年,高崎直道告诉我,反如来藏的两位教授可能看过我的书,他们开了一个研讨会,会上他们就说,如果有人拿着我们以前所写的理论来批判如来藏,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们无关。那就是在学术界面前纠正自己对如来藏的态度了。
那到底什么是如来藏呢?如来藏也有分次第来传播的,《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不是究竟的如来藏,可是我们认为它并非错误,这个“一心二门”,在藏地有另外一个名称,叫“他空见”。什么叫他空呢?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士就这样形容:说一个抽屉,把抽屉里面的东西都拿出来,抽屉空了,这就是他空。这么一形容呢,当然谁都晓得是错见,因为不能说这个抽屉里面不放东西就是空,抽屉的本体就不空了,然而这样的形容,西藏主“他空见”的觉囊派一定不承认,他们认为法身不空、法智不空、法界不空,这倒有点像唯识宗,依唐玄奘的翻译,是圆成实性不空,圆成实性的梵文是(parinipannasvabhāva),意思是“圆成”,“实”字是唐玄奘加上去,由此可见唯识宗是将圆成性的事物看成不空,其他的缘生法则是空的,所以法界不空,法界是圆成的,法界中显现出来的事物(一切法)则是空的,那才是他空见。
按照唯识宗的讲法,遍计自性空,依他自性空,圆成自性不空。可是他空见呢,他们认为自己超越唯识,因为他讲的圆成自性只是说无漏界的圆成自性,不说有漏界为圆成自性,所以唯识宗和他空见有很大的争论。“他空见”认为唯识宗是误解瑜伽行派的意思,加以强烈批判,将唯识宗完全否定。这是在西藏的情形,汉土的唯识宗当然不知道,因此没有驳论,这些我们暂时不说它了,倒是觉囊派跟格鲁派则有很大的争论。其他宗派则有对觉囊派同情的论说。
觉囊派名为“他空大中观”,宁玛派则称为“了义大中观”。凡名为大中观的宗派,都主张如来藏思想是佛家的究竟见。小中观是讲空性,小中观是二转法轮所说,三转法轮则说如来藏,及说观修如来藏的瑜伽行。这是印度传来的判教,这个判教由清辨论师所公开。他有一篇论解释龙树的“中观”,就把“中观”分为大小,现在有些人误会了,说是宁玛派的分别,其实不是。
依如来藏学说,如果是究竟来观修,没法子现证空性。空性只能是一个见地,所以释迦说,空性只是“假施设”。现在最大的误会是把龙树的“缘起”误解了,龙树说“缘生性空”,我们怎么解释呢?因为是“缘生”,所以就“性空”了,反对如来藏的人就是这样说“性空”的。所以“一切法缘生”就说“一切法无自性空”。其实这并不是龙树的说法。证据在什么地方呢?龙树有一篇《法界赞》,有一篇《七十空性论》,还有一篇《释菩提心论》,法尊法师把《七十空性论》翻译了,我做了一篇注解,《法界赞》是以前宋代施护翻译,可是翻译得令人失望,可能当时是施护口译,笔记的人不了解,他就拿着一两个名词来造句,等于自己编译一样,因此并不能表达原典的意义。如果用梵文的《法界赞》来校堪施护的翻译,便会发觉他的翻译完全不着边际,所以我就依梵文将它重新翻译。梵文和藏译是统一的,依藏译与我的新译,便会知道龙树所说的“缘生性空”其实即是说“如来藏”。
其实这个“四重缘起”,在华严宗也有传承,可是他把“四重缘起”并列,当成是不同宗派的见地,好像阿赖耶缘起是唯识宗的,华严宗是法界缘起等等,那就没有把“四重缘起”放在观修的层次。
我们传的“四重缘起”,第一个叫作“业因缘起”,就是通常讲的“因缘和合”。这个是棉,是纤维的组合,因缘和合而成,这个房子是砖瓦木石因缘和合而成。如果按宁玛派,这个“业因缘起”我们是放在十二因缘来讲。“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等,宁玛派特别有一个教法,就是龙钦巴尊者写的一篇论,里边讲到宁玛派如何修十二因缘,这就是“业因缘起”的观修。可是我们不放在密法的范围里边,是学密法的前行。因为西藏的制度是这样,先学显宗,显宗是按初转、二转及三转法轮来学,学完理论才进到学密法。
密法方面,我们从第二个缘起来修,叫“相依缘起”,“相依缘起”有点像唯识,就是心识跟外境相依,外境是心识的变现,可是我们这个心识,没有外境就不能起功能,所以外境依心识而变现,心识依外境而起用,彼此相依,所以称为“相依缘起”。
在观修方面,观一个坛城与一个本尊,这就是由心生起来的外境,这个外境其实就是心的行相,由心性显现出来。由此观修,就了解心识与外境彼此相依。这时候,就成立一切法为“相依有”,因为超越了“业因缘起”,所以由“业因缘起”而成立的“有”就被否定。至于“相依有”,当然亦应该否定,但却不是在这个层次。在否定“业因有”时,先要肯定“相依有”,所以只能说“业因有”空,不能同时说“相依有”亦空,瑜伽行派特别强调这点。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说“善取空”,就是强调这一点。
第三重缘起是修“相对缘起”,由“相对有”来否定“相依有”。当我们成立“相依”的时候,住在“相依缘起”来修的时候,要认识到“相依”不是空,相依而成“有”。事物怎样成为“有”呢?因为心识和外境相依,因此成立一切法为“有”,可是我们不能永远住在“相依缘起”,否则就永远住在识境。所以就有需要超越“相依有”。
我们不能住在“相依”来修“相依有”空,亦不能住在“相依”就说“相依有”空,小中观所犯的毛病就在这里了。因为缘生,它就空了,那就跟瑜伽行派的说法有重大抵触。凡是我们观修的境界,假如一修就说这个境界是空,那就等于没修,因为只是从理论来否定他,不是现证他的空性,你根本没有证到空的境界。因此说“缘生性空”,并不是“因为缘生所以性空”,那只是推理,不是现证,只是瑜伽行派所说的“恶取空”,严重违反“善取空”的理趣。
其实禅宗也是这样,禅宗从来没有说过“缘生”所以“性空”。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很容易完成他们的参修。他们的参话头,是先承认“有”。如果一开始就说“我”是空的,那还问什么“谁是我”、“我是谁”?“我”都空没了,你还问“我是谁”,问一个没有的东西是谁?(笑)一定要“我”是“有”,可是“我是谁”呢?这个“有”是如何而“有”呢?那才可以问“我是谁”,“念佛是谁”,这个“谁”是如何而成为“有”,然后再去观察这个“有”,这才能说是“参”,否则,只是自讨麻烦。
宁玛派也一样,绝对不会说因为“缘生”所以“性空”,因为“相依”所以“性空”,不是!成立了“相依有”,就否定了“业因有”,“业因有”变成“空”了,同时成立事物是因“相依”而成为“有”。那现在第三步,事物是因相对而成为“有”,所以“相依有”就“空”了,超越它了。
什么是“相对”?心性跟法性相对。法性无漏,心性有漏。法性是佛的智,心性是凡夫的心识。因此在这个阶段就成立“智识双运”,智是佛所证的智境,成佛要证这个智,这是《入楞伽经》讲的。我们的世间是识境,人在世间,由心识的功能变现所住的识境,但这个识境须要依附一个基础才能成立,这个基础就是法界。不过要注意,法界其实并不是一个有相的界,而是佛内自证智的境界。因此,识境是依附这个智境而显现,由是成立了“智识双运界”。双运的意思是“不一不异”。
什么是“不一不异”呢?弥勒菩萨的《辨法法性论》说“法与法性不一不异”。“法”是指世间一切法,“法性”是指智境。一切法依智境而成立,所以永恒不能离开智境,这叫做“识境无异离”;另一方面,智境上有种种识境自显现,可是智境不曾受到这些识境的污染而变为不清净,这叫做“无变易”。因此,“无异离”与“无变易”就是“智识双运”的定义,也就说为“不一不异”。
当这样理解时,就成立了如来藏,所以第三重缘起就跟华严宗的“如来藏缘起”是相同的。如来藏是什么?如果根据《入楞伽经》和《宝性论》,就是佛内自证的智境,是“如来法身”。“如来法身”不是一个个体,什么人成佛都证到同一境界,这个境界叫“佛内自证智境”。那就即是“如来法身”了。
《入楞伽经》还有另外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古代翻译不出来,我根据梵文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的意思翻译出来了,叫“佛内自证趣境”。“趣”是“六趣”的“趣”,我们这个世界就有“六趣”,即是“六道”,这是凡夫世间的境界。梵文“智境”就叫“jñãna gocara”(罗马注音),jñãna是“智”,gocara是“境”,另外一个字“pratyãtmagatigocara”,gati是“趣”,可是古代也把他翻译成智,于是两个都是“佛内自证智境”,把《入楞伽经》的意思弄乱了。把两个名词分开,“佛内自证智境”当然是“智境”,“佛内自证趣境”,就是佛的“后得智境界”。成佛时证到根本智,那就有了“内自证智境”,同时而起“后得智”,就有了“佛内自证趣境”。这个“趣境”,即是佛用“后得智”来观察世间的境界。所以也就即是“智识双运”的境界。由此境界,才能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也可以说“心性即是法性,法性即是心性,心性不异法性,法性不异心性”。心性成立“色”,法性施设为“空”,这就是事物的相对缘起。当这样观修时,就不会将“智境”与“识境”相对;佛与凡夫相对;心性与法性相对,由此,“相依有”便自然空。“不一样”也“不不一样”的两种东西,怎能说他是“依”呢!(笑)
可是这样来成立如来藏还不究竟,最究竟的我们叫“甚深秘密缘起”,第四重缘起。这个在宁玛派当年只有金刚阿阇梨才能够受这个教法,还要发誓不能跟别人讲,可是对有根器的人亦不能不跟他讲。你看啊,不能公开讲,可是又要讲,这就是戒律了。如果根据莲花生大士的授记,就在铁翼行空的时代就可以公开第四重缘起。
这个教法的第四重缘起叫“相碍缘起”。相碍缘起有四重:外、内、密、密密。我很简单地讲一讲。
“外”是讲什么呢?为什么声音不能变成颜色?颜色不能变成声音?在古代很难理解。在现代很容易,那一段波是光,那一段波是声音,那是我们的相碍。我们受到一个局限就不能把光看成声音,也不能把声音看成光了。这个波段就只能变成颜色,这个波段就只能是声音,另外一波就变成热了,就叫“外相碍”。
第二重是“内相碍”,为什么我们的耳朵不能看见光,眼睛不能听见声音,那就是《楞严经》的讲法了,观音菩萨讲“六根圆通”嘛。有人举出很多问题说《楞严经》是假的,可是宁玛派的传承说《楞严经》是真的。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楞严经》所讲的法门都是宁玛派所讲的相碍缘起法门。《楞严经》说的“六根圆通”,观世音菩萨用耳根圆通来示例。那就是宁玛派所修的“声音陀罗尼门”。“声音陀罗尼”,就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所讲的修法了。六根圆通,眼可以看见声音,六个根都圆通,就六个根都可以听到声音,没有六根的分别了。如果一个人能够讲到《楞严经》的境界,他一定是一个大修行人。一个大修行人又怎会去伪造佛经呢?所以《楞严经》不可能假。
有人说《楞严经》的楞严咒是抄袭“大白伞盖咒”,那有什么问题。“大白伞盖”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用观音菩萨化身的咒,来修观音菩萨所说的六根圆通,有什么不合理?你听一听禅门唱颂楞严咒,声韵悠扬,那就是用唱颂来修声音陀罗尼,有什么不合理?所以,《楞严经》用大白伞盖咒来做楞严咒,不是抄袭,是有这个需要。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修观音菩萨的内听,其实可以用大白伞盖咒来修。我宁愿承认《楞严经》是真经,因为除了《楞严经》之外,没有另外一本佛经说修六根圆通,说修相碍缘起。
“内听”就是六根圆通,不圆通就是“相碍缘起”的“内相碍”,圆通就超越这个“碍”。
第三重相碍是“密相碍”,就是心性和法性的相碍。佛、菩萨当然证本觉,凡夫其实也有本觉的,就是禅宗所说的第一念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件事,往往会有一个第一感。可是我们马上转念头,深思熟虑,以为自己三思后行,结果就变成第二念、第三念……无数念。宁玛派给“本觉”一个什么定义呢?离开“名言”与“句义”概念的觉受就是“本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是按概念来定义一切法的,亦根据这个概念来认识一切法。别人告诉你这是西瓜。“哦,这就是西瓜”,所以我就按这个概念来定义西瓜。所以我们心的行相显现出来的其实不是实相,是概念的相,这就给我们造成相碍了。如果能够离名言与概念,你的心性就是法性,你的觉受就是本觉。离名言与概念听起来很容易,可是要修到能够离名言和概念,实在很难!十地菩萨,一地一地观修,都是修这个。所以每一地菩萨,在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里,都说有二种愚,一种粗重(执着两种愚就是粗重)。由两种愚得到一种觉受,粗重的觉受就是“相碍”。所以要离这种相碍,要生生世世修持,直到八地才能离开。
最后我们讲“密密相碍”。我们先讲什么叫“存在”,什么叫“显现”。有,就是存在与显现。分四种:
第一种是有存在也有显现,
第二种是没有存在也没有显现,
第三种是存在而不显现,
第四种是显现而不存在。
后一个最难理解,如果说“存在而不显现”,我们还容易理解,跟我们不同的时空世界,就是“存在而不显现”了,我们看不到他,可是我们可以理解他,像如来五方佛的报土,阿弥陀佛的净土,我们也可以说“存在而不显现”,没有对我们显现,可是我们学佛一定要相信他存在,我们不会否定说没有这个净土。可是“显现而不存在”,这才是最究竟的空。我们举个例子,例如乾闼婆城,在沙漠分明见到一座城市,有道路,行人,车马,可是近前一看,整座城市消失。又如阳焰水,近前一看,水相消失。这些都是“显现而不存在”。
如来法身对我们来说也是“存在而不显现”,法身亦称为法界,这个法界分明存在,一切识境都依着法界而成显现,可是法界本身则不显现。这就是“密密相碍”。由“密密相碍”,我们说一切法是“相碍有”,由此就否定了“相对有”。
“相碍有”是什么意思?一切法的成立都要适应局限,这些局限便是他的相碍。例如人,一定要成为立体,就是适应三度空间的局限;人会因新陈代谢的增长或消退,而有少年,中年及老年,就是适应一度时间的局限。这便是最高的缘起,牵涉到时空问题。
说到这里,“四重缘起”已简单地介绍过了,一切识境成立可以依“四重缘起”来认识,最究竟的认识是由“相碍缘起”来看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成立,所以说,识境随缘自显现,所谓“随缘”,“随”的就是“相碍缘起”,其他三个缘起都不究竟,都可以超越,因此一切法是“相碍有”,亦称为“任运圆成”。“任运”就是适应,“圆成”就是圆满成就,我们这个世界,毫无例外,都要适应“局限”才能够“圆成”。
“识境圆成”依于智境,那就是如来藏的境界。各位同学,对佛学有兴趣,一定要认识如来藏境界,同时要认识成立识境的“相碍缘起”。能够有这两种认识,看佛经时就能生“妙解”,所谓“妙解”即是不依文字来理解,能依文字来认识佛的密意,那就是很大的突破。祝各位进步。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第23章 无忧树的凉荫—— 防护偷盗及死亡之法《恰美山居法》4 (简体中文版)
第22章 闻即解脱—— 中阴闻教大解脱《恰美山居法》4(简体中文版)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净土 教导汇集(解脱 入内 回撤)
巴巴.萨万.辛格:关于Sant Mat 的净土思想(1-5)
弥陀(破瓦)、长寿合修法(多杰觉拔上S传)《藏密脉、气、明点观修》附录
第二十四章 《中阴直指祈愿文》▎第二十五章 《中阴直指祈愿文》释论 《立断》
敦珠宁波切对大圆满的开示 ▎《大圆满广大心要》论临死境界 ▎《仰兑》论中、下根中阴解脱(节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附录4-7
17 中阴(生有中阴 禅定中阴 睡梦中阴 临终中阴 法性中阴、投生中阴) ▎18 行(行止)《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
第二章 莲花生与《中阴度亡经》《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18 实修原理篇:Sant Mat的第一阶段修法 素描
公众号收官之17 实修原理篇:九扇门 与 众所周知却又隐秘的第十扇门
公众号收官之16:观世音菩萨不是单指某个人——纪念观世音菩萨诞辰!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
* ❈ *
nirat(尼勒) ▎Surat(苏勒,也译苏拉特)---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庆祝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诞辰164周年!附:哈祖尔故事四则
热烈庆祝巴巴.古林德.辛格.马哈拉吉(Baba Gurinder Singh,1954-至今)诞辰68周年!
热烈庆祝圣·达善·辛格(Sant Darshan Singh)师父诞辰101周年!
《The Crown of Life 生命的桂冠》全集(2022年6月整理)
热烈庆祝圣.瑞金德.辛格诞辰七十六周年 !附:师父回印度达善视频 ▎2007年珍贵照片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合一 溶入 融入 证悟 证知 了知 了悟教导汇集(2022年6月2日整理)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持名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其·坎(Sach Khand)教导汇集(萨特·洛克 第五灵境 超梵天 灵魂 圣人)(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道成肉身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神人 上帝 夏白德 纳姆 音流(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灵魂 教导汇集(心智 注意力 眼中心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朝圣 礼拜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萨特古鲁 上帝)(2022年6月1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星光境 千瓣莲花 第一灵境 教导汇集(灵境 境域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主 天父 至上意识 上帝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定 定力 专注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入内 回撤 死亡 活时死亡 活时修习死亡法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5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夏白德 音流 纳姆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相信 信靠 信仰 信心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祈祷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2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眼中心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3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注意力 教导汇集(2022年7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萨特桑 Satsang)萨桑义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爱 资料汇总(2022年7月17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接纳性 接受性 谦卑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感官 教导汇集(2022年8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达善(Darshan 、Dashan,达显、达圣、达瞻) 教导汇集(2022年9月15日整理)
Sant Mat 常见词语中英文对照 简释 附:Sant Mat内在诸境域名词的翻译和释义
素食人生 The Vegetarian Way of Life (素食者 素食主义 吃素 冥想)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情欲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1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义 印启弟子 印启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28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梵天 超梵天(Parbrahm)教导汇集(境域 灵境 宇宙)(2022年11月5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宇宙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X知 化身 神明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五个圣名 圣名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20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LH 教导汇集 3 (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Y识 至上Y识 Y念 念T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打坐 冥想 禅修 巴赞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上S S父 明S S人 古L 教导汇集 (2022年12月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物质 物质世界 这个世界 世界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10日整理)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从演揲儿法中拯救历史——元代宫廷藏传密教史研究》第四章 清《宫廷瑜伽》、西夏“道果机轮”及元代“演揲儿法”考证 全集
《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合集
1人情之饮 ▎2茶道诸流 ▎3道禅相嬗 ▎4茶室清幽《茶之书》(上)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