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大成:孔子把谁逐出了师门?
编者按:孔子以不同于佛教的、另外的方式,来诠释“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资料收集自网络,侵权秒删。
✔ 靳大成:孔子把谁逐出了师门?
靳大成 讲述
❉ 闵子侍侧,訚(yin)訚如也;子路,行(hang)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鲁人为长府。闵子寡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pi),由也喭(yàn)。
❈
你好,我是靳大成,欢迎来到我的《论语通读》,我们一字一句,读懂经典。
这一讲总共学六章,内容大多涉及孔子对学生的具体评价。
*
❉ 闵子侍侧,訚(yin)訚如也;子路,行(hang)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中正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顺畅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这里《论语》分别用三个词形容孔门弟子:訚訚如、行行如、侃侃如。其实,一个人的内在性格素质,从他的日常风格和言语方式就能表现出来。
闵子骞德行很好,所以说话温和而有原则性。你看他拒绝季氏就能明白了。冉求和子贡多才多艺,语言表达能力强,讲起话来一套一套、滔滔不绝。而子路呢?刚直勇猛,说话不绕弯子,直来直去,有时显得气胜于理。
最后评论子路的这句话,值得玩味。“子乐”,是说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性格太过刚强,遇事不会圆转。在这个乱世,唯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
这一乐一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门师生间的深情。尊师重道,爱才若己出,对教育的重视,是我们民族中的优良传统。
*
❉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要么不讲话,一讲话就能击中要害。”
“长府”是鲁国的国库名。理解这句话,不能把字面上的“仍旧”理解成今天的副词“仍旧”。这里“仍”是个动词,依照、遵循的意思,“旧贯"是旧例、习惯。“仍旧贯”就是沿袭惯例的意思。
这里又一次提到了闵子寒。看来闵子寒不愧排在德行门四哲的颜渊之后,他不光是以孝行闻名,而且说话非常有见地。鲁人的长府为什么要修?背景我们不清楚,前人也有好几种猜测。闵子骞这是不主张大兴土木,浪费财力物力。但显然,长府肯定没到不修就要塌的地步,那既然如此,就依传统旧例而行嘛,何必要翻新呢?夫子称赞他会说话,话说得非常到位。
所以你看,在提醒子贡他们这些会说话爱说话的人要少说话的同时,夫子会表扬言语谨慎但一语中的闵子寒。这就是夫子对于“说话”的态度。
*
❉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孔子说:"仲由弹的瑟,怎么配得上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也可以说是已经达到升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这段话里出现了一个我们今天熟悉的成语“升堂入室”,也有叫“登堂入室"的:堂是正厅,室是内室。
“升堂矣,未入于室”,孔子用这句话来比喻子路弹瑟的水平。今天升堂入室这个成语,既升堂又入室,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或者技能达到很高的造诣。
前边我们讲过,子路在孔子门下,年龄只比孔子小八九岁,刚直、威猛、勇力过人。但孔门弟子都要学习大六艺、小六艺,所以这个莽撞的人也要跟着学习礼乐,学会一种乐器。大概子路缺少一点艺术细胞吧,孔子这里是对他弹瑟的水平表示不满意,所以说了责备的话。
但从这一章里也还是能看到孔子对子路的爱护。他批评子路是有一说一,但看到因为批评了子路,其他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孔子又想回护这个大弟子,就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而已。
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来比喻功夫修养。升堂,是说他已经掌握了弹瑟的技巧,而且水平相当不错,但只是没有入室罢了。这个入室,是指得其神髓、掌握奥妙,是更高一阶的功夫。
子路骁勇善战,还要他精通音律演奏,也确实是很高的要求了。
有很高的武学造诣、军事水平,又通音律,这样的人历史上也确实难找。三国时的周瑜大概算一个,你可能听过一句话叫“曲有误,周郎顾”。这是说在合奏时,如果乐队里有某个乐手发生失误,周瑜会顺着声音回头盯他一眼。
孔子的这段话,即有责难又有回护,说明他对学生的期望之高和爱护之深。
*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颛孙师过头了,卜商不足。”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和不足都一样。”
师是颛孙师,也就是我们前面学习遇到过的子张。商是卜商,也就是子夏。
子张号称小子路,子夏文学第一。子贡好奇的是,在老师看来,这二者谁更胜谁一筹呢?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中庸的道理。
你很熟悉的“过犹不及”这个成语,就出自《论语》这一章,它涉及我们理解“中庸"的思想。
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有所偏失,不合于中道,因此孔子才要强调“过犹不及”。
朱熹从《礼记》中专门拈出《大学》和《中庸》,跟《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中庸》里就专门讨论了这个“过犹不及”的思想。“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朱熹跟孔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这里讲了两组对照,大道不明不行的原因都是没有行中庸,知者跟贤者都过了,而愚者和不肖者是不及。
那该怎么办呢?下面还有一句话,“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意思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不过头也非不及,行中道以教化天下人民,所以才被称为至圣。
*
❉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比周公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季氏是季康子,他积累的财富远远超过了周公。可冉求做了他的家臣后,还在施展手段帮他聚敛财富,这当然引起了孔子的极大不满。
鲁国的三家贵族,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两次瓜分公室,将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先是占得三分之一,第二次分得四分之二,势力越三分之一,第二次分得四分之二,势力越来越大。而鲁国公室的衰微从昭公开始急转直下,完全听命于三家,《左传》和《国语》都记录了这个事情。
当时季子打算按田亩征赋,让冉求征寻孔子的意见。孔子表面不说啥,但私下对冉求讲了一番大道理,明确表示反对。
但没想到冉求却不顾老师的反对,第二年就帮季氏推行新的田亩赋税。这让孔子很生气,后果也很严重,他公开表示不再认冉求是自己的门生,并且鼓励其他学生打着旗鼓去声讨冉求。这是孔门师生之间发生的一次最严重的冲突。
*
❉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pi),由也喭(yàn)。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在《论语》里,“愚”没有今天愚蠢、傻的意思,更偏耿直,略显呆板。
这句里面出现的四个学生,都是直接称名而不是字,我们可以推断这是孔子的原话,他对比自己辈分低的学生是直接称名的。对这四个学生,孔子各用了一个字来评价,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不合中行。但是你要注意,这一章表面上看孔子说的都是学生的缺点,但不能理解为完全负面的评价。
高柴的愚是愚中有直,《孔子家语》里记载了他的不凡表现,他只是不太知道通变。
曾参的鲁不是粗鲁,而是迟钝、不够敏捷,但他能坚持下苦功,三省吾身,任重道远,后来果然成了孔学重镇。
子张显得偏激,但他也是恃才逞气,掩饰过失。
子路之喭,虽然人人都能看到他有时显得粗野,但绝不是粗俗。他是个见义而为,和朋友分车分裘而不私,虽弊衣烂袍立于公卿之间而不耻的顶天立地的汉子,所以绝对不俗。
这样的评价,恰恰反映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以这四位学生的品行,尚有或者过了或者不足的地方,可见中庸绝不是和稀泥,而是不偏不倚的中道,是很高的境界。
梁漱溟自述 二则:①“希望跟着王阳明走” ②“王阳明的彻悟”
*
❈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