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玛哈维拉(Mahavira)与耆那教(Jainism)
玛哈维拉(Mahavira)
关于玛哈维拉(Mahavira)与耆那教(Jainism)
编者按:必须要说,在印度,耆那教比佛教影响要大得多,国人很容易就接触到耆那教信徒。资料收集自网络,文中关于“耆那教信徒” 的数据前后不一致,是由于文章系分别摘录自不同来源的不同时期的文字,最新数据(2018年)是450万。侵权秒删。文中观点不代表公众号意见。
1 耆那教(Jainism)
耆那教(Jainism),始创人为筏驮摩那(Vardhamana ,约前599年—前527年),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有其独立的信仰和哲学。他早于佛教的始创人释迦牟尼出生,耆那教的中心教义主要由他建立。耆那教尊奉尊者大雄玛哈维拉(Mahavira)为第24代祖师(Tirthankar),也是最后一位祖师。根据耆那哲学所述,所有的祖师都是人类。但是,他们已经通过禅定训练和自我实现达到了完美或觉悟的状态——他们就是耆那的神。
玛哈维拉(大雄)诞生于2,593年(前599年)前的Chaitra月(现在的4月)上弦月第13天。出生地在印度比哈尔邦。他的生日以后被作为了大雄节(Jayanti)。玛哈维拉是一位国王的儿子,他的父亲对印度摔跤艺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于是栽培玛哈维拉去做摔跤手,希望他能成为全国冠军,而他确实有这个条件,因为他生得一副钢筋铁骨。在他成长的过程里,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只为了一个目的而努力:成为全国的摔跤冠军。他被交给优秀的摔跤手来培训,有专人为他按摩,专业的医师照顾他的健康。他的身体理所当然做了万全的准备,他具备了比例适当的体格,身体每一寸地方都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然后,他弃俗了。他没有成为摔跤手,而是成了修行者,在他证悟之后,他丢掉了衣服。之前他只有一块布用来盖住身体,在他成道后,下山的途中遇到了一个乞丐向他乞讨,玛哈维拉看了看自己,他只有一件披巾,于是他将披巾撕成两半,将其中一半给了乞丐,他自己留下另一半,那一半已经不够用来覆盖身体了。当他走入山谷之后,他的那一半披巾卡在玫瑰花丛的荆棘里,他回头一看时,不禁笑着说:“真是过分!我从来没有拒绝过别人任何事,所以你将这一半也拿去吧!反正它对我也没有用处。看来我帮那个乞丐留这一半是不必要的,他拿着那一半能做什么?如何它没办法盖住我的身体,也就不可能盖住他的身体。你可以拿走它了,说不定那个乞丐会经过这条路,就会连这一半也拿去。”那就是他之所以不穿衣服的来龙去脉。
然而,他享受极了清晨的阳光与凉爽的空气,他所在的地方是全印度最炎热的比哈省,但他觉得清爽无比,于是想:“为什么需要衣服呢?”他不曾向人索求过任何东西。别人向他要什么他都会给与,但他从未对人开口要些什么。
耆那宇宙观
耆那教中不存在作为宇宙创造神,保护神和破坏神的概念。另外,神为了降伏恶魔而投胎成人的想法在耆那教中也不被接受。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不由神造。
信仰和实践
大雄解释道:“无始以来,所有的生物(灵魂)都是在业的束缚中,而业是善或恶行为的积聚。在业的影响下,灵魂习惯于在物质财富中寻找快乐,从而就有暴力的想法、行为、愤怒、怨恨、贪婪及诸如此类的罪恶在心中扎根。这些结果也导致业的进一步积聚。”大雄教导:“正知(samyak-darshana)、正见(samyak-jnana)和正行(samyak-charitra)是自我解脱的真实之路。”
正行由五誓言构成:
1、非暴力(Ahimsa)——不伤害任何生物。
2、诚实语(Satya)——只说实话且语不伤人。
3、不偷窃(Asteya)——不拿经由不当方法、途径得到的东西。
4、纯洁行(Brahmacharya)——不沉溺于肉欲的快乐。
5、不执着(Aparigraha)——完全不粘着人、地和物。
耆那教徒以五誓言作为生活的核心。但如果不明智于非绝对论(Anekantvad)和相对论(Syadvad)哲学,这些誓言律就不可能被充分且完整的实行。出家人严格地、完全地遵守这些誓言;另一方面,在家者也可只遵守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适应的部分誓言。
关于精神进阶的问题,如同大雄所预言的那样,男女在条件上是平等的。放弃和解脱的魅力也同样吸引着女性为之奋斗。很多女性遵循大雄指示的道路,为寻找最终的幸福放下了和世间的关系。这样,如果她们以正见理解,并忠实地遵循耆那教的原则,就将为他们在此世的生命带来满足和内在的幸福,死后灵魂将再生到具有更高精神水平的世界,获得完全的觉悟,达到最后永恒的至福,结束所有的生死循环。
被大雄教义吸引的人们包括了各阶层的民众:富户和贫者,国王和平民,男和女,王子和公主,高贵者和贱民。
大雄将他的信徒归为4类,即男修士(Sadhu),女修士(Sadhvi),男在家众(Shravak)和女在家众(Shravika)。这个顺序就叫做Jain Sangh。
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耆那教徒一般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诸如当兵、屠夫、皮匠等,甚至也不从事农业。在他们看来农夫犁地也会伤害虫类等生物,所以耆那教徒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的较多,由于他们讲究诚实和道德,他们成了印度优秀的商人或著名财团。著名的瓦尔昌德、达尔米亚和贾恩三个财团的家族都是耆那教徒。
耆那教虽然不讲究信神,但却重视崇拜24祖,因此,在印度建立有关24祖的寺庙4万多个。耆那信徒除了在庙宇中崇拜这些祖先外,在家中也进行许多崇拜仪式,诸如念诵耆那,给偶像沐浴和献花,诵唱耆那的赞美诗,教徒进行沉思和守戒等。每年每月都有例行斋期和节日活动,如大雄诞生纪念日、赎罪节等。
目前耆那教在印度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教徒有340多万(1991年),有关组织不下几十个,例如耆那教青年大会、全印耆那教大会,世界耆那教传教会等。另外有关的文化研究单位和中小学校也很多,如孟买大雄耆那教学院就很有名,在新德里有百余所中小学和几所大学及研究单位。
耆那教与印度教很接近,因此,在印度信耆那教的人,也可以被算作印度教的第三种性,他们与印度教徒可以彼此通婚。
耆那教与佛教几乎同时代产生,但两者发展状况大不相同,佛教的发展大起大落,今天在印度信佛教的人已寥寥无几,而耆那教却不断稳步发展。到了近代,耆那教不断向外传播,今天在斯里兰卡、波斯、阿富汗、阿拉伯等地均有一定的影响。
2 玛哈维拉(Mahavira)
玛哈维拉(意思是“伟大的英雄”)这个称号,耆那教徒通常用来指创立其宗教的主要人物──筏驮摩那。
筏驮摩那于公元前599年出生在印度东北部,与乔达摩·释加牟尼同生在一个地区,但是比后者早三十多年。事实上他俩的生平的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筏驮摩那是一个酋长的次子,与乔达摩一样是在十分奢侈豪华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他30岁时,抛弃了万贯家产、妻室儿女(他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女几)和舒适的环境,毅然去寻求精神真理和精神成果。
筏驮摩那当上了地位很低、磨难很深的巴湿伐那陀派修道士。他进行12年沉思反省,在所有这个期间忍受着极度的苦行和贫困。他经常禁食,分文皆无,甚至连一个喝水和乞讨用的小杯和小碟也丢弃了。虽然他起初还保留一件外衣,但是过一阶段也把它丢掉了,一丝不挂地到处行走。他情愿让昆虫在他裸露的身上爬行,甚至当它们咬他时也不把它们抹去。即使在巡回圣人比在西方更普遍的印度,玛哈维拉也因其仪表和举止而常常遭受奚落、污辱和殴打,他毫无反抗地忍受着所有这一切的打击。
玛哈维拉42岁时认为自己终于获得了精神启蒙,在余后的三十年中,他一直在宣讲自己所获得的精神洞察力。他于公元前527年去世,当时已有很多弟子。
从某些方面来看,玛哈维拉的学说与佛教和印度教的学说非常相似。耆那教徒认为当一个人的肉体死去时,他的灵魂并不一同死去,而是重新赐给某个其它生物(不一定是人)。这种死后灵魂转生的学说是耆那教的思想基础之一。耆那教徒也相信羯磨①── 一种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在道德上所产生的结果会影响其未来命运的学说。从一个人的灵魂里解除堆积起来的罪过的重负,从而使灵魂得到纯洁,是耆那教的一个主要目标。玛哈维拉教导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解除肉体的快乐来实现,特别是耆那教徒应该实行严厉的苦行。值得注意的是把自己饿死却被认为是值得赞扬的举动。
耆那教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特别强调不害②即非暴力学说。耆那教徒着重指出不害不仅包括对人而且包括对动物的非暴力行为。他们食素就是这种信念所带来的一个结果。但是在对不害原则的贯彻执行上,虔诚的耆那教徒远远地超出了这一范围:毫不夸张地说,一位虔诚的耆那教徒不杀死一个苍蝇,也不在黑暗处吃东西,因为这样会无意中把一个昆虫吞下去,造成它的死亡。事实上,一个十分虔诚而富裕的耆那教徒走路时要雇一个人在他前面扫路,这样他就不会无意中把一个昆虫或蠕虫踩死。
根据这样的信条当然就会推出耆那教徒无论如何也不会去耕田。事实上耆那教徒真的不去务农,就此而论,许多其它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业也受到该宗教的禁忌。耆那教十分典型地说明,宗教学说会多么强烈地影响一个全体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耆那教徒虽然生息在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里,但是许多世纪以来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从事贸易和财务工作。耆那教徒的宗教态度还使他们对勤劳进行奖赏,因此无怪乎耆那教徒是一个兴隆的团体,他们当中在印度从事脑力劳动和文艺事业的人按其数目来说占有很高的比例。
最初耆那教没有世袭制度。但是由于不断地与印度教相互影响,耆那教内部也发展了一种世袭制──虽然远不如印度教那样偏激。同样虽然玛哈维拉从未亲自谈过神,但是通过与印度教的接触,还是表现了对神的某种崇拜。由于玛哈维拉没有著作,因此耆那教可能就不可避免地从印度教中吸收了某些成份,但是耆那教对印度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耆那教在道德上反对用动物作祭品,反对吃肉食,这似乎对印度教的习惯也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耆那教的非暴力学说还不断地影响着印度的思想,甚至直到近代还是如此。例如,甘地就强烈地受到耆那教哲学家世利玛维·拉伽强德拉(1867—1900)学说的影响,把他看作是自己的一代宗师,即一位精神导师。
耆那教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数非常众多的团体,今天在整个印度也只有二百六十万个教徒。这听起来并未占世界人口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如果把2500多年间耆那教徒加起来计算,其数目是相当大的。在评价玛哈维拉的影响时,耆那教对其教徒一生所产生巨大的、连续性的影响,甚至也许会比大多数别的宗教对其教徒的影响还要大。
注①羯磨 梵文Karma的音译,意译为“业”或“办事”。佛教名词。指僧团按照戒律的规定,处理僧侣个人或僧团事物的各种活动。如受戒羯磨、忏悔羯磨等。在律藏里有专门的“比丘羯磨”、“比丘尼羯磨”,并有各种“羯磨”、“羯磨法”,以作为僧团活动的准则。《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一:“《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谓施造遂法,必有成济之功焉。”
注②不害 梵文Ahimsā意译。佛教名词。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谓以慈悲为怀,不害众生。《大乘广五蕴论》“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谓由悲故,不害群生。是无瞋分,不损恼为业。”
(转)为什么佛教现在只剩禅宗和净土宗了呢,其他的宗派基本消失?
* ❈ *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